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劉永祺/埔心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我們的信仰是否也一樣需要持續性的學習與活用?
★文字事工需要支持★1.刷卡掃QR碼 2.收到簡訊後點進→回報表←填寫資料
付出時間與代價
一個技術的培養需要多久的時間?筆者最近關注一個日本樂團叫做「Roselia」,這個樂團有點特別,他來自《BanG Dream!》漫畫中虛構的故事,再由聲優(日本對配音員的稱呼)組成實體的樂團,甚至還辦演唱會。因為聲優的專業並非音樂(特別是吉他手,當初隨便在才藝欄上寫吉他,只因為高中時摸過一點),導致演唱會的水準配不上唱片的音樂,甚至剛出道的演唱會都是假彈。然而令筆者感動的是,從2017年的第一場演唱會之後,繼之的演唱會都會看見吉他手的實力不斷進步,甚至到去年演出時的整體感,已經不輸給CD所製造出來的渲染力。相信吉他手的背後一定是付出許多時間與代價,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無論是知識或者是技術,如果不花上一定的時間與學習,就不可能有相對應的程度與專業。用學習樂器當例子,需要每天將一段時間分別出來練琴,不然就真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學樂器的人,應該非常能夠理解耶穌所說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和合本,太十三12)。知識領域也是如此,若不加以思考與繼續學習,所學的東西不僅無法活用,甚至容易遺忘。如果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持續性的學習、思考與使用是不可或缺的。
開始培育信徒
那麼,我們的信仰呢?是否也一樣需要持續性的學習與活用?筆者就讀神學院的時候,感受到巨大的知識落差,即使是好幾代基督徒,經文都能信手拈來,但依然對許多神學用語感到陌生,得花上許多時間學習才彌補距離。因此開始思考,一個能活出信仰的神學家,說不定是從信徒階段就接受良好的信仰教育,一路到神學院,甚至養成對神學感到興趣。有人之所以批判神學無用,或許只是缺乏多年深化的神學反思。因此筆者心中萌起要設計一套信徒培育課程的念頭。
牧會後,筆者參考幾種教材,並以使徒信經做藍圖,配合靈修、奉獻、傳福音等主題,設計出「基礎信徒培育課程」,一共十堂課,在傳道師的第二年正式投入使用,並觀察優點及問題。筆者曾經擔心,這樣的信仰教育會不會培育出大頭症的信徒,知識滿滿卻光說不練,然而這課程反而喚起許多信徒的信仰熱誠,還有那種原本只聚會的信徒也變得熱情服事。筆者思考,或許光說不練其實是一種知識缺乏深化的狀態,就如其他專業領域,「用嘴巴炒菜」與「說得一口好音樂」其實都是半調子的證明。真正深入一個領域的人,反而會因為獲得愈多而愈謙卑。
不斷update 信徒培育模式
至於基礎課程的問題呢?其實也是過度知識化。授課式的教學缺乏互動與討論,雖然某些信徒的外在表現上已經改變許多,但較少提問或乖乖牌的學生則很難確定其學習狀況,也看不到他們在教會生活上的明顯變化。因此筆者決定,在第二階段的課程中,不再使用講述教學,改為讀書會,並且性質定位成牧者的門徒小組。
我們上課的地點選在燈光美、氣氛佳、座位舒適的咖啡廳,由牧者招待學員咖啡,效法耶穌為門徒洗腳的精神。筆者選了兩本書當這階段的教材,一本是傳道師會閱讀的《以一不能蓋全》,透過內容引起各種實際教會運作的討論。另一本書的目的則是靈性上的思考,因此選定了馬約翰牧師寫的《風與火:聖靈與基督徒生命》,持續深化每日的靈修生活。這階段的過程開始看見更實際的生命改變,同工服事時更加的合一,還見證了信徒在眾人面前悔改哭泣。這些是筆者無法想像的結果,肯定是上帝的作為。
筆者因著牧會年資不足,後面有設計好的兩階段課程尚未投入使用,是期盼在第三階段直接閱讀經典的基督教著作,一面開始學習神學,另一面學習將神學投入信仰生活,也是為了第四段的課程做預備:神學院銜接課程。第四段的教材是介紹神學院將學習的各個領域,透過三到四頁的講義摘要課程內容,並附上大量的參考書目,方便有呼召的信徒寫報告使用。如果將來真的有人順利讀完四階段課程並報考神學院,筆者深信此人的信仰將持續深化,並且懂得活用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