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教會在暫停聚會時,只想到要趕快開發線上禮拜,而不得已暫停其他事工時,才是整個教會團體最大的危機。
最近幾個月的禮拜天上午,手機總會不斷跳出直播通知,告訴我某某教會的線上禮拜開始了。我曾想專心的參與其中一場,但其他的直播通知會一直吸引我的目光,讓我不由自主開始比較了起來。
因為COVID-19疫情,全世界的社會生活瞬息萬變。疫情初期人心惶惶、足不出戶的緊繃情緒,也是前所未見,即便台灣暫時解封,全球的情況仍未見緩解。原本在社會氣氛低迷的時候,是宗教信仰最容易打入人心的機會,但因應疫情而生的社交距離要求,別說要讓教會動員,連維持正常聚會生活都不可得。本想教會應該藉機發揮穩定社會的功能,現在卻連自保都不容易。
取而代之的是,各教會紛紛採取線上直播的禮拜形式,希望照顧到會友的基本需求。然而十分現實的是,直播門檻也許不高,但要播得好、吸引人,其實還是一場「軍備競賽」。對會友來說,一次在線上接收到10多間教會的直播,很容易就比較得出哪些教會的直播比較舒服,比如鏡頭切換、燈光與收音效果等。而各個牧者的講道內容,也被更多不同教會的會友比較與品頭論足。
線上禮拜作為一種暫時的變通
然而教會對線上直播的投入,就算只是一種疫情下單純的「變通」,背後仍有許多更值得進一步探討的面向。
有些資源較豐富的大教會,在這段時間運用聲光效果俱佳的直播,不僅成功留住原本會友的目光,更吸收到許多其他教會的會友觀賞。然而我們似乎還需要問,如果線上直播的禮拜這麼精彩,足以滿足我們每個週日的需求,那麼,實體禮拜的意義在哪裡?它還有什麼優勢與必要性?為什麼周遭有不少基督徒友人,紛紛覺得回到教會禮拜好像不是那麼重要了?教會的團契生活與交誼時間呢?誠然,koinonia是基督徒生活重要的一部份,但是在現今社會,我們有多重視呢?若線上禮拜可以滿足個人需求,甚至還能留言互動,那麼對那些準時來到教會,禮拜後(或奉獻後)就回家的信徒來說,回教會坐在椅子上專心禮拜就顯得可有可無。
弱小教會更是疫情下的受害者,不僅線上直播收看人數慘不忍睹,大概只剩下宣示意味,證明教會本身沒有偷懶,但往往只是直播給自己看,並對上帝負責。更現實的是,線上禮拜間接造成信徒奉獻短少,教會多是有苦難言。
因此,我們對線上禮拜需要有新的想像,如果將線上禮拜視為疫情下的變通,就必須變得更通一些。一來,在線上禮拜的設計上,需要刻意強調儀式的空缺與不足。這並非指直播品質有所打折,而是指在一個高品質的線上禮拜,仍然可以用特定的禮拜程序安排,強調出無法見面的可惜、遺憾,與期待彼此相見的盼望。
這個可以製造的不完滿,正是教會有意或無意邀請人們未來重新回到禮拜堂的基礎。比起平常面對面的禮拜,線上禮拜需要更強調每個會友與會友之間的連結,會友與教會的連結,並不斷喚起眾人對未來一同聚集的期待。要顯現出缺乏koinonia的可惜與失落,未來才能重新建立起更理想的團結狀態。
線上禮拜作為一種長期的牧養
進一步想,不管是未來有可能再次發生禁止群聚的可能性,或是平時已經難以逆轉的直播趨勢,教會面對線上禮拜,有沒有更完善的作法?長老教會作為中會制的教會,能不能以中會或小區為單位來思考直播的可能性?姑且不論現行法規對堂會禮拜的要求,線上禮拜由於不受限於空間需求,堂會禮拜的必要性就降低,中會/小區如果能資源整合,在隔離期間採取分工而非單打獨鬥,會不會有機會把牧養做得更深入?
舉例來說,每個整合的團體(譬如一個小區,10來間教會),每個禮拜天只需要有一組器材、一組事奉人員,如此輪替,或許行有餘力就可以加開週間場次、線上主日學與其他事工,維持每週多場禮拜、活動的可能性,幫助信徒持續擁有更整全的信仰生活,而不是因應疫情,什麼都暫停了,只剩下線上禮拜。
說穿了,這不是什麼新概念,其實就是線上版的團隊事奉,只是過去限制在一個堂會內的工作,如今運用新工具,整合各教會來達成一整個團體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線上禮拜需要解決信徒個人靈性上或身體上的需要,即便難以進行互動,還是可以邀請信徒提問、留言、代禱,或是指派作業在週間完成,讓每個人與教會除了週日上午一個多小時的視訊時間,更有互動的機會與線下的責任及連結,透過提供日常操練、分享與回報,增加參與感和歸屬感。
而線下的探訪毫無疑問將成為團隊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包括電話、線上社群、實體家庭禮拜或探視。儘管需求很高,工作繁重,但也因為有整個團隊的資源挹注,而不致過於困難執行。只有一個額外的提醒,「線上」背後預設了一定的經濟力,要有堪用的連線設備與網路訊號,發展線上事工時,需要時時回顧,教會周遭是不是有一些人,並無能力進行線上活動,這些人,更是線下探訪不能忽略的對象。
禮拜不是教會唯一重要的功能
回頭檢視疫情對教會造成的影響,或許禮拜還是最輕微、最容易找出替代方案的一環。許多時候維繫著教會成長與茁壯的事工,其實是主日禮拜之外的主日學、陪讀班、查經、松年等各種小組和團契,信徒透過這些教會活動不僅深化信仰,享受信徒相通的生活,也提升基督徒的生命品質及豐富性。
當教會在暫停聚會時,只想到要趕快開發線上禮拜,而不得已暫停其他事工時,才是整個教會團體最大的危機。然而每間教會的情況不同,需要的資源與解決方案也不是只有一種答案,這篇文章毋寧只是拋磚。對基督徒的養成來說,我們必須同等看待這些被犧牲的教會活動,與禮拜、聖禮典一樣,也具有不可犧牲的重要性。
我們面對沒有前例的新社會狀態,無法直接複製過去的作法;但我們也擁有過去無法想像的技術,可以有新的可能。然而在做與不做之間,還得問怎麼做比較適合?怎麼做才能維繫團體的宗旨與精神?線上禮拜可能只是一個切入點,我們還是必須時時回顧禮拜、聚會與會友的相聚,對自身生命的意義,對信仰的品質,究竟產生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