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嘉琳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育博士候選人,《餐桌上的危機》一書作者)
面對基因改造作物與食品,我們除了考量其對人體的健康風險,更不能忽略整體生命系統的全面關照。
基因改造食品爭議性高
在台灣,這一代的年輕人可說是吃基改食品長大的第一批人口,1996年孟山都公司申請的首支基改玉米和基改黃豆在美通過審核可商業生產與種植,不多久,台灣也發現進口基改黃豆品項,食安與農政主管機關才制定管理措施。而這十多年來,基改黃豆和玉米食品充斥現象越演越烈,連學校營養午餐中經常看得到的豆腐、豆皮、豆包、豆干和豆漿,幾乎都全為基改食材來源。2015年年底,立法院院會三讀修正通過學校衛生法部分條文,未來國小到高中所供應的膳食中,將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馬上引發一波討論關心的討論,包括價格調漲、非基改食品真偽、追蹤查驗機制和究竟對人體健康影響為何等等。
基因改造作物食品是全球最富爭議性的課題之一。
贊成者認為基因改造作物不啻為人類人口增加、氣候變遷而導致糧食危機的解決方案,營養成分調整和抗蟲基因轉殖的技術,一方面提供廉價優質食品,一方面減少農藥使用。反對質疑亦有之,認為基因改造作物發展時間過短,科學研究和風險評估遠遠不夠,除了對人畜食用健康可能有害,農藥濫用及殘留問題日益嚴重,大型農業經濟規模造成土地掠奪、生物多樣性破壞,對跨國農企公司壟斷種子專利等批判亦益發激烈。
從1996年正式進入全球人口的農產業與食品供應鏈不過短短十九年光景,基改作物食品課題之所以複雜難解又爭議不斷,正因為牽涉到全球化下的環境生態、健康風險、生物倫理、公平正義與在地文化等議題。甫落幕不久的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以食物作為焦點,從「餵養地球,生命的能源」(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為主題的展覽國際盛事中,說明食物從來不是單純的品種、滋味、養分和數字而已。面對基因改造作物與食品,我們除了考量其對人體的健康風險,更不能忽略整體生命系統的全面關照。
跨國農化企業的危害
跨國農化企業如孟山都等公司在中南美洲國家,大規模種植基因改造黃豆和玉米,大量砍伐破壞雨林生態以擴大耕種面積,蓊鬱山川化為單一種植和大量農藥汙染的滾滾黃土。據統計,巴拉圭每年約有九萬居民因為土地開墾因素,被迫遠離原住地。世代居住森林裡的原住民族,喪失原有的土地自主與農糧食自主,只能束手眼見傳統居所中土壤流失、河流遭田間沖刷或農機噴灑而下的農藥汙染,許多人輾轉到城市討生計,多數流離失所無立錐之地。無力或不願離開者,持續居住在種植基因改造作物農場旁,一樣深受其害。濫用的除草劑造成農業地區致病率居高不下,對生長中的小孩健康影響尤其嚴重,阿根廷農業大省查科(Chaco)新生兒的出生缺損,十多年成長了兩倍,聖塔菲省(Santa Fe)居民罹癌比率較全國平均值高出二到四倍。
犧牲這些土地、環境、河流與居民健康而種植的基因改造作物,中南美洲各國用以出口賺取所得,這些玉米和黃豆去向何方?可能變成歐洲畜牧業使用的牲畜飼料,最終成為超市貨架上的牛肉及豬肉供歐洲人食用;可能來到亞洲,製成台灣小朋友學校膳食的味噌豆腐湯和紅燒豆包、提供早餐店裡人手一杯的豆漿飲品、也烹調為因慈悲不忍殺生素食者的盤中飧。
錙銖計較著非基因改造豆腐較基改豆腐每盒三元或五元的價差,或享受使用基改玉米製成的高果糖糖漿手搖飲料時,我們更須正視,基因改造作物的價格如此低廉,有多少是堆砌在忽略土地環境破壞與弱勢人民健康所需負擔的外部成本之上?而實際賺到大把鈔票的,是辛勤耕種的農戶,還是從期貨、股票市場上獲利的跨國財閥?把生產時所產生的土地掠奪、資源汙染、社會崩解及健康受損納入成本計算,基因改造食品可能昂貴地難以想像。當中南美洲的孩童及生產者,忍受著流竄於空氣、土壤和河流中農藥毒素,勉力存活,正在吃著廉價基改食品的我們,是否不知不覺成為壓迫第三世界人民的幫兇?科技總是應該要讓社會往更美好的方向前進,而脫離社會基本價值與倫理的脈絡,複製加重對弱勢者壓迫的科技發展,如何能讓人幸福?
