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仁和/長老教會牧師
一個認真學習聖經的讀者,會藉著探索經文的意義來反省自己的信仰,而不是拿聖經裡頭符合自己意識型態的觀點去攻擊、論斷他人。
聖經是一本「危險的書」
從一個平凡的信徒到獻身成為上帝的僕人牧會數年之後,回想自己在跌跌撞撞的摸索與學習過程中,聖經一直是我航行在人生大海中的指引。如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所說的:「我們信,聖經是上帝所啟示的,記載他的救贖,作為我們信仰與生活的準則。」是的!聖經是一本生命之書,向人啟示得救之道,並且指引人生未知的道路。但隨著個人不斷的研讀與人生過往的經驗,我認為聖經不僅是一本生命之書,也是一本「危險」的書。因為大多數的讀經者,要不把聖經逐字逐句都當成上帝的話語,因而高舉聖經等同於上帝本身的危險;要不就是把自己主觀的意識型態讀進聖經中,拿聖經當武器或以神之名來為自己偏好的立場背書,因而喪失聖經作為見證上帝憐愛世人的宗教經典。很可惜的是,上述這兩種危險的讀經方法與態度,正是今日基督徒社群誤解聖經,甚至是曲解聖經最主要的問題。
俗語說:「開卷有益」,但是當我們打開聖經這本書研讀時,果真字面上所記載的隻字片語都是對人有益而無百害嗎?曾有一個流傳的宗教笑話提到:
某日有個平常說話很誇大的小孩,上完主日學後回到家,媽媽問他在主日學有聽到什麼故事?他說今日教會的老師講舊約以色列人「過紅海的故事」。媽媽繼續追問:「很好!那麼你說說看,到底那個故事在講什麼?」小孩回答:「就是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所遇到的故事啊!妳知道的嘛,聖經說埃及法老王和他的部隊在後面追趕摩西所帶領的百姓,以色列人走到紅海邊沒辦法通過,正當埃及兵愈來愈靠近的時候,摩西就打開大哥大求救,然後以色列飛機就出動開始轟炸埃及軍隊,而以色列的海軍趁機會造了一座浮橋,結果以色列人就這樣過了紅海喔。」媽媽聽完小孩的解釋後嚇了一跳問:「主日學老師真的這樣說嗎?」小孩不好意思回答媽媽:「當然不是!可是如果我照他們那樣說,你才不會相信我呢!」
從聽故事到讀聖經
童年時期我的生活重心,除了學校與家庭之外,就是在教會或團契中渡過的。我已經忘了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主動接觸聖經,反正長期浸淫在主日學的課程或牧師的講道中,聖經的故事與倫理教訓千篇一律地提醒自己作為一個基督徒,要活出良善與正直的人生,才會獲得平安與上帝的祝福。儘管聖經裡面有些記錄或神蹟讓人匪夷所思(如:出埃及、過紅海的故事),甚至有些情節令人臉紅心跳(如:創世記第38章塔瑪的故事),教會的牧長對這些爭議的經文要不是一筆帶過,就是勸勉信徒要以虔誠的信心來順服,不可懷疑聖經的權威作一個小信的人。
進入高中時代以後,我獨自一人離開故鄉在外地讀書,由於家庭失和與沈重的課業壓力,引發我憤世嫉俗的個性,開始質疑過去成長過程中來自家庭、學校與教會的權威。雖然沒有完全因此否定自己信仰的根基,但對於那些動輒以權威之名要求年輕學子要順服的人事物,愈來愈讓我無法心服口服。在單調沈悶的K書生活與不滿周遭環境心口不一的雙重標準壓力之下,唯一讓我感到一絲溫暖的地方,就是教會團契的同儕友誼與大家對信仰探求的渴望。我從來也沒想過高三那一年,當同輩的朋友埋頭苦讀準備大學聯考之際,我所參與的青少年團契在教會某位大專青年信徒的帶領之下,我們開始組成自己的查經小組,謝絕邀請所有教會牧長或聖經神學者的解經,反而安排小組成員輪流使用當時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所出版的第一本中文翻譯—新約巴克萊博士所寫的《馬太福音注釋》,作為每週主理者帶領研經時的參考資料,從此開展了個人對於聖經研究的興趣,把我從枯燥蒼白、唯有標準答案的教科書世界,以及叛逆不羈的生活中救贖出來。
