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曾瑋誠/台中大專畢契,台南神學院學生
這一波疫情只不過是一面照妖鏡,照出我們對信仰的不冷不熱!若我們已將信仰落實在生命中,難道暫停實體聚會就削弱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嗎?
實體聚會意外暫停
5月15日(六)晚上,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因應內政部公文而臨時公布暫停實體禮拜與各項聚會。此決策讓一切我們對疫情的想像和討論,不再只是神學上的思辨,而是所有小會面臨最實際的抉擇:是否暫停實體聚會?是否要改成網路直播或預錄禮拜或直接停止禮拜?
無論採用直播或預錄禮拜,許多教會都開始網路禮拜。有趣的是,筆者在三場不同教會的禮拜中,都聽到牧師強調:「即使是透過網路禮拜,也應以嚴謹的態度保持禮拜的莊嚴。」這不禁讓我思考:「隔離時期的網路禮拜是否真的有可能保持莊嚴?」或是我們該討論:「在信仰上,我們真的有莊嚴過嗎?」
從客觀的條件來說,禮拜的各項元素都有其神學的意義和心理學的現象。視覺上極簡的十字架,代表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同時具有基督信仰符號的意義,讓人更能專心於禮拜。聽覺上四部工整和聲的聖詩,代表改革宗不過度追求音樂的華麗,同時能讓人情緒平緩,更容易進入腦波穩定的狀態。
但現代教會鮮少注意(更不用說討論或教導)禮拜元素的意義與產生的效應,面對每週一成不變、了無新意的事工,反而大多以敷衍(甚至是埋怨)的態度處理。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有多少教會同工在得知事工因為疫情暫停時,並沒有因為不能服事感到惋惜,反而是鬆了一口氣,像是停班、停課般地開心。」因為習慣而來禮拜的「純禮拜信徒」就更不用說,假如暫停實體聚會,這群人(通常占教會大多數)大概收到訊息後,禮拜日便直接睡到中午;起床後感受到的愧疚感,其實也只是例行行程改變的不習慣罷了。
回到信仰的核心
我們一起來想像一個畫面:上帝每週看著這些不冷不熱的信徒,以僵硬的肢體、有氣無力的聲音及敷衍至極的態度,在華麗的建築裡表演著自己對信仰的敬虔。任誰看見這種情況,一定都會大吼:「夠了!不要再演了!」
這問題也許不只因牧者疏於教導,或是信徒怠惰於禮拜,有沒有可能是我們應該重新檢視信仰的核心與禮拜的意義?換句話說,比起禮拜,信仰有哪些更重要的事被我們忽略?禮拜中的宣召,是否比在生活中見證基督還重要?禮拜中的唱詩,是否比帶給在傷痛中的人一點溫柔安慰還重要?禮拜中的讀經,是否比實踐愛上帝、愛鄰舍還重要?
與其抱怨疫情為教會帶來麻煩,或許我們可換個角度想:這一波疫情只不過是一面照妖鏡,照出我們對信仰的不冷不熱!若我們已將信仰落實在生命中,難道暫停實體聚會就削弱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嗎?絕對不會!反而在疫情期間,我們可以用更多元的方式來見證愛上帝和愛鄰舍的信仰精神。
找回禮拜的意義
「我確信,什麼都不能夠使我們跟上帝的愛隔絕。不管是暫停實體禮拜、是防疫升級三級、是本土案例不斷爬升;在整個被造的宇宙中,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把我們跟上帝藉著我們的主基督耶穌所給我們的愛隔絕起來。」(參羅八38~39)。願我們不只在疫情中祈求自己的平安與方便,更能在其中反省自己的信仰。在疫情後,我們不只要找到禮拜與聚會的新方法,更要找到禮拜與聚會對自己生命的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