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尚志 (中原長青畢契)
這條193縣道處處充滿特色,前提是要好好停下腳步,進到部落,最好能和當地居民聊上兩句,熱情的居民會有很多你從未聽過的故事告訴你。
花蓮一直是我的最愛,這裡有豐盛的寶藏,景色清新無污染,山岳高聳壯觀,文化多元多樣,是遠離塵囂的好去處;而縱貫整個花蓮的193縣道更是寶藏中的寶藏,更清幽,更有渡假休閒的感受。
193公路平行於花蓮的主要公路9號省道,這兩條平行線位於花蓮溪與秀姑巒溪的兩側,從花蓮的新城鄉分頭並進,一直到南邊的玉里才又相會,全程110公里,是全國最長的縣道。如果是安排自行車之旅,193公路再適合不過了,在這裡騎車一點也不孤單,沿路會不斷遇見使用自行車旅行的男女老少,汽車的數量相對之下反而比自行車少,這條路相當安全又自在。
所經之處,絕大多數是阿美族的部落,建議每到一個部落,就進去繞個兩圈,這些部落大小不一,卻處處可見驚奇,從頭上的路燈,旁邊的牆面,地上的地磚,都可以看到巧思。教堂、國民小學更是走訪的重點,信仰與教育的中心,與族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傳統文化的元素處處可見。
從玉里鎮上出發,越過秀姑巒溪準備開始193縣道之旅,值得一提的是,這樣過橋跨溪,剛好是從歐亞板塊跨進菲律賓板塊,秀姑巒溪所在為置,就位於這兩個地殼板塊的交界處,由舊鐵道改成的自行車道上,特別標示了這兩個板塊,讓跨越板塊這樣的大事,變得如此簡單又有教育意義。
橋的另一頭就會看見一個村落,這是阿美語「哈拉灣」(Halawan)的樂合部落;這個倚著海岸山脈的小部落,如同多數原住民部落,一眼望去就能看見十字架。在樂合所看到明顯的十字架是天主堂的,長老教會的小教堂則是位於神社旁。日本時代的樂合神社,現在還保有部份當年的建築,上了水泥與洗石子的鳥居,就橫跨著馬路,往前兩側各有一個石燈籠,這些都是從日本時代保留至今。石燈籠的右側就是長老教會,這超過半世紀的教堂,曾經是部落最主要的信仰中心,天主教進來後,許多族人改宗進了天主教會,惟仍有幾十戶人家持續在長老教會聚會,在古老的神社遺址旁,繼續吟詩敬拜。
沿著193縣道北走,會遇到東豐部落(阿美語Afih),也是阿美族的村落,部落路旁有好幾面磁磚看板,好幾幅畫得相當寫實的部落圖畫:比如豐年祭、重要信仰中心並保留文化語言傳承的天主教堂,還有部落的歷史,以及一幅相當仔細的部落地圖,地圖上詳細標註了村子裡的所有重要建築,連哪一塊地的主人是誰,都一目瞭然。
繼續往北走,右側有一條只容一台車通行的小路,通往半山的小部落,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坪頂部落。部落雖然小,但是從山下的193道路就能看見部落中的十字架以及小教堂。這是唯一位於海岸山脈的太魯閣部落,祖先住在霧社附近的中央山脈,一路遷徙,來到花蓮太魯閣的深山、萬榮、卓溪一帶,行動能力相當強,這一支跨還過秀姑巒溪來到阿美族的生活圈。
來到阿美族的地區,也與阿美族人一起做禮拜,然而對兩個使用不同母語的信徒,語言確實造成信仰追求的障礙,於是太魯閣族人(精確的族群分類為賽德克道澤群)勇敢成立教會,在經濟能力有限的情形,努力建堂。所以來到這裡,看到這小小的教堂,裡頭少少的座位,得知這建堂的故事,便能感受到他們先人大大的信心。
再往北的高寮,是這一帶較大的村落,這村子的後山便是有名的金針花產地–赤科山,這裡的居民多數從事金針花的種植工作。部落的特色,有時可以透過路燈看出端倪,往上方看,金針花造型的路燈在整條馬路一字排開,這種部落限定的特殊路燈,也是進部落的觀光重點呢。
長老教會就位於部落最裡頭往赤柯山的入口處,一層樓的舊禮拜堂在下方,三層樓的新堂在後方。從下方舊堂沿著道路往上到新堂,特別要欣賞的地方,是教堂外面的圍牆。很有藝術天份的阿美族會友,把一個個聖經故事,透過不同顏色的小石子拼貼,構成圍牆極具意義的裝飾。從創世的故事、挪亞方舟、亞伯拉罕以獨子獻祭,一直來到新約耶穌的故事,每一幅的構圖、用色、精細程度都令人驚豔,最重要的是所呈現的故事,讓人一眼就能聯想到是聖經的哪一段故事,真是感謝上帝賜給這些族人豐富的恩典,能有巧思地完成這些美麗的作品。
