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林旭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二年級學生
現在的基隆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再是個觀光景點了,而是我們的一部分,因為我們已經與它產生連結。
五月一日、二日/基隆/天氣晴
不知如何下筆,就從影響我最深的事件講起。
信仰
第二天的早上,林益仁老師帶我們去正濱長老教會,先介紹完簡單的教會歷史之後,就帶著我們與當地居民一同做禮拜。特別的是,因為當地居民大多是較為年長者,因此禮拜是以台語來進行。只略懂台語的我,卻不會因語言的受限而破壞我對這次禮拜的感動。
我在五歲那年隨著家人一同前往美國,爸媽英文能力不是很流利,且在西雅圖並沒有親戚朋友,於是經由別人的推薦,我們來到一間華人教會,並定期在週五晚上及週日早上來到教會做禮拜。在那半年之後,我接受了上帝的恩典洗禮,但不久之後我就回到台灣。在去過一次台灣的教會之後,因不習慣台灣教會的環境,感到格格不入,我就不再去教會了。直到12年後的今天,我才第二次踏入台灣的教會。迎面而來的壯麗的聖歌,領唱者渾厚的嗓音直接闖入我的內心深處,我霎時感受到心靈的波濤,感受到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也終於瞭解當時我的父母為什麼要去華人教會了!當時的他們想必是很無助的,到華人教會一來可以找到擁有共同語言並同在異鄉的人們,二來可以在那兒尋找心靈的慰藉。當時的我懵懂無知,只知道定期去教會玩耍,卻不知背後的意義為何;如今即將成年的我終於瞭解到,「信仰」對人們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
意義
當我在課程即將結束時分享上述這段文字時,立即有二、三位同學有如此共鳴。有位同學說道,教會對她來說是情感的連結,從小與家人會固定在週日到教會做禮拜,但那對她來說變成一種習慣而已,卻不知意義何在!上大學一個人生活後,就不再去教會了。這次來到正濱教會,聽到聖歌後竟直接潸然淚下,她說她想起過去與家人一同去教會的記憶,觸及她心窩的是,那是她與家人之間共同的回憶。
另外一位同學則說道,他也是從小便在教會穿梭,也去上過教會的培育課程;但每次在上完課後,便被質問:「為什麼不多貢獻一點時間與精力來事奉主呢?」他說他厭惡這些制式化的規矩。直到來到正濱教會,他說他看到的教會可以有多麼純樸:「一台鋼琴、幾名領唱、簡單的祝禱,就是如此樸實無華,這才是信仰的真諦吧!」他感嘆道。這兩位同學與我雖然經歷不同,但我們都在此時、此地經歷了相同的感動;我們發現了基督之於我們的意義,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未來將如何與此信仰共處。
連結
再來講講這兩天行程的總結。來基隆之前,我還有點想去自學中心,準備下週的期中考;但經歷這兩天的課程後,我毫不後悔做了這個正確的決定。這次出走,可說是大學時期最影響我人生的幾件事之一:我經歷了一些我從未擁有的體驗,也發掘了自我。從最基本面說起,我了解到在日復一日,每天早上八點到自學中心讀書、直到晚上11點回家的人生中,勢必要找到機會讓自己喘息、放鬆。我發現在場的同學都擁有相同的感覺,大家來自不同學校、領域,有些人是橄欖球校隊,整天從早上六點開始晨練、重訓,中午及放學後也不例外,受傷是家常便飯;有的人就讀音樂系,整天就是在琴房裡練琴,彈到手指都長繭。但我們都是人,都需要休息,這次的走動式教學給予我們靜靜的看天空、看海、看大自然旺盛生命力的機會,徹底的放鬆、徹底的心曠神怡,是我們的心靈從未有過的舒暢。
在平常的日子裡,我不會穿著草鞋,在潮間帶欣賞並認識大自然的奧妙;我不會到魚市場裡,詢問產地價格及貨比三家;我更不會在拍完照片後,印下來剪貼,找出這些照片背後的意義。我很喜歡助教說的一段話:「現在的基隆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再是個觀光景點了,而是我們的一部分,因為我們已經與它產生連結。」
以前的我曾經來過和平島,但我來這兒就是拍拍美麗的山頭和壯闊的海洋,甚至是在和平島上的網美咖啡店用餐,而不是去當地小吃店吃青苔水餃。但這次的課程讓我們拍完之後,用五張照片的元素,去拼出我們所認知的基隆。我創作的主題是「和平,島的家」,我以和平去發想,要怎樣才能達成和平?我想到的就是滿足各類的需求,因此我想到了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我以三角形構圖,在底層的生理需求,我拍攝了他們的食物來源——漁業及他們的家;在頂層的心靈層面,我則拍攝了天后宮、教會及春聯。我認為這些對當地居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構成家園的必要條件。平常的我根本不會想去拍攝這些普通、世俗的東西,但如今的我了解到,這些才是文化的內涵,才代表著當地,也才能與我們產生連結的元素。日後當我造訪世界各個角落時,我會留給自己一段時間去做沉思,給自己時間與當地做內心的連結。
沈澱
經過二天的修煉及幾天的沉澱後,我已經開始期待下次要上山前往新竹司馬庫斯的旅程!不知道那二天一夜的行程會再啟發我什麼,與我產生什麼連結?我只有在八歲時、曾經與家人隨同台灣路竹會到那附近去義診的印象。但當時的我年齡甚小,只記得曾經有當地人讚嘆我的英文能力。究竟這次上山會勾起我什麼樣的回憶,或創造出什麼新的連結呢?我已將心靈的一部分空間卸下,騰出來準備好盛裝即將展開的旅途的點點滴滴了。
編按:本文是作者上林益仁老師在北醫「環境生態與永續發展」課程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