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君平/《新使者》執行主編
兒童主日學是許多基督徒信仰教育的起點。兒時聽過的聖經故事、背過的金句和做過的手工,即使長大後,相信不少人仍記憶猶新;然而,在進入青少年之後,信仰教育卻似乎沒有隨之延續和進深,以致許多人對信仰的了解,只停留在主日學階段,甚至不進反退。
「我們需要教育改革嗎?」本期主題文章由身兼主日學家長/老師的王永宏拋出的質問開始。傳統的主日學教材、教法,早已跟不上日新月異的新世代,而自詡為「改革宗」的長老教會,該如何實現教會內的教育改革,是今日宗教教育無可迴避的任務。
大專工作者蔡恆偉則從長青團契的輔導工作中,觀察到大專生信仰知識的缺乏,與教會青少年未能有「刻意且系統安排」的信仰教育密切相關;即使他們熟悉網際網路且善用生成式 AI 工具,依舊不足以建構成熟的信仰生命。這回應了簡明在教會的成長經驗,直到進入大專,在梅竹長青和神研班的刺激與衝擊下,才使她對信仰與自我有更深刻的思索與成長。
108 課綱的實施,為台灣教育環境帶來新的挑戰與不同的課堂風景。高中輔導教師戴慧真指出:為因應新課綱強調「核心素養」的目標,教師共同備課與引導學生跨域學習,是教育者不可或缺的能力,而這也為宗教教育帶來新的觀點和啟發。而曾任主日學校長的唐世勇,深受耶穌祝福孩子的故事感動,分享服事兒主的心路歷程之餘,更鼓勵有志成為兒主老師者,不用擔心經驗不足,只要懷抱信心與堅持,以熱情回應呼召,青少年也能成為兒童在信仰上學習的榜樣。
最後,台南臨安長老教會小學堂堂主劉玉雯和牧師吳明漢為我們分享:以「全人教育」為本的信仰教育。透過全人教育的思考,去實踐上帝的宣教,使教會裡每位上主的兒女,都能在這個生機盎然的伊甸園中茁壯成長,成為上主的使者。
感謝主,《新使者》走到 200 期了!為此,我們封面的標準字也換上新裝,由排灣青年 Langpaw Tupeleng 設計——「新」之上有火苗,象徵帶出議題和力量;「使」的左側是牧杖,象徵上主的同在;「者」的下方是眼睛,象徵新的見解和分享。社長陳錦生教授也特別撰文,細數《新使者》這些年經歷的坎坷與恩典,更特別感謝眾教會和讀者們的支持。讓我們繼續秉持「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精神,邁向下個百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