在神研班享受研讀聖經的快樂
從研讀聖經與團契契友的分享中,我瞥見了在單一制式化的學習教育以外的「新天新地」,那種自主讀經、思考與分享彼此感受的樂趣,到了大學時期參加總會每年舉辦「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簡稱「神研班」)的營會,結識來自全台各地不同學校的基督徒青年以後,更加擴大了自己對於探索聖經的喜愛。我還記得第一次參加神研班研讀的經卷是《羅馬書》,當時我的小組成員裡有來自不同學校各科系的基督徒,包含有法律系、土木工程系、會計系、心理系….等等的學生,我們嘗試從個自不同的學術專業結合聖經經文,去探索信仰對於現代人的意義,也一起反思當時解嚴前後風起雲湧的抗議運動。神研班的營會教導我們不僅要精讀聖經的字面意思,也要深入研究經文的傳承與歷史背景,更要進一步探求福音的信息如何在現今的處境脈絡下,彰顯永生上帝與讀經者往來對話的意義。
許多人對於參加神研班的感動,不僅停留在營會六天密集的讀經、分享討論中,也將這股讀經運動的熱情與精神,帶回去自己所屬的大專團契或教會。四年的大專團契生活最讓我懷念的是,一群住在團契學舍的契友每週一次的晚禱時間,除了讀經、禱告以外,我們也在神研班營會的激勵下,嘗試將信仰與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如:課業、感情、人際關係、關注的社會議題….等等加以結合,有時一起扶持代禱、有時甚至為了互相差異的信仰立場,如:「信與不信能否同負一軛?」(林後6:14)爭執到臉紅脖子粗的地步。但在總是多少帶點淚水與彼此的寬恕裡,忠實於我們自己從聖經研讀所體會到的信仰。
大學畢業進入社會職場數年之後,神研班所點燃的讀經熱情絲毫未減,於是在偶然的因緣下,我決定進入神學院就讀。坦白說,原先的動機並沒有想過藉此神學的訓練,自己非得當一個傳講福音的牧師不可,但是在神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經歷了某位老師的啟蒙,讓我重新檢視過去百思不解的疑問,特別是對於信仰與人生如何關聯的問題,藉由研讀聖經的訓練得到了重大的突破。那種喜悅之情,正如古代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坐在浴缸中沈思王冠含金量的問題獲得頓悟時,一絲不掛衝出浴室高聲大喊”Eureka! Eureka!”(我找到啦!),同樣令我終身難忘。所以我立下了心願,未來也要將自己對於聖經研讀的理解,分享給在這個信仰道路中摸索前進的朋友。
聖經內容充滿挑戰
從神學院畢業之後,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服事的工作,其中讓我感到挑戰最大、學習最多的地方,就是為不同的讀經者包含基督徒與未信者帶領研經班,並且回應他人對於聖經中某些經文的疑問。我認為「研經」是一般基督徒不太常用的字眼,在大多數的教會裡我們慣常使用「查經」作為探討上帝話語的活動,彷彿聖經是一本解答疑難雜症的「手冊」,當基督徒遇到人生種種問題時只要隨手一翻,如同查閱日常生活中的電話簿或字典一樣,不必太多的思考與研究就能輕易地獲取所需的答案。然而,用此方式讀經是很值得商榷的事情。因為聖經從來就不是一本「自明」的書,人無法從閱讀聖經字面上的意思,而不加以思考、探究就能明白聖經作者或編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事實上,人們對於宗教經典或是一般文學書籍的閱讀活動,很少是不牽涉到理性思維的運作,就能夠達成的事情。聖經作為一個信仰團體的經典,基督徒將它視為上帝神聖的話語對人的啟示,是需要人認真去研讀,也需要人以正確的態度去解釋、去闡揚上帝對人的作為。
