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朱思恩/台中大專勤益長青團契畢契,屏東縣恆春鎮水泉國小閱讀推動老師
團契生活的經驗,讓我學習到信仰中的愛該如何實踐,同時也種下我對課堂中師生關係的渴望。
想慢卻慢不下來的教學現場
2023 年暑假,結束兩年的低年級班導時光,校長問我有沒有興趣在暑假辦理閱讀寫作營,並且在接下來的學期,成為閱讀推動老師?我想到自己還是班導時,常因教學進度的壓力及學生表現不如預期,而成為「吼師」,也就是會吼學生的老師。這跟當初滿懷熱情,期許自己可以是孩子們的老師,同時也是朋友的狀態相去甚遠。
我以為自己心態上已經做足萬全準備,但一到教育現場,行動還是跟不上情緒,特別是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障礙時,教學進度又必須往前走,我就會越來越沒有耐心,不自覺地嗓門大起來。看到孩子越來越畏縮,我就清楚知道,這不是我想要成為的樣子。因此,當我有機會可以轉換身份,擔任閱讀科任老師,而且還不會有進度上的壓力,我很快答應校長的邀請,成為閱讀推動老師。
孩子的困難是教育的起點
成為閱讀老師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要在暑假辦理閱讀寫作營。我看了許多參考書籍,也找了許多相關教案,最後決定用繪本當作寫作文本,並透過 PIRLS 的「提問四層次」(註 1),帶著孩子一起從故事中找重點。課堂中,與學生精彩的提問和討論,讓我覺得自己的教學非常有成效,因此很快地發下閱讀心得單,要孩子用開始、經過、結果的故事架構,寫出故事重點內容,好讓課堂中的學習可以用具體的文字作品呈現出來。
心得單發下去後,我遊走在孩子們的座位間,看看他們有什麼問題、寫得如何?沒想到多數的孩子都呆住,不知該如何下筆。有個孩子出聲說:「老師,可以把繪本故事放在大螢幕上嗎?看著寫,比較好寫。」沒放還好,一放出來所有的學生都開始動筆,但他們寫的不是重點,而是故事的全文。我看了差點昏過去!我開始思考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為何把討論的重點化成文字,對學生來說是模糊且有困難的?我花了點時間跟孩子們說明全文與重點的差異,並要他們按著文體架構,用一到兩句簡短的話去敘述故事內容即可。
釐清問題、確認目標、選定策略這三個步驟,是我面對問題時會有的反應。第一次的講解讓三分之一的孩子上了軌道,但還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不知道我在說什麼?這代表我第一次的講解,沒有真正回應孩子遇到的問題。因此,我再用示範的方式,把重點寫在螢幕上讓孩子參考。多數的孩子看到答案,就直接抄寫在閱讀心得單中,有個孩子邊寫邊說:「老師,我覺得閱讀心得單最難的部分,不是寫自己的想法,而是怎麼寫重點,因為我覺得整個故事全都是重點。」孩子的回應清楚幫助我釐清他們遇到的困難與問題是什麼。雖然面對孩子的問題,我沒有能力可以馬上回應並提供幫助,但這個互動經驗,讓我對教育路上的風景有了新的理解和看見。
允許學生學習有問題,允許自己教學的有限
孩子喜歡聽故事、玩好玩的閱讀活動,但不見得可以靜下心來閱讀。我雖然對閱讀教學有熱忱,但欠缺閱讀方法及閱讀策略的知能,此時的我和學生面對的問題是一體的——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正是我在教學中遇到的困境。這種遇到障礙不得要領的經驗,讓我更清楚地理解孩子在學習上遇到障礙時的感受,以及不被大人理解所承擔的壓力。
釐清且允許問題的存在後,孩子深刻感受到理解所帶來的自由,就是可以做真實的自己,課堂中也因此多了更多孩子們的真實感受與聲音。他們把更多在學習上遇到的困境提出來,除了之前提到的不知道什麼才是重點,也提到不知道怎麼記錄重點,或說根本不知道這段文字在表達什麼。看似問題重重,但我相信這是好的開始,唯有釐清問題所在,才能確認關鍵目標是什麼,也就是先搞懂症狀背後的成因,才能對症下藥,做出合宜的處置。
找到孩子擅長的學習優勢
在我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老師一句:「你的文章寫得很好,我幫你投稿《國語日報》。」儘管文章最後沒有入選,依然被老師當作寶,貼在班上的公佈欄上,而我也就單純地認為:「我真的很會寫文章」,一路直到現在。
