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昭文 (新使者執行總編輯)
家,書寫不盡的文學題材,每個人最早所屬、最緊密的社會網絡,提供愛與保護,也可能帶來傷害。最近很多基督徒經常把「家庭價值」掛在嘴邊,到底那是什麼?怎樣以信仰來面對「家」的實況?
從事家庭治療的陳冠宇醫師指出,願意分享、彼此支持的家庭有如天堂,但衝突不斷或冷漠疏離的家庭簡直是地獄。「上帝賜給我們家庭生活,就是要讓我們學習愛的功課。」這「愛的功課」,包括家庭中各成員如何體察自己對他人的責任、義務與權力的運行,特別是身為父母者。「孩子並非父母的延續與仿製,而是上帝的孩子,是衪的形像之一。」年輕的母親劉玉雯這樣體會:「我總要提醒自己,孩子並非一塊能按照著我意思生長的土地,要在一路陪伴中,不斷向後退。也許後退到曠野之地,在開放性下,才能看見愛的奧祕與恩典,看見神的孩子,豐豐富富的樣子,而非社會所預設的罐頭模型。」
「南與北出版社」在2016年10月邀請德國教會領袖胡伯牧師來台演講,同時推出他的倫理學著作。該書的第一個主題,也是他在台灣演講的題目之一:「家庭還有未來嗎?」他認為現代社會的家庭並未沒落,人們仍從家庭來獲得認同並認識自己,家庭的意義應該擴大。石牧民則從台灣對抗壓迫、殖民的歷史中,看見「家」,是奠基於愛,矢志守護愛周全,將之延展、複製及於整個社會的最基本單位。
近日台灣教會因為婚姻平權法案而擾攘不安,連理性討論的空間幾乎都不可得。我們希望能盡量澄清事實、創造理性討論的空間。本期有三篇文章與此相關,吳信如和喬瑟芬的文章,主要針對胡伯牧師演講後許多人提問有關同志婚姻權的問題,做進一步的討論;另外,我們和「哲學星期五」合辦一場論壇,葉浩教授談基督徒公民到底該怎樣面對婚姻平權議題的挑戰,演講整理也在本期刊出。
蔡銀娟導演的《心靈時鐘》是一齣很療癒的電影,她已經完成的兩齣電影都呈現了家庭中的衝突、悲傷、愛與諒解,細緻動人。她分享創作的動機,強調:「沒有一種愛是絕對不傷人的。如果害怕受傷,我們可能也會錯失機會去體驗一種深刻而珍貴的愛。」
1930年代揚名的流行歌曲創作者,寫出至今傳唱不已〈心酸酸〉、〈悲戀的酒杯〉的姚讚福,曾經是一位傳道師,林良哲寫下他曲折的人生,讀來令人唏噓。張德麟牧師繼續從早期《台灣教會公報》的廣告欄取材,這次主角是四間醫院,因文章較長,本期先刊出前兩間的故事,下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