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楊文豪/台灣神學研究學院道碩三同學
你的心在哪裡,你的部落就在哪裡!
我是都市原住民
我身上雖流著原住民的血液,但我在都市出生、成長;我習慣聞汽車的廢氣,而不是泥土的味道;我看到的是鋼筋水泥,卻不是鄉間的香蕉樹;我吃的是便利的麥當勞,而不是仔細採集的藤心;求學過程中,我進去補習班補習,而不是在部落的青年聚會所學習。我是一位標準的都市原住民,離東部原鄉的距離,比我想像的還要遙遠!
後來到台東市讀大學,深埋在心中認同原住民身分的種子,似乎還沒開始萌芽;經過在部落做學童課後輔導的實習,才開始澆灌我心中那塊未曾耕耘的土地。可惜的是,回到台北工作後,在台東的時差與步調又回到標準都市模式。
族群認同的開始
直到我考進台神道碩,為了預備成為傳道人,我參加台神的原住民社團「杵臼社」。杵臼社為我的族群意識添加許多養分,社團指導老師鄭仰恩牧師、曾宗盛牧師、邱凱莉老師、張志偉老師與馬約翰牧師對學生的關懷與牧養,挑旺我內心的原住民熱情。也因為擔任兩屆社長職務,負責籌備學校原民週的原住民特色禮拜,幫助我更認同自己的族群身分。
在二年級下學期,我跟相關單位協調後,毅然決然把會籍轉到東美中會,這意味著我要開始學習阿美族語,並在部落的教會服事。東美中會先接納我到屬下的芝田教會,做兩個月的暑假教會實習。
在實習期間,我順利把會籍轉到長光教會,Fuyan Suda(張培理)牧師也成為我的族語老師。我認為學習阿美族語能夠保持熱情、不退縮的關鍵,在於我擁抱族群文化的全部。在不影響教會實習的前提,我加入馬蘭部落的「年齡階層」(註),參與年祭和各種大大小小的活動。我讓自己完全浸在阿美族的文化裡面,文化自然幫助我學習族語;我手上摸的、腳上踩的、口中吃的、眼睛看的,都幫助我認識語言。我認為文化與語言是密不可分的孿生兄弟。
認同族群文化
可能有人會問:「身為基督徒,你能接受所有的族群文化嗎?」我認為首先要先成為紮實的學習者,成為這些智慧耆老的學生;放下自己的疑慮與成見,虛心向上帝所創造的世界與文化學習。〈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記載:「教會是上帝子民的團契,蒙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且根植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如果我們相信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成為我們的弟兄,那我們也可以嘗試用耶穌的心志進入文化之中,成為部落的弟兄姊妹。
認同族群語言
我在三歲半時,還沒辦法說話或講出完整的字,經過檢查後才發現我有嚴重的語言障礙(俗稱「口吃」)。因為講話結巴,我從小就被排擠、不被諒解、灰心喪志等,所以學習語言對我來說極為痛苦。道碩必修的希臘文、希伯來文,我極為努力,卻只能低空飛過;阿美族語對我來說,無疑是既新且充滿挑戰。
準備道碩畢業講道的過程中,蔡慈倫院長允許我用台語講道,但我執意要用只有學了七個月的阿美族語講道。當華語講章翻譯成阿美族語後,我只剩下一個月可以練習口說。我每天聽了20幾次族語老師給我的講章錄音檔;在實習教會講道時,長老告訴我:「雖然聽我用阿美族語講道,我的表情很痛苦,大家聽了也覺得痛苦,但這就是學習的過程啊!」
成為美男子
在身分認同之後,我在都市盡量過著「美」式生活、吃著「美」式食物、唱著「美」式情歌、說著「美」式的幽默笑話。我想跟所有的都市原住民說:「你的心在哪裡,你的部落就在哪裡!」我正在記錄自己蛻變成「美」男子的故事,一起Sa'icelen(加油)吧!
註譯:
「年齡階層」是馬蘭部落的社會組織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