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芯芯 (美國阿奎那神學院副教授)
圖片| 林書弘、李厚諭(《新使者》編委)
主耶穌可以理解,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像彼得,對上帝/耶穌的愛都可能只達到 Philia 而已。
約翰福音第21章記載耶穌被釘死後,門徒回去過他們原來所熟悉的生活,以打魚維生。在他們整夜打不到魚後,復活的耶穌在天將亮時出現在岸邊,指示他們下網之處,而讓他們豐收。並且耶穌已經在岸上準備好早餐,讓疲憊的門徒享用。
三種愛
用完早餐後,和合本聖經在15-17節記載耶穌三次詢問彼得:「彼得你愛我嗎?」,彼得三次都回答:「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許多聖經詮釋提到,耶穌這樣問彼得三次,是因為彼得在耶穌受難時曾經三次否認耶穌。其實這段經節還有更深的涵義,只是因為翻譯上文字使用的限制,讓我們無法完全體會這段互動背後的意義。在希臘原文裡,不同的愛,是以不同的文字來呈現,比如 agape(希臘文agapaö)是最高的愛,是完全、不計代價義理的愛,是上帝對人誓約性不變的愛。另一種愛是情感/親情性的愛,這種愛叫 philia(希臘文 philö 或是 phileö),是對親人、摯友之間的愛。當我們把原文放進這段經節裡,我們就會對這段經節有不同的了解。
第15節:「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agapaö)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philö)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
第16節:「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agapaö)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philö)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
第17節:「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phileö)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philö)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
耶穌在第一及第二次問彼得時,用的是 agape。耶穌挑戰彼得,問彼得對耶穌的愛是不是完全、不計代價的?但是彼得回答:「主啊,你知道我愛(philö)你如兄弟/摯友,但我還沒辦法到達你所期望的程度。」所以第三次,耶穌說:「彼得,你 phileö 我嗎?」意思是:「那你至少對我有親人之愛嗎?」彼得說:「是啊。」彼得跟耶穌都知道,在那當下,彼得的愛是有限的、是自保的、是不能依靠的。然而釘十字架死後復活的耶穌,對彼得的愛是完全的、是接納的、是信任的、是不變的。耶穌眼中的彼得,不只是漁夫;耶穌所看到的彼得,遠遠超越彼得眼中有限的自己。耶穌對彼得的愛及期望,沒有因為彼得曾經的背叛而改變。一如耶穌曾經跟彼得及其他門徒承諾:「來跟隨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4:19)。耶穌再次邀請彼得繼續跟從祂(約21:19),且對彼得委以大任——餵養耶穌的羊。
你可以想像耶穌問你:「你 agape 我嗎?」你會如何回答呢?我想,主耶穌可以理解,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像彼得,對上帝/耶穌的愛都可能只達到 philia 而已。我們可能想跟耶穌說:「祢的期望太高了。」耶穌也可能會跟我們說:「我看到的你,是你自己還看不到的。跟隨我,我會讓你感受我對你 agape 的愛,讓你看到自己得人如得魚一般。跟隨我,你對我的愛,也會逐日加增,慢慢轉變到 agape。」那什麼是對主 agape的愛呢?
Agape的愛
第15節耶穌問彼得 :「你 agape 我比這些更深嗎?」耶穌看到門徒失去方向,重新回去依靠他們從前熟悉的技能:捕魚。耶穌與彼得的對話是在提醒彼得:「你忘了你不再只是漁夫嗎?你忘了跟隨我的那段期間,得人如得魚的那份悸動、成長與體驗嗎?你忘了我的羊嗎?」耶穌的提醒,讓彼得重新拾回愛主的熱誠,再次選擇跟隨耶穌。如同彼得一般,學習愛耶穌、跟隨耶穌,我們須把自己獻上,讓耶穌改變我們。學習愛耶穌、跟隨耶穌,代表我們生活的重心,不再只是為了謀生或只照顧自己與家人的需求。學習愛耶穌、跟隨耶穌,是提醒我們去看到其他羊的需求;並且記得我們要餵養的,不是我們的羊,而是上帝的羊。我們也可能因為愛耶穌而接受耶穌的呼召,放棄安穩、自己熟悉、可以掌握的生活,到陌生的地方去牧養耶穌的羊。因為愛耶穌、跟隨耶穌,我們願意在服事的過程中,不斷打開我們的心,學習包容、接納與寬恕,擴展我們愛人與愛上帝的能力。使徒行傳記載彼得及使徒們,為了傳福音而展現種種勇敢的服事及見證,都是我們在信仰中的榜樣。
彼得,一個衝動、莽撞的漁夫,一個曾經否認耶穌三次的門徒,在為福音奔波數十年後,因受逼迫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被釘十字架前,他說他不配跟他的主同樣的死法,所以傳說他是被倒釘十字架殉難的。年輕的彼得,曾經跟耶穌說只能用 philia 親人的愛來愛耶穌。彼得用他的一輩子來學習愛的功課。臨死時,他對主的愛,是完全、毫無保留、不顧生死的 agape。他用他的生命來回答主耶穌:「主啊,我 agape 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