作者︱Qelen Zingla (排灣中會佳義教會青年,總會青年委員會主委)
故事說出來是有力量的!不只是部落的信仰故事或台灣的信仰故事,再重新去敘述恩典、省思上帝的帶領,帶出的力量是很在地且與我們的生命有感情的呼應,這樣的連結帶來是青年人對長老教會的認同、對教會的委身,更是對自我身份的認同與自我處境的委身!
從小我的生活就不斷地在跨文化,穿梭在平地與山地之間,這樣的經驗讓我看見在不同的文化中教會的處境也許相似卻有其文化的脈絡,相同地,教會青年因現今社會的處境面對的問題大致相同,但部落青年所面對的處境仍有其特殊性。
M型的部落與教會
不只資本主義社會有所謂的M型,部落裡因家庭經濟、教育程度及家庭內部問題的將人們區別,教會中亦是按資歷、社會成就,甚至是服事表現種種外在因素而取決了弟兄姐妹在教會的地位,這樣的實況是為教會合一運動及會眾成長的困境。前述反應出來的問題便是教會人口流失,那群不被接納的所謂「罪人」或「小子」自覺與教會格格不入便漸漸離開,但教會不正是為罪人而設立的嗎?這群人當中,多是家庭不完整、對煙酒過度依賴、經濟弱勢或男女關係複雜的弟兄姐妹,很多時候這樣的問題是一種兩代間的惡性循環,即便問題出現在大人身上,但很快的孩子也成為這惡性循環中的犧牲者,若教會不即時的介入與幫助,我們又如何互稱肢體,實踐愛的大使命?這樣的教會更是無法為青年人樹立好行為的見證。
教會青年牧養的不足
曾經以中會青年部長的身分在中會性的研習會中對眾多牧長說道:教會青年牧養實在不足!當然,地方教會對於中會培養訓練青年有期待,但青年「事工」部是提供培養訓練青年人的分享平台,但並非青年牧養的主要單位,青年在哪裡?青年在教會裡!青年在各位牧長的身邊啊!青年牧養非單靠活動、訓練等不定期的聚集便足夠,青年牧養需要附上時間陪伴、紮實的讀經禱告,並且願意付出代價去經營團契生活而成就的。縱觀原住民部落青少年團契的問題,許多人反應沒有人帶青少年,所以甚至有些教會是沒有青少年團契的,但若牧者不先牧養青年人,後續如何呼召願意委身青年牧養的同工呢?
在現代這訊息繁複的社會中,我們常常忘記那原始純樸卻相當重要的核心價值。現在的教會不太談「長老教會精神」,更少說及「教義」。長老教會沉穩且重秩序的特質與其他教派比起來看似八股,但這些特質卻是保守教會穩定且在安靜中得到力量的重要因素,長老教會根植於本地,與台灣同呼吸、同脈動的愛台之情,以最真實、最具行動力的方式回應社會的需求,一直是長老教會愛台灣的表現。福音大約在我們的袓父母那一輩進入部落,大概在我們父母親這一輩的原住民生活就不再那麼辛苦,所以那一段生活與信仰蓽路藍縷的過程我們沒有親身經歷。故事說出來是有力量的!不只是部落的信仰故事或台灣的信仰故事,再重新去敘述恩典、省思上帝的帶領,帶出的力量是很在地且與我們的生命有感情的呼應,這樣的連結帶來是青年人對長老教會的認同、對教會的委身,更是對自我身份的認同與自我處境的委身!
信仰不是世襲的習慣
由於刺激的缺乏及教育方式的受限,部落青少年抽象、概念性思考的能力較弱,但我們的思想認知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與價值觀,所以若我們沒有思想基督教信仰與我們生命的連結時,基督教信仰不過就是世襲下來的家庭習慣而非自身的信仰,教會及家庭理當擔任教導真理、引發少年人思想神的話語,與生活經驗連結,實踐紮實的宗教信仰,這樣的信仰才能跟生命有連結,反之,生命的問題沒有被解決,人更是容易離開這信仰。再者,教會更是培養年輕人各樣能力的場域,在團契中便讓青年人有服事,無論是在台前領唱的或會後協助善後,這都是培養服事態度及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讓青年人的聲音得以被聽見、需要得以被看見!長老教會體系中,非常重視制度與公義,因此讓青年有在會議中見習、發表意見,甚至參與決策的過程,很重要。期待眾教會皆能重視青年人的牧養、培訓事工,不再將青年人當作是次等信徒或只是活動交辦的幫手,用更高層次的視野來定義青年的價值,相信會更願意投資心力在青年事工上。
若青年人認同了基督教信仰,生命便帶來改變。
若青年人願意委身在信仰中,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就將展開。
若這一連串的改變故事繼續努力地傳承,必蒙神的悅納,帶來內外一致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