科技萬能,基改安全無虞?
對於基改科技,許多擁護甚至自行研發的科學家認為應當以所謂正確的科學原理來討論,常見話術多不脫「基改食品上市前需經過非常嚴謹的動物毒性、過敏性及病理性的評估檢測,安全性極高。傳統食品多半未經過生物安全評估,反而食安問題不斷。基改玉米及大豆,至今已被全球高比例的人類及動物食用1多年,但未有人畜健康受損的確切證據」云云。
不過,全球基改問題何其複雜,光是技術層面牽涉的科學發展、應用與檢驗,已非單一學科或學者可以涵蓋掌握;遑論技術層面以外的社會、政治、經濟、倫理、環境、生態、農糧、教育等諸多面向,彼此牽連互為表裡,難以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每一個面向都須細細爬梳,以逐步釐清癥結和爭議之所在。此外,隨著新發現、新技術、新理論或新證據的出現,彼時信誓旦旦認為可信的「事實或真理」,此時或許應該用不同眼光檢視。
所謂的科學原理證據,在GMO FREE USA網站中收錄近兩千餘篇關於基改作物及食品對於環境、社會及人體健康等影響的學術論文;European Network of Scientists fo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ENSSER)這個平台上,共有三百多位跨領域科學家發表了一個聲明,「強烈否定所謂基改安全性的科學共識」,這群簽署的科學家和專家們逐項分析重要的基改爭議,一一陳述正反意見,最後獲致的結論是,面對基改作物和食品的安全性,從現今種種科學證據當中所能肯定的共識就是:沒有共識!
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三成,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口食物都無法自外於全球化的脈絡,參與地球彼此間的「蝴蝶效應」。比方說,我們此刻大快朵頤的酸辣湯、披薩或巧克力,可能牽動生活於千里之外土地上的人們,或許正是引發拉丁美洲一場土地與種族戰爭的元兇。
從環境倫理角度思考
出身全球種植生產基因改造作物的前三大國的阿根廷,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2015年6月18日發表以生態為題的通諭─《願祢受讚頌:照顧我們共同的家園(Laudato si’:On the care for our common home)》。身處於經濟文明與環境生態多重嚴重破壞中的拉美社會中,教宗方濟各深切體認窮人的生存困境,因此,他在通諭中一再提到謙遜地反省、對話、窮人優先、生態保護的全球治理之迫切性與重要性。
他以天主教會全球領導人身分對基因工程的科學層面和社會層面提出剖析。雖肯定基改發展或許對部分地區的經濟生活有所貢獻,但也造成少數人以其知識和經濟的絕對優勢,藉由操控科技剝削自然生態與弱勢族群,坐享產業或地區的經濟成長的利益。同時,耕地因此被少數人所壟斷,小農生存權和經濟權遭受迫害無以為繼、農村勞動力因可耕地喪失而扭曲發展、生物多樣性被大農產業和基因改造作物鯨吞蠶食地摧毀等問題,造成對第三世界家園的生態和社會結構的斲傷。
跨國農化公司如孟山都等與當地政府聯手,二十年來導致許多土地生態及民眾受到無法回復的傷害,當我們理解基改議題時,務必納入環境倫理等公共面向的思考,突破只以科技原則和市場經濟的邏輯和思維方式思考。方濟各不僅僅向十二億天主教徒的提醒勸諭,也是這位舉足輕重的宗教領袖對全球人類和領導者所發出的核心問題:
我們希望留給正在成長的孩子們一個怎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