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慶華 (國家台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
如果從1989年10月通過「十四項重要工程人力需求因應措施方案」,用專案方式引進3000名「外勞」開始算起,來自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移工在台灣已有將近30年的歷史,至今人數約有60萬人。他/她們遍佈全台各營建工地、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工廠、乃至醫療護理機構,蟄伏在勞動市場的底層,從事一般台灣人所排斥的低薪資、高勞力的工作,簡而言之,典型的「錢少、事多、離家遠」。
八月底,「查逃逸外勞遭攻擊 竹北警開槍反擊外勞喪命」這則新聞,可能短暫獲得部分媒體和民眾的關注;八月中旬,「金鼎獎」的頒獎典禮,主持人針對台北車站大廳越來越多台灣人席地而坐的現象所發表的言論:「我們現在台灣人,是不是越來越像外勞了呢?這是不是一個教養的問題,還是一個服務的問題?」雖引來噓聲,卻也不乏呼應附和。再往前推則是……。面對這群跨國移動的勞動者,台灣社會所發出的負面評價、歧視眼光,似乎從來沒有少過;幸賴某些NGO組織及相關工作者,例如以「改善外籍勞工籍配偶的勞動環境與社會處境,增進勞動階層的權益福祉為目標」的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ers’ Association,簡稱TIWA ),透過書籍交換和文化語言交流活動讓「異鄉人能在翻閱母語書時眼睛一亮,也希望本地人能從這裡發現世界的多元與美妙,找到自己」的「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還有「提供移工完整的線上線下教學平台,讓移工在台灣不只是賺錢,還能用閒暇時間累積有用的知識技能」的新創非營利組織One-Forty(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等等,他/她們不厭其煩地訴說和書寫,一點一滴地為我們打開一扇「長知識」的窗。過程雖然略顯緩慢遲滯,但終究得以逼使我們,長出對「東南亞移民/工」比較深刻而「正確」的認識。例如,顧玉玲在2008年出版的《我們》。
這部作品由三個短篇組成,當時正擔任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的顧玉玲,據其近身陪伴的林林總總,寫下幾位與TIWA往來密切的菲律賓移工的故事,符應本書副標題所揭示的,一部「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我們〉
我們是鏡。
我們在這裡是為了彼此注視並為對方呈現,
你可以看到我們,你可以看到自己,
他者在我們的視線中觀看。
在〈我們〉開篇,作者便引用墨西哥薩帕塔民族解放軍在2001年3月11日公告的「土地之色的人民」這段文字,以此諭示,她的書寫和讀者的閱讀,就如同一場「攬鏡自照」的儀式,在其中,「你」與「我」既互相張望,又得以穿透彼此的眼光回視自我,從而窺見己身的卑微與不堪。出生在菲律賓南部農村的電鍍廠女工密莉安和成長於嘉義朴子的拉鍊廠工許晉溢,在遠離都會中心的俊興街相識、戀愛,進而成家;密莉安遠渡千里的跨國遷移,與許晉溢國中畢業後即自南部北上打拼的路線並無本質上的不同。而更早之前,是許晉溢的母親淑華在1960年代初期從朴子到台北討生活,認識了在永樂市場賣布人家的小兒子許久雄,也就是許晉溢的父親,兩人在充滿異國風情的中山北路約會、散步,看盡這條金光大道上的綺麗風情,卻不曾料到,多年後,兒子將和一位來自菲律賓的女性在此往返逡巡──1958年設立於中山北路三段的聖多福教堂,是為了因應大量駐台美軍和外交人員所需;將近半世紀之後,新名詞「中山拜拜」應運而生,指的是菲籍移工周末到聖多福教堂望彌撒,由此所衍生的商圈、公園和路邊攤,成為菲律賓移工的活動地盤,也是台北街頭一道引人矚目的風景。
淑華與久雄後來因債務逼壓而返回老家朴子,重新建立家業。與此同時,也是在嘉義,顧玉玲的本省母親帶著前一段婚姻中的三個孩子,與她隨著國民黨軍隊一路撤退、隻身來台的外省軍官父親經人介紹,交往、結婚。雖然這段婚姻以仳離告終,但在某種程度上,仍短暫地成全了父親想要擁有一個完整家庭的渴望。從父親、母親生命史的揭露,及至作者離家北上讀書,在天母、士林一帶打工,最後因參與TIWA而與密莉安、許晉溢在中山北路重逢。兩個同樣鑲嵌著遷移與離散印記的家庭,走在既平行且相交的奇異軌道上,跨越國度、世代、族群、城鄉的藩籬,混搭成為「我們」的樣貌,而這不正是今日台灣的縮影?
