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積極助人、活動力強、交遊廣闊卻又低調的張牧師曾說,如果他也有神學的話,那就是「雞婆神學」了!
1932年12月23日生於台中豐原的張瑞雄牧師,是張炳松先生、紀春完女士的長男。童年於彰化原斗及豐原完成國小學業,1945年至1951年就讀台中一中初中部及高中部。他小時候被母親獻身為主所用,1951年進入台南神學院(以下簡稱南神)就讀,四年級下學期因服兵役及南神學制從四年改成六年之故,所以當他服役回校後,便自願再留校多充實,於是在南神四年制(1955)及六年制(1958)各有畢業紀錄,是南神歷史中相當特殊的例子。
牧會、進修與服事
1958年畢業後,張牧師受派到台中中會萬興教會當傳道師,1960年改派到彰化永福教會,隔年封牧並成為該會第一任牧師。1962年,因為黃彰輝院長決定取消原先應允推薦張牧師出國留學的承諾,令他覺得羞辱及憤恨不平,遂在友人支助及尋得一年獎學金經費後前往美國進修,並決定遠離台灣的教會及黃院長、南神。他赴美後就讀於太平洋神學院 (Pacific School of Religion)、舊金山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San Francisco)、舊金山神學院 (San Francisco Theological Seminary),直到1967年畢業。這段期間他為了生活、學業及家庭飽嚐艱辛,得到牧職以後,也在南加州的Claremont神學院 (Claremont Theological Seminary)研究北美洲亞洲人的歷史與神學。
因為張牧師精通台語、日文、英文及中文,使得他在美國得到教會服事的機會。張牧師先在美國加州日系教會(El Cerrito日語部)開始服事;1967年進入美國聯合衛理公會Fresno-Christ UMC日系教會服務;1971年擔任Alameda-Buena Vista UMC日系教會牧師;1973~1985年擔任全美亞洲人宣教協進會總幹事;1985~1991年擔任加州與內華達年會灣景區 (D. S., Bay View District, California-Nevada Annual Conference, UMC)教區長;1991~1999年成為美國聯合衛理公會駐日本基督教團宣教師至退休為止。退休後,1999~2004年也擔任聯合衛理教會世界救災機構(United Methodist Committee on Relief) 亞洲地區顧問一職。
張牧師不論是牧會或教會行政方面,上主都賜給他恩賜與長才,因此他曾受選為美國聯合衛理公會總會全球宣教委員會理事、亞洲局主席、聯合衛理公會總會代表。在派駐日本擔任宣教師期間,除了協調日本基督教團中,由北美七個教派傳道會所組成的「宣教協約協議會」,負責安排北美和日本間的宣教師派遣事宜外,也參與日本基督教團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締結宣教合作協約,並在每兩年一次的台日教會會議中,受託為翻譯者。1999~2004年退休後因擔任美國聯合衛理公會的「世界救災機構」亞洲地區顧問,讓牧師有機會能將台灣與亞洲地區教會資源連結,協助台灣921大地震,也支援東帝汶等地救災。張牧師盡情地在這些職分上發揮他的才能,使他有機會在國外為台灣發聲,也保障台灣教會在美國衛理公會及亞洲的地位。
退休生活
退而不休的牧師像超人一樣,在空中飛來飛去,時常往返美國和台灣,發揮他的「雞婆」長才:長年參與北美台灣基督教協會、擔任美國聯合衛理公會代表、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年會及擔任翻譯志工、完成黃彰輝牧師傳記(2004)、參與「光鹽傳播協會」、擔任北美光鹽傳播協會會長、協助〈黃彰輝容顏〉紀錄片的製作等,並在這十數年間輾轉於英、日等地收集台灣教會史料。2012年,在南神王崇堯院長邀請下,他回到南神擔任志工,協助教授台灣教會史課程,收集並研究初代宣教師及黃彰輝院長歷史,積極參與校園生活。2013年更協助尋找到傳說中的〈巴克禮牧師獻身文〉,促成巴克禮牧師家族捐贈〈獻身文〉回南神典藏。因他豐沛的活動組織與研究能量,2014年同時獲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表揚為「特殊貢獻宣教師」及台南神學院頒贈「榮譽神學博士」。2016年以其所藏史料為基礎,進一步協助南神成立史料中心,希望能拋磚引玉,建構南神成為「南台灣宣教史料」研究中心,幫助教會歷史研究能有進一步發展,張牧師實在是退而不休的典範。
