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主憫 (台北大專學生中心牧師)
每當出現這段經文直接讀起來的領受和我原先有的信念不一樣,這些動搖地當下,很有可能就是我們成長的契機。
常言道:「聖經是上帝的話語,每次讀經都在聆聽上帝的話。」、「讀經是與上帝建立關係!」相信只要自認是基督徒的人,不太會否認讀經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執行面上往往遭遇各種難題:翻開聖經,並不是每個篇章都如書信般直白的與讀者對話,而即便是書信,聖經文本缺乏整全的經文背景脈絡,幾千年的時空差距常常使現在的我們有讀沒懂,更何況是那異文化的歷史、詩篇、歌謠和訓誨。
另一方面,讀聖經非基督徒的專利,「讀經」這看似簡單的動作,不同的目的取向延伸出複雜的讀經型態。即便將對象限縮為信仰者,仍因信仰傳統、研讀目的而對經文有不同的關注。要針對如此多元型態做統一的建議,實不是件容易,也是沒必要的事。因筆者是在神研班宣傳如火如荼之際收到新使者稿約,故在本文將「讀經」設定為建基於長青精神的「讀經運動」,希望能給認同長青精神的聖經讀者一點激盪。
本文預設「聖經」雖不是上帝唯一的啟示,卻是值得信賴的信仰基石。當讀者秉持入世、動態,並與時代對話的「長青精神」來閱讀,重點關注應是期待能透過讀經認識信仰的整全視野,以及與之相應的廣泛關懷。好做為具體遵行上帝旨意、活出神所喜悅之生活的基礎。換句話說,就是相信人能藉著讀經認識神、與上帝建立合宜的關係,而這關係不單指讀者與上帝的個別關係,也涉及讀者與信仰群體的關係、讀者所屬的信仰群體與上帝的關係。這關係網絡的出發點是作為一個人的聖經讀者,而這趟閱讀過程正是一趟信仰尋索的冒險之旅。它的危險在於誤讀與誤用使我們遠離了神;但它的保障在於慈愛的上帝不會容讓有心尋求祂的人走迷!
用你擅長的方式進入經文
曾聽一種說法道:「聖經是神給人的生活指南,內中有一切生活所需的智慧。」可如果抱著閱讀「使用指南」的期待去讀它,可能在創世紀複雜又不合邏輯的故事裡就遇到重重挫折;在充滿指示的利未記條文中遇到各種不合時地的條文,上帝話語的真確性就在重重疑雲中隱沒。
各個信仰傳統對於聖經的重視略有差異,筆者相信聖經是由神默示人,藉由人類語言孕育,記載人類的處境與事件,並且通過不同的文體,成為傳遞祂真理的途徑。故此聖經文本充滿著「神」味與「人」味,蘊含著文化、語言、歷史、理性與感性等…因此,聖經文本如人類群體一般有著豐富多元的面貌,要享受它、理解它自然也有多種途徑。
如果聖經對你而言一直是高(ㄎㄨ)深(ㄗㄠˋ)莫(ㄈㄚˊ)測(ㄨㄟˋ),不妨由聖經的人味切入,在閱讀時先撇下它崇高的神聖性,以你所熟悉的路徑,同時也是他的本相:故事、詩歌、訓言、條文…等,照它的文體韻味閱讀它。如此,聖經中冗長的地名、家譜和年代史,繁瑣的條例,可以是認識、欣賞和類比的風土民情;重複又略有出入的敘事故事,以閱讀文學故事的角度切入,是一個陌生又熟悉的經文世界。上帝的特質、祂與人的關係、對世界的計畫,並不是直白的描述,而是蘊藏在這層層紋理當中。豐富的聖經正等著你用你所擅長的方式進入它的世界!
