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捷 (《天主教周報》副總編輯)
安慰就是我站在對方身邊,忍受他的眼淚、絕望、抱怨和意義失落,平靜地聽他們訴說內心的傷痛。
無論哪一種宗教信仰,都有一些關懷與陪伴的團體,當有人有病痛、遭逢困苦哀傷、遇到親友死亡打擊時,能適時的伸出雙手給予幫助、陪伴、安慰或轉化。在我們天主教會幾乎在全國各大醫院都設有祈禱室,在各個教堂也有病患之友的團隊,走進病痛者或悲傷者的身邊,關懷他們,為他們祈禱;這些志工們都受過很好的陪伴與安慰訓練,但是,往往面對生老病死的各種不同狀況,常常覺得還需要更多的充電,來幫助自己使受探訪者得到更多的撫慰,有效的感受至自己的傷痛被療癒;心靈上受到實質的安慰,不再覺得自己孤單無援,不再沈溺於痛苦中難以自拔!
2013年4月,我參加了一個非常非常棒的演講,那是台灣南與北文化出版社的精心策畫之下,特別從德國邀請到了古倫神父來台灣,為全國民眾、醫護關顧及相關從業人員、公衛教育者、社會企業規畫了一系列關於「悲傷與悲傷陪伴」以及「為病人和陪伴者」所作的精闢演講,雖然是一整天的演講,卻吸引了千百位來聽演講者,擠爆了整個台北馬偕醫院大禮堂,滿座聽講者在獲得如此寶貴的專業帶領之後,強力要求希望能將古倫神父的演講,集結成實務探討手冊,讓需要的人能夠也得到這非常實用的書。
台灣南與北文化出版社的社長吳信如,獲得了古倫神父首肯,一起撰寫這本小書;整合這些豐富的現場素材與原本演講的內容,以「實務手冊」的方式出版這本書,一方面讓悲傷者藉著閱讀有關悲傷的想法與靈修儀式,可以面對悲傷,並處理自己的悲傷,另一方面也為陪伴者預備,讓陪伴者可以深入地瞭解悲傷的意義,更具體地陪伴與安慰周遭悲傷的人,讓他們能夠克服悲傷;也讓病人能了解自己的痛,並以靈性態度來面對;這本書也是為陪伴者、醫院關懷師、探訪病人的教會成員、以及病者家屬所寫的,可以找到實用的幫助與陪伴方法。書中還有一些關於儀式的建議,可以一起進行;更有一些讓需要者深受助益的默想,以及對需要者的祝福。
古倫神父所著作的《道別、悲傷與安慰──悲傷者與陪伴者的實務手冊》及《病痛與醫治──病人與陪伴者的實務手冊》,這兩本好書看似屬於專業領域,好像離我們日常生活很遙遠,其實卻是每一個人在不經意的時刻、未料想的人生路上都必然會遇到的,如果,身邊就有這樣兩本書,給我們所需要幫助的人,甚至是自己在還未遭逢痛苦時就能預作閱讀,相信都能從許多寶貴實務經驗與專業帶領上容易走出來,非常適合當成個人面對病痛與悲傷的靈修書,或是關懷照顧陪伴者送給被關懷對象的最佳伴手禮,那會比一籃蘋果、一箱營養品帶來更多更有益於身心靈復原的禮物與祝福。
古倫神父寫道:「安慰不是隨便說說幾句敷衍的話,更不是用虔誠的宗教語彙來敷衍對方。德文的安慰(Trost)這個字源自於「忠實」(Treue),原始的意思就是:堅固、堅定。所以安慰就是,我站在對方身邊。我可以忍受他的眼淚、絕望、抱怨和意義失落,平靜地聽他們訴說內心的傷痛。我不需要多做建議,只需要認真傾聽,讓他抒發對逝者的回憶,以及內心的無望與無助。德文的「悲傷」(Trauer)這個字的原意是「虛弱、軟弱、無立足之地」。凡是在悲傷中覺得無立足之地的人,就會渴望有人可以在身旁支持他,給他一塊站立之處與站立的力量,讓他感受到堅固的支撐。拉丁文的悲傷是「consolator」,這個字是由兩個字根組成的:「con」,意思就是「一起」,「solus」意思就是獨自。所以,悲傷就是有勇氣與孤獨的人在一起,分擔他的孤獨感。悲傷者通常都會覺得被離棄,他們渴望有人可以與他們一起承受孤單,與他們站在一起。」
多麼美又多麼感人的體悟,我當然希望大家都用不著這樣的書,但是,只花少少的100元,就有一位心靈導師無聲的安慰與陪伴,我覺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值得,衷心地推薦這走入人心深處的溫馨好書,在這暖暖金秋,溫暖我們的心……
(轉載自2013年12月《掌訊》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