家庭及生命貢獻
1959年張瑞雄牧師與陳美華牧師娘結婚,並育有二男、二女:長男John(光仁)已逝、長女Helen(光慧)、次女Sue(光慈)、次男Paul(光保),四個孩子各有所成。牧師娘婚後相夫教子,張牧師非常感謝牧師娘的犧牲奉獻,讓他能依其雞婆本性幫助別人,讓許多人受益。
細數張牧師的主要貢獻如下:
1.美國台灣人基督教會的開拓者
1971年,張牧師於Alameda-Buena Vista UMC牧會時,開始尋找及組織台灣人教會,日後發展成為舊金山灣區台灣基督教會(Formosan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of San Francisco Bay Area)。1982年也協助建立東灣台灣基督教會(East Bay Formosan United Methodist Church),並擔任代理牧師及顧問牧師。張牧師以其行動力,在美國加州及德州共參與六間教會的設立。
2.在海外為台灣發聲的勇士
1976年,當美國與中國推動邦交正常化,台灣外交處境堪慮。美國聯合衛理公會Tracy Jones期盼能獲得世界教會人士的認同,遂在「全球宣教委員會」擬了一份聲明稿,強調:「支持美國要與中國建交,主張台灣是中國不可切割領土的一部分。」當時張牧師挺身改議:「美國與中國建立邦交時,應同時保障台灣人的人權,尊重台灣人民自決的意願。」最後張牧師的主張獲得通過,讓這重要文件適時為台灣發聲,且聲援台灣人自決運動。張牧師以其豐富的資歷和參與全球性教會組織的經驗,在國外為保障台灣人權與自決權奮鬥,也保障台灣教會在亞洲地區的地位。
3.關心台灣土地,堅定的台灣主體意識者
1979年台灣發生美麗島事件的前後,張牧師擔任低調卻重要的「使者」,轉介機構、物資,並出力援助美麗島事件的受難家屬。1980年當高俊明牧師被國民黨政府逮捕時,張牧師發動美國聯合衛理公會提出對台灣蔣經國總統的抗議信,呼籲即時停止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迫害,釋放高俊明牧師,也請美國聯合衛理公會信徒為台灣教會禱告。此外,張牧師在美國也時常聲援台灣民主運動,上街頭表達支持台灣人權及台灣獨立的主張。1999年台灣遭逢921大地震,張牧師時任亞洲救災事工顧問及美國聯合衛理公會世界救災機構亞洲區顧問,他戮力救災、連結世界資源,以幫助台灣儘速走出受災幽谷。
張牧師關心台灣歷史,當他在日本時,與張良澤、陳碧奎合編《高座海軍工廠台灣少年工寫真帖》,此書開啟台灣少年工的先行研究,讓更多人知道日治時期台灣不為人知的血淚史。為了讓更多人得知這部分的歷史,他進一步尋找經費,由女兒Helen翻譯編輯,在2001年完成英文版Shonenko:Taiwanese Child Laborers in World War II Japan。
張牧師以講及寫自己的母語為榮,雖然中文對他並不那麼困難,但除非特殊情形,他不願意說北京話及書寫中文,這是他表達身為台灣人主體性的堅持。他關心台灣的民主、人權、主權,堅定主張台灣獨立,台灣人有權決定自己國家的命運,以身為台灣人為榮。
4.發揚黃彰輝牧師的福音實況化精神
1976年,黃彰輝院長對張牧師在美國聯合衛理公會會議上,為台灣人自決權據理力爭的表現大為讚賞後,過去橫亙在張牧師心中的心結頓時釋懷,兩人也成為同工好友。事實上,張牧師很早就受黃彰輝牧師「福音實況化精神」影響,加上他樂於助人,因此不論人在何處,都積極關心在地台灣人。張牧師的神學訓練也讓他注意神學脈動,思考如何在不同文化處境下,傳講耶穌的信息。黃彰輝牧師逝世後,張牧師為感懷老師,退休後自費到日本及英國等地,收集426件有關黃彰輝牧師的資料,編撰並得贊助出版《台灣人的先覺——黃彰輝》一書,此書並有日文及英文版的翻譯。
