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輯室
青年需要自我成長,教會需要給青年更大參與空間。
《新使者》雜誌為了呼應長老教會150週年,又今年是總會所訂之「青年宣教年」,特別於1月17日與總會大專、青年委員會共同舉辦「現在是我們的事了」座談會,廣邀長老教會青年,在學青、社青與神學生等各種身分的討論中,聚焦教會中的青年角色與青年的傳承與發展。討論的脈絡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面向,其一是呼籲青年自身成長、肩負責任;其二是呼籲教會牧長給予青年更大空間,讓青年參與教會決策。
青年如何進入決策圈?
台灣神學院道碩三年級的吳祈得指出,在現實面上,教會青年進入長執圈有其客觀條件的限制,和受洗時間、累積人脈有關,但是青年進入教會決策圈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教會面臨問題常常是因為被過去經驗所束縛,而青年的創造力、行動力與理想性反而是推動教會改革、進步的動力。東美中會長光教會牧師、總會青年委員會常委張培理也補充,現行法規中,受洗兩年後才能選執事,擔任兩任執事後才得選長老,再快也要10年才能成為長老,進入小會。如果法規不改,教會是否有其他機制能讓青年的聲音進入決策圈?
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三年級的林琬婷則指出,許多教會青年願意參與事工,但若想要進一步栽培,青年往往會拒絕,不願意接受裝備,以致於永遠是少數人願意投入策劃,再加上今日青年因為在外地求學、工作,許多時候傳承經驗變成困難的事,教會面臨斷層。總會青年委員會主委洪郁涵(Qelen)也有同感,直指原住民青年斷層嚴重,年紀稍長的青年不會留在部落。《教會公報》記者黃以勒則指出,青年的關懷是多面向的,青年領袖在常態分配中也屬少數,需要辨識出青年領袖,鼓勵青年領袖主動出擊,不論教會是否已提供發聲空間,可以主動組織教會青年,甚至聯合教會中的其他團體,提出具體需求,進而參與教會決策。但是洪郁涵也提醒,年輕人太早進入教會政治圈,看到其中的問題與腐敗,反而容易跌倒、離開。
關於長老教會的認同
台北中會和平教會社青楊伯威過去在其他友好教派信主、成長,他指出,是教會的典範讓他決定留在長老教會,唯有信仰的榜樣才能傳承給新一輩的年輕人,讓青年認同這個信仰。林琬婷也提到青年的「認同」到底要認同什麼?「委身」到底要委身什麼?現在的教會裡談認同與委身似乎很空泛,沒有實質內容,長老教會的傳承彷彿是形而上的概念,而不知道落實在哪裡。楊伯威說,不可否認有許多長老教會青年的信仰內涵與聖經知識十分空乏,舉例來說,教會做了許多社會關懷,卻沒有傳遞背後的信仰精神,而這份因著信仰關懷而走入社會的情操,正是長老教會特有的美好精神。
「認同」的議題在原住民部落中則是另一種景象,洪郁涵(Qelen)說,多數的原民部落已經基督化,但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教會比較多是「勸人向善」的功能,信仰與自己的生命沒有連結,而原鄉青年往往期待追求更好的生活,到了一定的年紀就離鄉前往都市,在都市中重要的是找到好工作,不冷不熱的信仰往往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因而離開教會。「教會從來沒有教導PCT的價值、精神,所以青年容易被外教派吸引。」洪郁涵指出,部落的宣教故事要被訴說,讓信仰與生命連結。
張培理強調,教會的牧師、長執是青年有沒有辦法參與決策、投入教會的最重要關鍵,現行教會往往給予青年一個服事的空間,譬如請青年自己籌辦一個活動等等,當作是青年牧養,其實這種方式是與整個教會牧養切割。這個活動是獨立、特別與整個教會事工之外,而不是在整體環環相扣的牧養事工中。牧師要有心胸將青年當作同工,如同面對長執一樣。
青年需要造就
成功大學四年級的黃敘恩指出,教會往往沒有認真面對青年的提案,他舉例有些長執會中,青年在報告後得到的回應不是針對報告本身,而常常是「你的台語講得真好,下一代有救了!」這類與報告本身無關的評語。以青年的角度來看教會的權利政治,選舉長執不是選擇為教會服事的信仰典範,而是複製中產階級成功的典範,不是醫生、律師就是長老世襲,而青年也在這種潛移默化中,複製相同的經驗。不過他認為,青年不應強硬的與教會硬碰硬,而是要設法軟化教會結構。楊伯威肯定長老教會體制對於整體教會管理的貢獻,但他也認為體制需要回應社會需要而改變。
青年委員會常委葉祈豪認同教會中青年能不能做事,跟牧長有很大關係,而長老教會太著重教會制度,強調牧師為政,也限縮青年發聲的空間。其實青年在外求學工作,歷經不同教會、宗派禮拜、活動的培育,比起長期在同一個教會中聚會的會友,有更多的想法,值得教會重視。中央大學碩士班二年級的吳品穎則反省教會培育青年的方式,她指出教會的目光只停留在教會本身,以教會人數增長為導向,對青年的培育也侷限在活動性質、吸引性質。對中會、總會等活動參與很低。對青年的培育是「工具性」的,對青年本身的生命與成長並不注重。吳品穎也期待教會應該教導信徒擁有思考能力,她提到教會不教導青年思考,而鼓勵順服,造成集體的反智化。教會中有許多人因此不假思索被灌輸許多造假的新聞、見證而信以為真。
七星中會台北東門教會慕道友莊勝傑談到,教會與俱樂部的不同在於我們願意放下自己關懷他人,然而從事社會實踐卻時常要求被「看見」,他也挑戰青年,在無法曝光的角落,願不願意持續服務?
座談會自上午開始,到了午飯時間邊吃邊談欲罷不能,許多青年在來回討論中有許多想法碰撞。學生工作者陳佩儀牧師、青年事工幹事鄭君平牧師、WCRC副主席盧悅文,也各自提出對當前教會青年文化、信仰生活的分析和期許。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王昭文盼望這場座談會的成果能呈現青年自己的聲音,描繪對教會的期待,盼青年更加意識到「現在是我們的事了」,挑起復興信仰文化的重任。
(本文主要由黃以勒撰寫,部份曾刊登於台灣教會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