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安惠/台南神學院神研三學生
圖|楊瓊珍老師授權提供
在牧師身上有一種安靜、美善、穩定的力量。在爭讓之間,不顯眼、不爭強、不辯駁,讓人好像忽略他的重要;但他就與許多人同在,給人溫暖、安慰。
家世與早年求學
1928年8月25日,張德香牧師出生於屏東東港。祖父及外祖父因為跟隨宣教師學醫而成為醫生;父親張明道牧師曾留學日本,獻身傳道,母親趙淑燕女士,夫婦兩人育有四男五女。張牧師上有兄姐,排行第三,幼時經楊士養牧師小兒洗禮,就讀東港教會幼稚園,曾接受李春鈴老師(日後的鄭兒玉牧師娘)教導,度過快樂時光。
六歲時隨父親牧會搬遷至旗山,入旗山公學校,畢業後於1941年進入屏東中學。當時已進入戰爭時期,因學制改變,1945年4月畢業後被徵調為學生兵,所幸8月15日日本投降,戰爭結束。日本統治時期,殖民社會有差別待遇,日本人常欺負台灣人,又因日軍在戰爭初期均報喜不報憂,直到戰爭結束才知道日本真的戰敗了。1945年台灣改隸中國,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張牧師在這兩年中在政府機構及小學教書。起初消息封鎖,一直到許多人從高雄逃難到旗山時,才知事態嚴重。同年9月,張牧師進入長榮中學就讀高二,在長榮中學受教於黃彰輝牧師娘,師生融洽。當時趙天慈校長很重視宗教活動,在學校不論是晨禱、青年團契、宿舍生活、教會活動,張牧師都盡力參與,在信仰上得造就。
台南神學院
1948年台南神學院復校,1949年黃彰輝牧師接任戰後首任台灣人院長,張牧師與高俊明、劉瑞仁、盧恩盛這四位長榮中學畢業生一同考入台南神學院,日後四位無論教學、牧會、領導教會,都有很好的信仰表現。1953年6月畢業後,得到黃院長厚愛的張牧師留校擔任助教,隔年以傳道師受派恆春教會,以了解教會實況與需要,一年後再回任助教,準備出國進修。1956年張牧師前往英國伯明罕Selly Oak College、劍橋Westminster College進修兩年,並轉往紐約協和神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再入耶魯大學神學院進修一年,於1960年返回南神教授新約及英文。1960~69年期間,完成終身大事,並借調台灣聯合聖經公會翻譯《新約台語聖經》。
為進一步精進研究,1969~74年舉家負笈英國蘇格蘭愛丁堡New College攻讀新約博士,於1980年取得博士學位。1983~84年,也與美國聯合聖經公會完成《新約希漢簡明字典》。1986~1990年,張牧師成為台南神學院第六任院長,之後回任教授職至1994年,並於1995年自台南中會盡程退休。張牧師亦參與教會學校事務,擔任長榮中學董事(1975~1984)及光華女中董事(1975~2020),長年關心教會學校,參與教育事業。
退休生活
1995年退休後的張牧師並未賦閒在家,他仍然到台南神學院兼課,並投入南神語言中心白話字的教學與研究,教導與提供學生諮詢。晚近更參與台語羅馬字復振運動,以復興母語為職志,曾協助成大的台語羅馬字教學,並參與「全民台語聖經協會」,擔任理事長(2019~2020),提倡台語讀聖經。晚年的張牧師以推動母語運動為職志,並堅定支持台灣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博愛教會
低調不居功的張牧師,一生中最密切的教會就是台南中會博愛教會。從1963年博愛教會設立初始,張牧師便協助教會設立事宜;1964年,中會特派張牧師為博愛支會囑託議長,可說是博愛教會重要開拓者之一。張牧師除了出國進修、不在國內的時間外,在台南神學院任教及擔任院長至退休後,都在博愛教會聚會,張牧師夫婦已成為博愛教會最重要的信仰及生活的指標。
家庭
認真讀書的張牧師,1962年6月2日終於尋到上帝所匹配的另一半——楊瓊珍老師。楊老師為前新樓醫院院長、台南名醫楊雲龍四女,畢業於美國New EnglandConservatory,留美鋼琴家,曾與小提琴家李淑德教授搭配,於全台巡迴演出。婚後楊老師在台南神學院、台南家專及東海大學音樂系任教,與夫婿一同培育牧者與教會音樂人才,夫婦相伴半世紀,親愛相隨。1964年大女兒愛聆出生,1969年二女兒禕聆出生,因為女兒們幼年曾隨同父親在英國念書,回台幾年後,及長在美國就學、就業,蒙上帝保守,都有很好的成就。
張牧師的人格典範及貢獻個性溫柔敦厚、平易近人、純真善良、慎重認真的張牧師,非常和藹可親,注重細節、追求完美,所以容易緊張,且嚴以律己、溫暖待人。他總是正面樂觀、不道人長短、低調自持,盡量說造就人、祝福的話。牧師尊重太太、疼愛女兒、家庭和睦,對人平等、關心弱小、善待學生,注重保健、擇善固執,以身教勝於言教。
1. 重視家庭、尊主為大的好丈夫、好爸爸