為自己讀經
以信仰者的身分作為聖經讀者,自然不會僅滿足於聖經的人味,依舊掛心這文本世界中上帝的蹤跡,建議在每一段經文都自問:「這段經文和我的信仰有什麼關係?這段經文對於我對上帝的認識,有什麼增加或者衝擊?」面對一段全新的經文,打動我們的經文重點也可能因時空而異,這是因為這些感動正默默地告訴我們關於自己信仰生命的現況;同理,我們對經文的種種疑問,很可能也正反映自己目前信仰生命的議題。
為自己讀經如同禱告,意味將自己的生命處境帶入經文。我們將自己的困惑、難處放在心上進入經文尋索;如同聆聽,我們在讀經過程等候上帝的回應。如此與經文互動,在當中尋見那一面鏡子來察看自己。遇見那把兩刃的利劍,顯明內心深處的秘密和意念。並讓上帝的話語在我們生命的幽暗之處成為明燈。
聖經為什麼值得一讀再讀?撇開這端人的健忘、靈命成長與生命境遇改變……等因素,另一端是聖經本身的豐富,提供我們多個入口來認識它。「以這個角度來讀聖經,是否會感到不安或不自在?」這個感受很重要,甚至鼓勵讀者追著這感覺,找到自己內心對信仰、對上帝的想法。畢竟,沒有一種本身不是詮釋的「純粹」閱讀,而影響我們詮釋閱讀內容的是我們自身的處境與經驗。因此閱讀聖經的當下,我們同時被聖經所閱讀。
群體讀經
如前所述,讀經是一場冒險。個人的讀經可以是相當深層的,但一個人讀經是否限縮了自己的視野?福音書裡與耶穌相遇的人,有一種人就是被自己的經驗認知限制住,因此無法認出耶穌真實的身分:「你也是出於加利利嗎?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沒有出過先知。」(約翰福音7:52) 因此,我們需要有讀經的伙伴,提供我們不同的觀點、擴充我們的侷限。一般常見的上網查資料、翻閱注釋書其實際是在參考這些作者的觀點和知識,只可惜這仍是單向的詮釋工作,缺乏即時的回應。也因此,在自己身旁的伙伴,或許不是什麼神學大師,但卻是了解你的生命,與你在類似情境下掙扎著闖天路的伙伴,他們的意見和看法以著無可比擬的價值。
我們所認識的「信仰」未必建構在個人直接的內外在經驗上,可能更多是由他人的信仰經驗直接吸收而來,建構了一個「個人屬靈」眼鏡。將自己的生命議題放入經文、與夥伴共同查考、翻閱不曾讀過的聖經注釋……等,都可以幫助讀者暫時放下這由他人之信仰經驗建構的眼鏡,幫助我們直接與神建立關係。反之,將別人的讀經方法和收獲帶入自己的視域,也有同樣的效果。如此看來,多方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切入聖經,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聖經多元的面貌,同時也幫助我們認識那熟悉又陌生的自己,而「讀經」則成了一個逐步認識自己的過程。
上帝是那獨一真神,同時是那位擁有超越全能的上帝。面對如此廣大的上帝,有限的個人對祂的認識過程如同瞎子摸象。有人摸到鼻子、有人摸到肚子、有人從尾巴著手,不同的切入點,帶出不同的描述。多元的讀經方法,幫助我們觸摸上帝不同的面相,每當出現這段經文直接讀起來的領受和我原先有的信念不一樣,這些動搖地當下,很有可能就是我們成長的契機。
時至今日,讀經本身已是超過千年的歷史傳承,它的歷史就是歷代信仰者追求認識上帝的歴史。因此,讀經本身即有豐富多元的樣貌。這並非否定聖經的真確與獨一,而是強調做為聖經廣大讀者的一份子,我們的看法永遠只是神的啟示的一種解釋,而不是啟示本身;這個認識上的變動間,是源自有限的人企盼透明白無限上帝的啟示。筆者深信每個時代的基督徒若要實踐信仰,從經文出發是最穩妥的,但這一步不能忽略至今為歷代信徒所墊下的深厚根基。上帝透過經文向人說話,不單是作為讀者的人直觀的感動,也可能透過同為讀者的他人,相互啟示。因此,讀經成為一個跨越時空的群體活動。
憑著心靈和誠實冒險吧!
行文至此,讀經這一個簡單又複雜的行動,提醒我們自身的有限,以及與主相連的重要。它不僅涉及對經文的詮釋和對處境的了解,也與處境實況關聯,所需的歷程除了坐下研讀,更需要起身步入時代處境,也在實踐中驗證對經文認識是否合乎神的心意。因之:研讀、祈禱與實踐環環相扣、互為因果。而個人本著心靈和誠實進行這三樣行動,即是全身心投入對神的敬拜。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