整個部落都是文化創作的畫布,許多家庭的外牆也有各式具有民族風的畫作。位於巷子內的天主堂,門前有個耶穌牧羊的石子拼貼圖畫,穿著白色衣服的耶穌,袖口一圈紅色三角形圖騰,門的另一邊是代表聖靈降臨的圖,以及來自法國在東部服務四十六年的潘世光神父的拼貼圖。到東部除了參觀基督教的教堂,天主教的教堂也要走訪一下,許多國外神父一輩子在此服事,有的過世後就安葬在教堂旁,一生在偏鄉服事付出,讀一下他們的貢獻,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之處呢。
稍往北,有一座小山叫做觀音山,看似與民間宗教相關的地名,卻是東部基督教發展的重要起源。基督教最早進入花東縱谷,就是來到這個區域,最初教會設在在西岸的迪階,後來因東岸觀音山這邊的會友佔多數,同時考量跨越秀姑巒溪的不便,教會就改遷至觀音山。早期的信徒,絕大多數是來自台南高雄一帶的西拉雅族人,西拉雅人在西部生活受到擠壓,有一群人越過中央山脈來到東部發展,早早就接觸基督教信仰的族人,也將福音翻山越嶺帶過來。
觀音山這邊的西拉雅族信徒,也向附近的阿美族人宣教,台灣最早信主的原住民(不含平埔族),就是觀音山的阿美族人涂恩綢長老。隨後,附近阿美族人大量信主,觀音山教會已容納不下這麼多人,禮拜的時候,許多會友都要在門外。而阿美族人在講台語的觀音山教會聚會,也有語言上的困難,於是,自己建立了阿美族教會。這個地方位於觀音山腳下,所以叫山下教會,也就是現在的督旮薾教會。觀音山教會後來也更名為加蜜山教會,兩間教會距離相當近,從歷史的淵源來看,跨族群的宣教關係,也是如此地近。
督旮薾教會就在193公路旁,教堂牆面藍白色的色彩,三層樓高的鐘塔,直聳於藍天白雲中,相當吸睛。加蜜山教會則在南方一百公尺斜對面的小巷子中,百餘年歷史的教會,從外觀建築看不出歷史,加蜜山教會確實也正向前走新的路,在聖靈的追求與教導,是長老教會中具有特色的。
再往北走,是宮前部落,典型日本時代的命名;如果想知道部落的傳統名稱,通常可以在長老教會找到答案。來到教會門前,看到右側的牌子上寫著瑪谷達璦教會,這是阿美族地名,早期的漢名是寫成馬久答,用台語唸就較接近他們的族語。進到教會前的廣場,一旁的石碑上寫著宮前教會,是他們還沒正名成母語前的教會名。馬久答、宮前、瑪谷達璦,都是同一個地方,從不同民族的角度來命名,就會如此的多樣,這也是在多數原住民部落可以發現的特色。
往北還有個部落叫做福音部落,基督徒應該會很開心,如果自己的家就住在福音裡,那該有多好。這裡的教會還是維持著原本的族語地名Lohok,名為呂福教會。倒是三十公尺外的天主教堂,名稱已經是福音天主堂了。部落名能被命名為福音,也只是因緣際會,畢竟這裡不是最早得到福音的地方,以基督徒比例來說,也跟附近的部落差不多,都是全村八九成信主。能住在福音,實在是福氣,然而即使是住在觀音,也是可以成為傳福音的地方。
在193公路旅行,請務必要做點功課,在正確的時間抵達該到的部落,這樣才能遇到全台灣唯一一台行動郵局。193公路沿線沒有任何公務機構,沒有便利商店,沒有提款機,所以玉里郵局就派出一台行動郵局車,服務東岸的這幾個村落,不管是要買郵票或寄信,劃撥還是存提款,只要郵局有的服務,這台車上都有。持續幾十年的服務,換了好幾代的郵車,行動郵局的名字改為行動工作站,過去曾經有「汽」這個獨一無二的郵戳現在也沒有了,然而所有的服務仍是不變的。
繼續往北走,來到馬太林部落,在馬路旁很清楚可以看到馬太林長老教會與泰林天主堂,這附近的部落,大多是各有一間長老教會與天主堂。再過去的春日、能雅,則是要進到部落裡,才能在巷弄間找到教會。再北邊的下德武教會就在馬路旁,圓頂的鐘塔,在都市與西部不多見,但是在東部的阿美族教堂就有一些這類建築。
過了下德武教會,此時要跨越秀姑巒溪了,這座橋叫瑞穗大橋,表示過橋以後就是瑞穗鄉了。橋的下方是泛舟的起站,每到了夏天,近百艘的小艇由此出發,隨著溪水向下游奔馳,直到出海口。水流的力量有多強大呢,想想秀姑巒溪在此硬生生將高聳的海岸山脈切成兩半;水能穿石,眾水能鑿山,上帝在萬物間的作為與安排,永遠超乎我們想像。
到了瑞穗,是花蓮中部的大鄉鎮,可以在此做為終點,具挑戰精神的,可以沿著秀姑巒溪走山路往下遊,會遇到一個古老又有傳統的奇美部落。或是在瑞穗往北,繼續走193縣道,我會很推薦這樣的安排,穿過瑞穗、光復、鳳林、壽豐直到花蓮,幾十個不同特色的部落就在沿線。除了阿美族之外,在鳳林的吉拉卡樣部落,還會看到不同色系的圖騰,那是人數極少又隱身在阿美族之中的撒奇萊雅族,這又是另外的悲淒故事了。
總之,這條193縣道處處充滿特色,當然,前提是要好好停下腳步,進到部落,好好尋找亮點,最好能和當地居民聊上兩句,熱情的居民會有很多你從未聽過的故事告訴你,好好享受,對我而言,這比出國旅行還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