因在美國有從事底層工作的困苦經驗,讓張牧師能用同理心,陪伴、關懷牧養日本基督徒,也積極召聚台灣人同來設立教會及傳福音。張牧師關心少數族裔在美國的處境,是學習耶穌對外來、邊緣者的關懷。面對故鄉台灣的景況,張牧師思考黃彰輝牧師「呣甘願」的精神,希望台灣能從被殖民狀態的心靈中解放出來,建立自己主體性的國家與社會,這些可說是黃彰輝牧師「福音實況化精神」對張牧師的影響。
5.促成巴克禮牧師獻身文回台典藏
1875年來台宣教的巴克禮牧師,在他16歲時與主立約,寫下著名的〈獻身文〉,為要將自己一切所有獻為主用,然而此份文獻多年後下落不明。2013年9月,當眾人都覺得不可能尋得這份文件時,鍥而不捨的張牧師終於找到巴克禮牧師的〈獻身文〉,並促成後代家屬捐贈給南神回台典藏。他認為這是他所挖掘到的「天國的珍寶」,而這份珍貴的禮物,非但成為激勵南神師生的精神指標外,也因其特殊性,被登錄於2018年「台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成為全台灣共同的文化遺產。
6.熱心收集台灣教會史料並為宣教師留故事
退休後,為了替老師黃彰輝牧師作傳,張牧師足跡遍及英、日等地,也因此注意到英國有大批早期來台宣教師的史料。為了追尋宣教師史料,張牧師自費時間、金錢,加上些許贊助,費時十多年至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劍橋韋斯敏斯德學院(Westminster College)、格拉斯哥大學(Glasgow University) 及日本等地收集台灣教會史料,也在美國舊金山東灣台灣基督教會等地召集志工,協助史料的翻譯。這些史料大多是關於早期英格蘭長老教會派駐台灣南部宣教師的第一手史料,計有手稿書信、文件、少數影像資料,包括馬雅各、李庥、宋忠堅、甘為霖、安慕理及彌迪理等人。透過追尋史料,張牧師也與黃彰輝牧師、安慕理牧師的子女們保持非常美好的友誼。
2016年為了所熱愛的南神及台灣教會史料工作,張牧師以志工的精神,自費及獲得學校支持,在南神成立史料中心(編制外),期盼透過史料的彙整、歸納、翻譯、解讀,更盼望往後能出版應用,使教會史研究能往前邁進,打造南神成為「南台灣宣教史料」研究中心。
張牧師對宣教師有很深的感情,感念他們為福音來台,奉獻於此的精神,也希望這些信仰前輩的故事,能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讓更多人得知。為此他奉獻經費邀請畫家作畫,配上圖文故事,與總會合作完成〈巴克禮牧師170週年誕辰紀念珍藏桌曆〉;還得南神支持,完成〈2019年巴克禮牧師170週年誕辰紀念珍藏月曆〉。他相信圖文傳播的力量,因此希望黃彰輝牧師等人的故事,也有機會能用圖文方式,讓更多人知曉學習。
雞婆神學
認識張牧師的人,很難不被他溫暖的氣質給吸引,他有牧者的心腸與風範,是一個願意分享、給予、主動提攜後進、努力奉獻的人,在美國、台灣,許多人都受惠於他的幫助。他也是一位勇於突破困境、積極進取、抓住機會、往前邁進的人。他的個性堅毅果斷,思慮縝密卻又低調體貼,願意犧牲自我,不願麻煩別人。神奇的是,他能在旅行中、高鐵站認識不同朋友,又能保持長久友誼,也能吸引朋友一同來協助建造教會,為蒐集教會史料盡份心力。積極助人、活動力強、交遊廣闊卻又低調的張牧師曾說,如果他也有神學的話,那就是「雞婆神學」了!「雞婆神學」就是:「報好消息、正確的認同、分享、正義感、關懷熱誠、不彎曲(撽)、不自私、不逃避、有勇氣、好款待生分人╱出外人、改以好意報怨恨」,也就是呼應聖經的愛人如己,願意幫助、給予、分享的精神。因為牧師的「雞婆」,我們都同受益或被牧師的熱誠而感動。
與南神的情誼
張牧師對南神有很深層、很特殊的感情,他曾說他的一生是從南神開始。張牧師的媽媽紀春完女士是南神女神學(台南神學校女子部)第一屆的學生,強褓中的張牧師,曾在媽媽的懷抱中,得到巴克禮牧師的祝福。上帝奇妙恩典帶領,日後竟由他尋得這份失落的〈巴克禮牧師獻身文〉,並將之帶回南神典藏。當他自認為被黃彰輝院長輕視而難過氣憤時,上主有其美意,帶領他到美國,開啟另一條豐盛與祝福之道,使他能在美國聯合衛理公會中組織台灣人教會,並擔任要職,因此有機會關心台灣人權、捍衛台灣主權、為台灣發聲。他也尋訪各地收集資料、踏查足跡,戮力完成黃彰輝牧師的傳記《台灣人的先覺——黃彰輝》,積極宣揚黃彰輝牧師「呣甘願」福音實況化的精神。從巴克禮到黃彰輝,上主何等奇妙,帶領張牧師走上尋訪追隨之路,這種顧教會(努力宣揚福音、勤探訪牧養羊群)、愛台灣(福音實況本土化、關心民主、人權、主權、關懷弱勢、追求公義),有耶穌也有台灣,就是南神精神。張牧師積極宣揚這樣的南神精神,我們也當從信仰反省與追隨,落實而行。
