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邀請來回應今天這場「2000年之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回顧與前瞻」座談會的相關討論。其實我退休很久了,我們今天討論的2000年之後,我並沒有在總會的第一線參與,只有從旁觀察。今天就一個老人來回顧過去,和大家一起想想未來可走的路。
長老教會宣教觀的演變
我們今日要談的是宣教,宣教的回顧與對未來的期待。「宣教」到底是甚麼?不時需要再思考,再討論。總會所說的「宣教」,一般信徒認同嗎?我們長老教會150週年慶典時所談的宣教,和慶祝100週年的時候,可能已經有所不同。
長老教會百周年慶典時,宣教的定義很簡單,就是搶救靈魂,要人信耶穌,入教會,得救。雖然也有醫療、教育事工,但核心的目標就是要人信耶穌,增加教會的人數。百周年時的倍加運動,是在這樣單純的信念下誕生,依照其目標,算是成功的。這是我們教會的一個階段。原本我們教會又小又弱,又無法自立,直到倍加運動,教會數和信徒人數有成長,教會終於比較具有社會影響力。
1970年代教會開始關心政治社會,從歷史來看,是很大的轉型。宣教的觀念也擴大了,不只傳福音,而是包含傳福音在內的「上帝國宣教」。我們透過耶穌基督在世上的的事實,講述上帝的救恩,這救恩不只是搶救靈魂,還要讓上帝所創造的世界充滿愛、公義與和平,人成為上帝所愛的兒女。這種很有深度的宣教觀,不是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明的,是全世界許多神學家覺醒、研究的,全面性的宣教。挑戰。
當時很多信徒質疑,為何管政治的議題?的確,在慶祝百週年時,我們的原則很清楚,就是絕對不碰政治問題。這是台灣教會向來的原則。為什麼1947年二二八的時候,長老教會都沒有出來說話?因為那時候的觀念,教會不管政治、社會,只關心宗教,搶救靈魂,1970年代宣教觀有了重大轉折,才開始積極關懷人權議題。當時的教會領袖做了這樣的決定,到底對教會產生了什麼影響?有待歷史學家好好研究。
新的視野,新的宣教觀
我們在說「宣教」時,需要不斷反省,我們所說的宣教到底是甚麼?不只上述兩種路線(只關心宗教、或強調教會的社會責任),很多新的狀況不斷出現,一定也會產生新的宣教策略。
剛剛有人提到,新的宣教觀,上帝愛所有的人,不是只愛以色列人或是基督徒,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那我們如何去愛所有的人?我們的宣教觀和行動如何配合?
教會最重要的使命
我想談談我們的未來怎麼走?我們遠景何在?
我想,第一要緊的,絕對不能忘記教會最重要的使命,信仰告白中告訴我們,就是宣揚耶穌基督的救恩。很簡單的一句話,但實踐起來並不容易,不同處境有各種不同問題,為了宣教的目標,我們該用什麼模式、什麼方式來見證、宣揚?
當我們談到宣教時,當然需要神學反省。理性的反省非常重要,要了解聖經真正的意義,一定要不斷好好研討。現在許多教會在講道時沒有在講聖經,都在談生活,上帝的祝福如何讓人成功,信徒不知道聖經和自己的關係,認為聖經講的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這樣是不行的。好好了解聖經,是宣教最重要的基礎。
宣教不能離開本地,地方教會是宣教的最前線。倍加運動就是由地方教會發起的,地方教會有這樣的需要和願景,總會加以組織推動,這樣做起來的。70年代的政治關懷、80年代的社會關懷,則是根據台灣處境而來。教會看見當時台灣人民的痛苦,人權受壓迫,原住民的女孩被迫當雛妓……,這樣我們如何宣揚耶穌基督的救恩?21世紀的宣教,也是要不斷思考,我們現在的社會面臨的問題是甚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努力了解人民的苦痛
1998我退休離開長老教會總會,留給總會的禮物是設立了研發中心。我們想要知道未來宣教的方向,得先知道人民的需要、教會的需要,要有人去做調查研究,提供給總會幹事,再針對實況設計事工。大家一起想,一起推。首任主任黃伯和牧師果然很認真研究,提出了50年的計畫。50年計畫是太長了些,社會變動很快,10年前的事情就都拋在腦後了。我們的困難是,欠缺長期的研究來幫助我們規劃未來。教會要「釘根本地」,才能和普世肢體一起推動宣教。要「釘根本地」,得一直努力傾聽人民的苦痛,了解社會的需求。
最後我想得提醒一點,教會能解決人類所有的問題嗎?不可能的。必須要知道什麼是教會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教會常被當成萬靈丹,什麼事情都找教會解決,但其實是不可能做到的。得衡量教會的能力,經濟、人才等等條件,應該就時代的需要,設定優先次序,選兩三個項目全力去做,不要什麼事都管,到後來一事無成。我們並不需要這個社會的掌聲,不該追求世人眼中的名聲。好好研究這時代的需求,擬定策略一步步去做。
記住我們是「一個」教會
我經常感到憂心的是,教會在轉變之際,越來越世俗化。所謂的世俗化,就是認為上帝不重要,人才重要,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創造未來的光明。這種「成功主義」有很壞的影響。以往為人權打拚,被壓迫、受損傷,大家歡喜甘願;但是壓迫不再,竟然教會內部就自己爭權奪利,這不是很羞恥嗎?教會難道不能在「宣揚耶穌基督的救恩」目標下,大家努力成為合一的家庭?好不容易設教150年,起造一個定根本土的教會,教會卻變得紛紛散散。當然各人可以為自己的權益奮鬥,例如原住民教會有他們重視的議題和方向,但是仍然要記住,我們是「一個」教會,應該要有相同的目標,一起為這目標來奔走。不只是限於小小的長老教會,要和整個社會,包括其他人民、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們一起努力,當然一定有困難,但在挫折失敗中,學習互相寬容赦免,互相支持,來實現我們所信的。
看重人才培育工作
我們也必須知道,為了宣教的目標,有許多人在無人看見之處一直在撒種,很努力在教導,認真培育人才。這些不被注意的工作,是真正教會力量之所在,成功的基礎。過去70年代長老教會能夠做出大轉變,是因為一直在默默培育人才,必要的時候站出來有所貢獻,成為社會棟樑。我們應該重視這樣的工作,而不是一直在看人數增長。在人們看不見的角落,做一般人不願意做的工作,好好培育人才,一點點光明會變得越來越亮。我是這樣期待現在的教會能夠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