什麼是寫作?真正的寫作應該是怎樣?老實說,我不太清楚。但我清楚知道,我很愛寫,也很願意寫,並且擅長透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然而,我閱讀能力卻沒有很厲害,看書也常常有讀沒有懂,但老師沒有把寫作與閱讀這兩件事綁在一起;他讓我看見自己的亮點,並鼓勵我運用這個亮點走出自己的路。
我為了讓自己的文章寫得更好,投稿能得獎,找了許多作品來讀,模仿他人如何表達、寫作。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讀了好多文章,唸了好多的書,閱讀能力也在作品的查找、仿寫和賞析中,一點一滴建立起來。
我開始思考,學生不知道書中的重點又如何?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否用他擅長的語言,來表達看完這本書後理解到的內容及感受,達到與他人交流、溝通的目的。如果文字不擅長,可否先用說的來表達;如果口說不擅長,是不是可以提供其他多元的方法,來幫助孩子表達,例如繪畫……。老師能否看到孩子的亮點,讓他有自信對於表達不畏懼,並且樂意主動參與學習。我想,身為老師,有責任創造出讓學生感到安全的學習環境,就像信仰中上帝對我們的愛一樣,讓我們在祂裡面擁有自由與完全。唯有不恐懼,愛才能真正從生命中發芽,孩子才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優勢能力,徜徉在探索與學習的樂趣中慢慢茁壯。
團契生活讓我在愛裡得釋放
現今的社會與教育都期待每個人透過相同的模式進行,因為這樣的方式最簡單、速成,準備的時間成本也最低。講求量化成果的機械式生產,使人考慮的不再是意義,而是效益;這讓身在當中的人們,失去上帝創造的獨特性,而自我異化的結果,就是失去自己。
過去,我的求學經驗不是很好——理解事情速度慢,開竅時間總是跟不上別人,儘管付出許多努力,但成果總是不如預期。特別是升學考,為了達到家人的期許、社會的期待,過程中承受的壓力讓我迷失自己,看不見自己的價值和意義。但感謝主!大學時的團契生活,讓我深刻體驗到在愛裡得著釋放的恩典,與他人建立的關係也不因學習成果表現而受到影響。面對不擅長的事物,團契中的夥伴總會一起摸索、面對。那時我還沒有「共好」的概念,只覺得與人互動中的自己,可以被完全接納,在關係裡沒有競爭,而是愛的關懷。團契生活的經驗,讓我學習到信仰中的愛該如何實踐,同時也種下我對課堂中師生關係的渴望。
拿這份幸運,創造愛的關係
「為臺灣而教」(TFT)創辦人劉安婷曾說:「你拿幸運做什麼?」身為非考科且沒有進度壓力的閱讀老師,也是能夠觸及一至六年級的全校性老師,又是屏東閱讀推動團隊的老師,我每個月都有培訓課程可以參與,並和夥伴一起共備閱讀的專業知能。我要拿「我是閱讀推動老師」的這份幸運,努力創造出一個讓所有人都可以慢下來探索自我、認識自己的課堂。讓書中的知識、課堂的所學,都能帶著師生長出真實互動的勇氣和能力。也許關係建立時,會因為看不見成效而恐慌,因混亂而懷疑;但過去的團契經驗、被愛的深刻記憶,在在讓我相信教育必須建立在真實的理解中,才有機會為生命帶來影響與改變。真正的勇氣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即便恐懼,依然要往目標前行。
願閱讀課帶來的彈性,能讓我更認識孩子們真實的處境,並且把過去對孩子在學習中遇到障礙時的不適當態度收起來,合理地對待他們。路有很多種走法,如果路上出現高牆擋在前方,就帶孩子慢下來;走近前方,會發現一旁還有羊腸小徑,轉個彎、迂迴一下,又是柳暗花明的開闊。這是一個摸索與相信的歷程,教育是必須先相信才會看見,而不是看見了才相信。我相信那些認真反思、檢視、調整、再出發的每一步路,都會因著被接納的愛給予灌溉;獨特的自我才有能力與這個世界連結,在未來的某個日子裡,開出讓人喜悅的花朵。
附註:
1. PIRLS,即 The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之簡稱,而其提問四層次則為:提取訊息、推論訊息、詮釋整合與比較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