因為聖經這一本書裡面包含六十六卷不同體裁的經文,並且至少經過三千多年不同時空的流傳而成為今日的樣貌。所以,讀經者需要妥善的解釋方能明白其中所蘊含的意義。我們必須了解聖經作為上帝啟示的話語,卻仍然是藉由平凡的人類用現有的語言來傳達。既是凡人就意味著不完美的、有限的或相對的特性,因此我們閱讀聖經時的態度與預先的自我理解就至為重要。讀經者不該把聖經都當成「聖旨」,一字不誤地照章全收,或許上帝並不希望我們如此簡單地了解聖經,以此認識他如同字面上的意思而已。
再者,人類的心靈與思想的活動並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受當代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等因素影響下的產物。換句話說,沒有人能夠以不帶意識形態的偏見來看事情,或理解宗教信仰、歷史與生命的大事。聖經是猶太民族與上帝交往的故事,大部分的作者也都是猶太人,他們從自己的生命經歷,告白上帝與人類的關係,有時難免主觀化自己的態度與價值,其中包含部分的信仰理念,也時常帶有作者或編者的好惡,把他們自己認為對錯、好壞的事,都當成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就文學批判的層面來看,這只不過反應他們個人或是民族、性別、階級和文化的偏見罷了!此外,同一本聖經裡面的不同經卷對上帝與人的關係、道德倫理的教導、人生與信仰的看法等等,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矛盾,因此閱讀聖經探究信仰與生命的議題,就不能只憑某一卷書或某一章節來論斷,反而必須衡量整本聖經的主旨作為不同觀點間的參照。
不要急著下定論
雖然聖經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問題,可是它歷經數千年的傳承,自有它的價值存在。我覺得它的缺點正是它的優點,因為聖經是一本多元主張的經書,所以我們要學習不要單一化思考,不要偏執己見;因為聖經的作者也是有自己的立場,所以我們得知人的軟弱和有限,不把他人的主見和自己的想法絕對化;因為聖經是一本特定時空下的社會文化產物,所以我們不能脫離當代的背景情境去了解聖經。然而剛好是這些看似有疑問的地方,在研讀整本聖經的過程中才真是令人著迷。我認為上帝的話永遠沒有被人完全徹底掌握、了解的一天。一個認真學習聖經的讀者,會藉著探索經文的意義來反省自己的信仰,而不是拿聖經裡頭符合自己意識型態的觀點去攻擊、論斷他人,這是我們要永遠記住的一點,也是我們在詮釋某段聖經之前不可或缺的基本理解。
釐清這些前提,不代表在詮釋聖經的過程中都會得到令人滿意的解答,甚至當我們遵循某種讀經方法時,也不一定在某些爭議的難解經文中都會達成共識。限於篇幅的關係,我無意以系統的方式強調怎樣的讀經方法才是正確的,因為預先選擇某種讀經方法的同時,也限制了我們對於經文多元主張的理解,我認為方法應該是「後設」的,是我們在讀經的過程中不斷摸索「試誤學習」(trial-and-error learing)後得到的結果。當然一般的讀經原則是應該具備的,例如:先針對同一段經文研讀不同聖經翻譯的版本,記錄經文中重覆數次的關鍵語句,或比較不同版本翻譯有差別的字眼,以及注意整段經文所記載的人事時地物與上下文脈的關係,然後才參考注釋書的資料,切忌顛倒了次序,在還沒研讀經文以前,就翻閱某注釋書的解答,作為自己理解經文的標準答案。
上述這些提醒,可作為我們研讀聖經的普遍原則。雖然運用這些原則,未必都能解決我們對於某些爭議經文的疑惑,但是我相信個人用心地研讀聖經,也在共同的信仰團契或小組裡分享彼此的研經心得,一起討論經文中的疑難,一起為著實踐聖經的教導而付出行動,藉著禱告與聖靈的帶領,我們將與聖經裡所告白與見證的那位活生生的上帝,在今日的生活中相遇,明白聖經真正成為上帝對人啟示的神聖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