讀完這個故事,也許大多數人都會鬆一口氣,還好,稱得上是happy ending--密莉安不僅嫁了一個好丈夫,更難得的是,還遇到一位能夠同理、疼惜她的婆婆。儘管如此,在全球資本的經濟鎖鏈當中,工人的「流動」是永恆的命題;密莉安與阿溢的未來在哪裡?台灣、中國、菲律賓?……仍是未知數。但相較於瀰漫著某種甜蜜氣味的〈我們〉,接下來的〈漂浪之歌〉和〈問長路〉,可就完全不同了。
〈漂浪之歌〉
〈漂浪之歌〉的主角喬伊和荻微娜,來台之前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迥異,卻同樣是菲律賓「勞力輸出」政策下的犧牲者;兩人在家鄉或因負債,或因生計無著,不得不踏上跨國工作之路。來到台灣,面對償還不完的高額仲介費、無法轉換雇主的綑綁、不曾預期的歧視、得不到喘息的超量工作、奢侈的自主時間和空間……,她們的樣貌逐漸變得跟其他數十萬外籍移工相似,唯一需經縝密審視才能辨識的差異是,她們是所謂的「逃逸移工」。
之前她還是合法身份,無法轉換雇主,只有一再忍耐;現在,她可以辭,可以盤算等工期間沒有收入的損失,可以自主決定利害得失。她辭職,不需要逃跑。這樣的感受,是掉到非法身份後,最強烈的印記。她知道她換到什麼。
外籍移工逃跑的故事,通過媒體的報導、行政單位公布的數字,我們已經聽了不少,但倘若不是顧玉玲的層層剖析和細細梳理,我們恐怕很難深刻理解乃至認同,「逃逸」,是讓移工從缺乏人性與人道的規章制度、法律條文中鬆綁、解脫的最後手段,唯有如此,他/她們才能讓自己在異鄉活得「像一個人」,擁有行動和選擇的「自由」。雖然如此一來,必得小心翼翼、步步為營,時刻提防警察盤問臨檢(當然也要小心被其他人告狀通報),因為一旦被發現是逃逸外勞,命運就是遣返。說穿了,這就是一場賭局,以自身為籌碼,想贏得的,是「不必再遵循不合理的外勞政策規範」的自由,是「自主辭職」的尊嚴、是「解雇老闆」的快意。另一方面,當她們從「合法」變成「非法」、從「地上」轉入「地下」,也意味著她們除了每月繳交少部分收入給(地下)仲介,其餘薪資是可以實實在在領到手的,而不必像之前那樣,被各種名目東扣西減,實際領取的收入微薄的可憐。
當然,部分同情逃逸外勞處境的人士往往會站在譴責雇主的角度,認為一定是雇主的不當對待、壓榨脅迫,才導致移工的「不告而別」,但顧玉玲沒有用這麼廉價的方式輕易究責。事實上,在這幾個故事裡,出現不少明理且充滿善意的聘僱者,例如〈漂浪之歌〉裡的蝦醬工廠老闆娘廖太太「為人海派,待人和善慷慨」,幾度在荻微娜走投無路時提供庇護、給予溫暖。又或者像是〈問長路〉當中的重度脊椎損傷患者令狐沖,以體己寬厚的心意與歷任外勞互動,卻仍無法免於外勞倏地離開、完全無人可接手照應的突發困境。如果不是聘僱者自身的因素,那麼,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呢?作者在在強調,問題出在「制度」。
〈問長路〉
〈問長路〉雖以麗亞和艾爾加的際遇為主軸,另一條敘事脈絡,則是隨著令狐沖幾度聘僱外勞,讓我們看到工時最長、工作最繁重的「家庭看護工」所面臨的處境。在聘用外籍看護工之前,令狐沖的照顧工作耗盡家庭的人力和物力,好不容易盼到申請居家服務,讓辛勞的母親得以稍事喘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內政部有這樣一條規定:「只要聘用外籍看護工的家庭,就不得再申請居家服務」,換句話說,「內政部認定外籍看護工可以二十四小時待命……不得再分食『有限的社福資源』」,這無異是對於外籍勞動者和重症患者的雙重懲罰──懲罰置身社會弱勢邊緣的外籍勞工沒有資格占用台灣人的喘息服務,也懲罰因經濟能力不足無法聘用本地看護的重症患者,使其無法得到「好品質」的照顧。