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督徒走往跟隨耶穌的門徒之路是一條不斷失敗的道路。
錯誤的期待
在教會生活中,許多基督徒會感受相當的無力感,這個無力感來自於一種期待,就是期待教會的人、事、物都和外面的世界不一樣,最終發現這個期待是錯誤的。例如,原本期待教會生活是充滿著彼此相愛,不求自己的益處和結果。我們卻發現許多人即使有愛,也是帶著目的性──他們的確付出愛,卻也期待我們按照他們所認為的去做,甚至只要我們的信仰觀念與他們有所不同,他們就把我們定義為不虔誠,甚至是撒旦魔鬼的化身;另外,在教會中,許多人為了爭取擔任長老、執事,或者在中會、總會爭取職位或董事席位,用了世俗爭權奪利的方式,結黨營私,完全失去信仰的原則。然而,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省察自己,或許我們沒有那麼糟糕,但也在許多的地方愧對自己的基督徒身份,我們根本不是一位跟隨耶穌的好門徒。由此來看,基督徒走往跟隨耶穌的門徒之路是一條不斷失敗的道路。
誰的想法?
在馬可福音中,跟隨耶穌的門徒們也是經歷了許多的失敗,這個失敗不是來自於他們做錯事,而是來自於他們對於耶穌、對於跟隨耶穌的認知是有問題的。耶穌曾經有三次預言自己將要受苦、受死(可八31,九31,十32~34),然而門徒們都不願意接受耶穌所說的。其中,在第一次的預言中,彼得拉著耶穌,想要阻止耶穌不要說這樣的預言,但他卻被耶穌責備說「撒但,走開!你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想法,而是人的想法。」(可八33)對耶穌來說,成為好門徒的關鍵在於:其所想是「上帝的想法」而不是「人的想法」。彼得出於自己或是門徒們自己的想法,他(們)期待耶穌是那位拯救他們的王;然而,耶穌卻預言祂將受死,讓他(們)的期待可能落空。當彼得想要阻止耶穌,耶穌卻責備他,認為他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想法,是一個失敗的門徒。
馬可福音中,從耶穌呼召門徒開始,一直繞著「所想的是上帝的想法」這樣的議題。當門徒不知道耶穌是誰的時候,耶穌呼召門徒,他們就撇下一切來跟隨他(可一16~20)。就如同我們回到初信的時候,雖然抱著撇下一切跟隨主的心,卻必須承認自己對信仰還有許多不了解之處。一開始,門徒也是如此,他們常常因為不理解耶穌的教導而受到責備。(可四13、40,七18,八14~21、33,九19)而這似乎是走往門徒之路必經的過程,人總是必須從不了解信仰教導開始,在追尋的過程中而漸漸明瞭。就在耶穌責備彼得的故事之前,當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的時候,彼得才清楚回答出「你是基督」(八29)。在門徒漸漸明瞭耶穌是誰的時候,他們也漸漸能夠明白「上帝的想法」,這可說是走往門徒之路的高峰。
然而,走往門徒之路更大的挑戰,反倒是在漸漸明暸信仰教導之後,怎樣在生活中落實。當耶穌預言祂即將面對受苦、受死的時候,再次呈現他們還無法真正理解耶穌所要傳講的信息。因此,耶穌對彼得說:「撒旦,走開!」這代表著此時此刻的彼得,雖然明暸耶穌的身份,所想的仍是「人的想法」,因此在走往門徒之路上跌了一大跤。然而,不只彼得,接下來耶穌的第二次、第三次預言,再次顯現出門徒的失敗,他們彼此爭論「誰最偉大」(可九34),甚至想要爭取自己在耶穌面前的地位(可十35~41)。雖然耶穌沒有對他們說:「撒旦,走開!」耶穌卻透過接續的教導(可九36~37,十35~45)證實他們的心思意念仍停留在「人的想法」。他們在走往門徒之路上,即使已經漸漸明瞭耶穌的身份,但他們所想的卻不是「上帝的想法」。他們在走往門徒之路,因無法落實自己的信仰,而再次走回「人的想法」之路。
門徒之路
走往門徒之路的前面,的確是一條不斷失敗的道路,特別每當覺得自己的靈命有所長進時,試探就跟著來。門徒用自己「人的想法」來思考「耶穌是基督」這個角色,他們好像還沒有準備好要接受耶穌──他們所期待的彌賽亞,是透過受苦、受死來證實自己所想的是「上帝的想法」。即使後來他們接受了耶穌受苦、受死的事實,他們卻無法真正成為跟隨耶穌的門徒,因為那是必須與耶穌同受苦、同受死。在耶穌預言彼得將在耶穌被捕的時候三次不認祂,彼得似乎很有把握,自己可以與耶穌同受苦、同受死,而其他的門徒也同聲這樣說(可十四27~31)。最終,事實證明所有門徒在耶穌被捕之後都離棄他,逃跑了(可十四50),而彼得也如耶穌所預言,三次不認主(可十四66~72)。
更值得注意的是,直到馬可福音的最後,門徒成為真正門徒之路仍然是失敗的。耶穌在預言彼得不認祂的時候,已經提醒門徒在耶穌復活之後,要前往加利利(可十四28)。然而,在馬可福音的結尾(註1) ,當在墓穴中的青年吩咐婦女們,耶穌會先到加利利,盼望門徒可以在那裡見到祂;可是婦女的反應卻是逃跑,沒有告訴任何人(可十六7~8)。婦女的逃跑,暗示著門徒可能沒有收到這個訊息,更代表門徒可能沒有前往加利利與耶穌相遇,也失去重新跟隨耶穌的機會。或許原本的馬可福音並沒有述說最後的結果,只停留在沒有「結果」的結尾,這樣的結尾正等待後人去替門徒做選擇,也替自己做出抉擇。我們是否必須替門徒前往加利利做出選擇?是否要替他們在走往門徒之路的失敗中,重新跟隨復活的耶穌做出選擇?或替他們在「上帝的想法」與「人的想法」做出選擇?當然,當我們所做的選擇,也是在替自己可能失敗的門徒之路做出選擇。
照上帝的旨意
在客西馬尼園裡,當耶穌為了祂即將經歷的痛苦而禱告說:「阿爸,我的父親哪,你凡事都能。求你把這苦杯移去;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可十四36)降世為人的耶穌,面對痛苦的選擇,祂毫不逃避地呈現「自己的意思」,就是將「苦杯移去」。然而,這不代表祂是失敗的,因為祂最後將主權交給上帝。在走往門徒之路,我們必須承認自己很有可能走向失敗之路,但我們必須正面去迎戰這些失敗。或許,有一天,我們會陷入教會、中會或總會的權力鬥爭之中;或許,有一天,我們會做出違背信仰的事;或許,我們在生活之中,所想的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上帝的想法;或許,我們只是不願意在信仰上與耶穌同受苦、同受死。走往門徒之路,我們必須誠實面對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失敗。只有誠實面對才能如同耶穌一樣,邀請「事事都能」(可十27)的上帝進入我們的生命。在前往門徒之路中,雖可能不斷經歷失敗,卻必須繼續勇往直前,不斷嘗試做出「所想的是上帝的意思」的選擇,並向上帝禱告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將主權完完全全交給上帝。
註釋:
1. 現今多數的新約學者認為馬可福音原本應該結束在十六章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