晚年,他回到南神擔任志工,從事他視為寶貝,甚為喜愛的台灣教會史料工作,期盼透過收集史料,呼籲更多人投入歷史研究。希望這個歷史上由宣教師開啟,台灣人繼承,培育無數傳道人的台南神學院,能成為「南台灣宣教史料研究中心」,讓更多人知曉與傳承信仰前輩及教會歷史故事,因為不論是宣教師或本地信徒的故事,都是我們的寶貝與資產。
張牧師這些年在校園,曾協助王崇堯院長教授台灣教會史,參與「黃彰輝牧師百歲紀念活動」(2014)、提供學生諮詢、參與聖誕報佳音、教職員活動,並擔任學校與海外部分機構、人員之連繫平台,至海外收集資料、轉贈學校收藏,考證及撰寫南神及教會歷史,捐贈經費請畫家繪圖,希望利用圖文方式讓更多人知曉巴克禮牧師等教會歷史故事,接待宣教師子女尋根(如Beeby彌迪理牧師孫兒),積極宣導巴克禮及黃彰輝牧師事蹟、發揚其精神等,他以其「雞婆神學」志工精神,在校園穿梭、協助。
張牧師晚年因為罹患特發性肺部纖維化,體力大不如前。在他安息前一個多月,他仍然在2019年9月9日南神退修會時,揹著氧氣製造機,就僅有的力氣,奮力分享他所認識的巴克禮牧師,勉勵學弟妹能學習巴克禮牧師不變的心志、全觀性的視野、信仰栽培持守原則、不偏離正道的精神。張牧師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意志力,盡力分享的精神,實在令人動容。
張牧師曾說過,很感謝南神王崇堯院長、全體師生給他機會,能在晚年時回到南神當志工,謝謝學校給他的支持與關愛。他曾表達此生沒有什麼太大的遺憾,這一生,他想做的、能做的,大部分都實現了,能尋找到〈巴克禮獻身文〉珍寶,是他一生的光榮與福分,剩下因為身體及現實因素,想做卻做不到的,就留給後人努力。在人生旅程的最後,唯一他所掛念的,是他還有多少能力可以貢獻給南神?當知道學校因為興建黃彰輝紀念圖書館欠缺資金,雖然力有未逮,他還是希望能有所貢獻。張牧師總是希望,讓南神更好、讓台灣教會更好、讓台灣更好,他所表現出來對南神的關懷與愛,實在令人感動。雖然往後我們再也無法看到張牧師的身影,然而走在校園中,張牧師奉獻的精神將與我們同在。
張牧師的樂觀、豁達、雞婆、分享,讓我們敬佩與感動,母親將他獻給上主做為僕人,他也秉持這樣的信念,無論人生的境遇如何,無論在國外或台灣,忠實擔任上主的僕人,一生盡忠至死。
旅行的終點站
張牧師的最愛有三項,他愛基督(教會)、愛台灣、愛旅行。他是為基督而活、為信仰而生,他是目標導向的生活者,向著標竿直跑。他愛旅行,從擔任美國聯合衛理公會亞洲幹事起,四處奔跑旅行,就是他的生活。張牧師很喜歡搭飛機,常人喊苦的長途旅程,對他而言卻是轉換心情的開始,生涯累計哩程數早已超過兩百萬哩。牧師的人生沒有什麼享受,最大的享受就是機場貴賓室休息。雖然晚年牧師罹患特發性肺部纖維化,搭飛機對肺部負擔大,然而他還是喜歡搭飛機來來去去,樂此不疲。2019 年的夏天,牧師最後一次搭飛機前往美國,參與兒子婚禮。他本來還期待秋天,甚至12月還能再次赴美,參加長外孫女的婚禮,可惜身體已經不能如願。
張牧師於2014年獲頒南神榮譽神學博士時,曾形容自己是「吊車尾」的人生,經歷上主豐富恩典,晚年回台當志工,受允許以追尋「南部台灣宣教歷史」做為回南神的理由,得以有貢獻學校的機會。他曾幽默地說,不敢奢求有以利亞的恩典,希望不要浪費上主的恩典,不要讓他太快如同以利亞被火車接走,他還沒有準備好咧。
2019年11月2日這天,上主終於派火車來接張牧師,我們就當他拿著天國單程機票,高高興興的乘著火車而去,像以利亞一樣被上帝接走了!而他所留下的「外衫」,我們也當像以利沙一樣,繼續承接他的信念與使命。謝謝張牧師留給我們的溫暖與典範,永遠懷念敬愛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