而更進一步,官方把「看守」外勞的責任交給雇主,因此一旦聘用的外勞逃走,遭殃的便是雇主,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聽到雇主與外勞之間,常常陷入一種諜對諜的緊張對峙關係,雇主扣押外勞的政見、強迫儲蓄、禁止出門以防堵其「學壞」……,人與人之間的無法善待,其實是因為制度設計之初便「不懷好意」,用有色眼光看待這群來自迢遙千里之外的異鄉客,忘了他/她們並非一組等待被挑選的數字編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緒感受、更重要的是有尊嚴的,人。
在〈後記〉中,作者詳實袒露了寫作此書的心路,最終不忘提醒讀者,異國勞動者的遷移,只要轉換一下場景,其實也就如同台灣島上的南北移動,從這一點來說,「他/她們」正如「我們」的疊影,共享勞動階層同有的感知與境遇。《我們》出版至今已有八、九年,不少相同主題的出版品陸續問世,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移工開始拿起筆來(或敲下鍵盤)書寫、言說自己的故事,包括參加徵文比賽、或是投稿於報刊媒體,敘寫他們的故鄉記憶、異鄉心情、以及憧憬期待的明日與未來。至於顧玉玲,則在2014年推出新作──《回家》,寫的是她如何循著越南移工的回家路,追蹤其返鄉之後的情況,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延伸閱讀
【文字文本】
顧玉玲,《我們》,台北:印刻,2008。
夏曉鵑編著,《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2005。
台灣勞工協會策劃、吳靜如,《凝視驛鄉VOYAGE 15840 ──移工攝影集》,台北:印刻,2008。
逃跑外勞著,《四方報》編譯,《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台北:時報文化,2012。
外籍配偶、四方報,《離/我們的買賣,她們的一生》,台北:時報文化,2013。
顧玉玲,《回家》,台北:印刻,2014。
東南亞移民工著,楊玉鶯等譯,《流:移動的生命力,浪潮中的台灣──第一二屆移民工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四方文創,2015。
東南亞移民工著,陳燕飛等譯,《航:破浪而來,逆風中的自由──第三屆移民工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四方文創,2016。
張正,《外婆家有事:台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台北:貓頭鷹,2017。
【影像文本】
《八東病房》
導演:黃惠偵/2006/54min
《T婆工廠》
導演:陳素香/2010/55min
《彩虹芭樂》
導演:陳素香/2012/59
《神戲》
導演:賴麗君、彭家如/2015/113min
《再見 可愛陌生人》
導演:阮金紅、蔡崇隆/2016/62min
《麵包情人》
導演:李靖惠/2016/101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