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昭文 (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
1865年,英國長老教會差派的醫療宣教師馬雅各醫師抵達台南,這是基督教第二度在台灣建立宣教據點。17世紀荷蘭改革宗教會在台灣的宣教成果,隨著荷蘭東印度公司被逐而隱沒;19世紀英國和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教工作,卻隨著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在台灣定根、開出美好的花朵。150年來,基督福音遍傳台灣社會各角落,雖然基督徒在全人口的人口比例仍佔極少數,但對社會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在慶祝宣教150年的這一年,新使者雜誌將連續幾期來討論:基督教在台灣持續發展150年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希望能探討:我們從過去的歷史學到什麼?現在的處境如何?有什麼問題需要克服?未來教會如何繼續見證基督、在臺灣社會做光做鹽?本期主要是做歷史回顧與反省。
鄭仰恩牧師回顧長老教會在普世合一運動的思潮影響下,發展出關懷社會公義、關心台灣前途的信仰態度,在1970年代因為發表三個宣言而遭到來自國民黨政府空前的壓力,也招致其他教會團體批評、反對,但是近年這些教會團體紛紛肯定長老教會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不過,他也憂心指出,近年許多長老教會牧者放棄厚實的神學傳統,值得深思覺醒。另有一篇歷史系教授少山的文章,回顧150年來政教關係的演變,願能重新喚起教會的社會責任意識。邱凱莉教授的長文則呼籲平信徒站出來,肩負起持續宗教改革運動的任務。
基督教傳入台灣,和「現代化」歷程同步。王政文教授討論處於邊緣底層的第一代台灣基督徒,如何在接受基督教同時也接受了現代觀念,並以現代性為自我認同的依據。但是基督教與西方現代文明同時進入,也對本地文化造成衝擊。被稱為二十世紀奇蹟的原住民宣教,幫助原住民適應現代社會,但某些宣教態度也加深了文化對立,Noamoh Ising牧師的文章討論了這個議題。
除了主題文章,本期還有內容豐富的各種專欄。陳錦生社長分享了旅英見聞,特別是拜訪曾派遣過多位宣教師到台灣的聖可倫巴聯合歸正教會,以及勇於求新求變的聖安德魯斯教會,對照下有許多值得省思之處。香港爭取真普選的「雨傘運動」激動人心,本期刊出三篇相關文章,香港中文大學龔立人教授的相關神學反思,可套用在許多類似的案例中。2015年1月初,傳出法國《查理週刊》編輯室遭伊斯蘭激進主義分子闖入屠殺12人的事件,身在歐洲的羅頌恩寫了特稿,從信仰觀點探討如何面對此事件。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