張牧師尊重太太專業,婚後楊老師教學忙碌,張牧師分擔家務,夫婦一同洗手作羹湯,努力成為彼此後盾。張牧師對女兒們也溫柔以待,以啟發式教育,尊重個別發展,做女兒們的好朋友。當妻女因生涯規劃在美國求學、就業時,張牧師時常把握機會前往探親,不因忙碌或距離忽視家庭,而是重視家庭,並時常與親人相聚。退休後的牧師與牧師娘相敬相愛,牧師時常跟隨牧師娘楊老師參與神學院音樂系活動,兩人勤讀聖經、投入教會生活、尊主為大、同行天路。個性溫柔謙虛,時常笑臉迎人的張牧師對人是好好先生,是太太的好丈夫、女兒的好爸爸。
2. 一生奉獻給南神的好老師和學者
張德香牧師與台南神學院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一生中有45年在南神求學、任職,退休後仍兼任學校教學,並在校擔任志工至晚年,連居住地點也選擇與南神比鄰。張牧師愛校如愛家,時時關心學校及學生,以培育牧者的心懷心志,將此生奉獻給南神,精神可佩。對學生而言,平易近人、沒有架子、個性純真、教學認真的張牧師是學生的好牧者。張牧師對學生的發問總是極有耐心,常用不同的觀點啟發學生思考,不偏頗某些學者觀點,也不強調權威。他尊重及善待學生,時常關心學生、噓寒問暖,設立校內關懷基金來幫助學生。張牧師重視學校的團契生活、聚會敬拜、信仰造就,因此他會身體力行,招喚學生前來早禱。他強調「信仰是一種反省」,從生活中實踐、以身示道。終身學習、勤奮不倦的張牧師,退休後仍時常可在圖書館看見他的身影。他也勉勵學生要認真讀書,鼓勵學生勇於發問與思考。他在〈新約聖經學——語言、釋義、神學〉文中提及:「南神是在基督的恩典得自由來學習的學園團契,……在院內言論自由,可自由發言、自由表達,有批評、有反省、有檢討,相助彼此受激勵同心努力,受訓達到成做基督福音工人,奉差作主差用。」他強調信仰反省與討論的必要,對學術保持熱忱,不囿於所知所見,用開闊的視野,永遠追求更高境界,以此培育學生,勉勵學生追求更豐盛的生命。
3. 見證信仰的好牧者
平易近人的張牧師認為信仰必須活出見證,不只是學院的學術而已,因此在學校周遭常可見他與附近鄰居打招呼、聊天。他關心生活周遭的弱勢朋友,也留意社會動態,或許牧師不會大聲疾呼,但他用行動證明對台灣的關心,例如:1990年與南神師生參與野百合學運,並持續參與關切台灣獨立建國運動。在教會方面,牧師從1963年參與博愛教會的設立後,便長年在教會聚會生活,低調不居功的牧師表示自己只是會友的身分,然而穩定的參與並投入教會生活,已成為博愛教會會友信仰及生活的指標。張牧師在過去的年歲中,也曾任長榮中學及光華女中董事,對教會學校的經營參與,貢獻心力。
4. 以恢復母語為職志的聖經翻譯者
張牧師認為台語是我們的根與文化,多種語言的習得與進步跟個人母語思考能力息息相關。在一百多年外來政權統治下,台灣人已漸漸失去自己的母語,而台語白話字的羅馬字拼音從教會而來,是台灣教會與文化的連結。對基督徒而言,能以台灣自己的語言來閱讀聖經,以豐富的台灣文化語言來傳講耶穌,用母語寫出詮釋聖經的篇章,是極其重要的事。1968~69年,張牧師曾參與聖經公會合譯《新約台語聖經》;退休後,張牧師更投入許多精力、心血於台語羅馬字復振運動,除了在南神語言中心的提倡外,也與成功大學及台文社團合作,推行台語羅馬字,於2006年編譯完成《台語文言音:六百字編識字課本》。晚近參與「全民台語聖經協會」發行《新舊約聖經》,鼓勵提倡用現代台語讀聖經,重視我們的母語,讀聖經與信仰結合。去年張牧師以高齡92歲接任理事長一職,若不是對母語的熱愛與關切,以復興母語為使命,無法想像長者如張牧師,如何能背此重擔?對牧師的心志與堅持只有感佩再三。
5. ti m-ti m、安靜的謙謙君子
為人謙虛、純真善良、行事低調的張牧師,1986~1990年擔任台南神學院院長期間,正值台灣由威權體制蛻變為民主過程中最喧鬧的時代;南神也正值多事之秋,學生參與街頭抗爭,也將抗爭的戰線拉入校園。在這段喧鬧嘈雜過程中,張牧師受到許多委屈,然而他忍耐、自持、不與人爭、不為己辯,安靜走過動盪不安,協助南神走過狂飆年代。在牧師身上有一種安靜、美善、穩定的力量。在爭讓之間,不顯眼、不爭強、不辯駁,讓人好像忽略他的重要;但他就與許多人同在,給人溫暖、安慰。看似與世無爭,卻是堅持信念,期待真理,以溫柔愛心待人。
結語
回首來時路,跨越兩個世代的張德香牧師,童年歷經日本統治與戰爭威脅,戰後於長榮中學得信仰造就,回應上主呼召進入南神就讀,得恩師黃彰輝牧師栽培,留學英、美後回台貢獻所學,一生奉獻南神、栽培學生,為神國培育牧者工人,這是何等豐盛、美善的佳美腳蹤。喜歡栽花蒔草的張牧師於2020年11月22日凌晨回天家,他生前「復興母語、台灣獨立」的兩大志業尚未完成,讓我們追隨他將此種入心田,期待有一日綠樹成蔭,心願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