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詹子藝/奇科幻小說家;曾以離教者身份感到自豪,後來成為返教者;喜歡研究聖經與神學,也喜歡外星人與機器人、劍與魔法、殭屍與太空船
大家對於自由的概念,從自己開展到鄰人,因為「愛鄰如己」正是自由的體現。

今年青年查經營的主題經卷是加拉太書,副標題是「100% 自由」,而我則是第二次擔任小組輔導。
自由的定義
在第一次小組討論前,我發下便條紙,請大家寫下關於「自由是……」的一句話,然後貼在牆上;接著,在結束那天,請大家寫下第二張便條紙,內容是「……就是自由」;最後請大家把第一天那張便條紙撕下來,回到小組分享兩張有沒有什麼不同。
有一項觀察很有意思:雖然大家寫的內容不盡相同,不管事前、事後都是如此,顯然對於自由的定義,依然有很大的詮釋空間可以拓展,同時也代表大家在三天的營隊活動當中,各自獲得了不同的領受;但有個趨勢卻是全體共通的,我想這就是這次查經營大家共同的收穫。
第一天的便條紙中,大家認定的自由通常都是跟個人期待有關係——以一種「我希望可以……」的意思構成,例如:自由是無憂無慮、是平安、是做自己之類的。但最後一天大家寫的內容,可能只是第一天的延伸,所寫的卻伸出觸角開始向外探索,意思的構成全都變成「我可以……」。
簡單說,第一天的便條紙比較像是一種許願卡,是被動的;自由是某種期待成為的樣貌,希望可以獲得某種幫助或變成某種狀態。可是到了第三天,便條紙像是決志的卡片,大家寫下自己可以有哪些主動的行動,開始承擔責任,而且可以去服務他人,並透過這些行動來達到自由的目的。
我必須承認,當初設計這個活動的時候,想的只是希望大家可以對自由這個命題有更多的了解,或許可以探討自由本身的多樣面貌。但實際上大家獲得的更多,包括我自己在內,因為我自己寫的便條紙,跟大家一樣有這種變化。這正是查經營的魅力所在,這是一個上帝臨在的場域,我們可以跟耶穌一起學習,並得到聖靈的感動。
自由的體現
因為接了輔導的工作,其實我很早就開始研究加拉太書的內容。我找了好多資料,接觸很多不同的觀點,這些資訊的確在討論中可以作為意見交流的素材。但學員來自不同教會、不同背景、不同處境,書上那些學術性的內容也在討論中被轉化為可能被實際應用的指引,並在大家心裡得到內化,進一步成為動力的來源。
感謝上帝帶領,透過講師傳授歷世歷代對於加拉太書各種觀點的解讀、現代社會對於聖經的理解與應用,以及學員各自處境下不同領受的分享,我們真的感受到什麼叫「聖徒相通」。於是,大家對於自由的概念,從自己開展到鄰人,因為「愛鄰如己」正是自由的體現。自由無法靠一個人達成,也不能由一人獨佔,而是整個社會的和諧,才能給全體一個自由自在、平安無懼的環境。
說來有趣,雖然大家關在營會裡三天,所有活動行程都要照表操課,真是不自由啊!一個主題是「自由」的營會,行程這麼「塞好塞滿」,說起來還真有點諷刺。但沒有付出,哪有收穫?透過三天的營會,大家視野的拓展與靈命的增長可是一輩子都受益呢!
期待明年的查經營,再一起經歷聖徒的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