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良哲 (記者,文史工作者)
台語流行歌的作曲、作詞家姚讚福(1908-1967),以〈心酸酸〉、〈悲戀的酒杯〉、〈姐妹愛〉、〈送君曲〉、〈日落西山〉及改編成華語的〈苦酒滿杯〉等歌曲著稱,其作品不但在台灣流行甚廣,甚至在東南亞的華人社區也能多有傳唱,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 但對台灣的民眾來說,「姚讚福」之名卻相當陌生,這個名字不會出現在教科書中,也不會出現在所謂「知名音樂家」的排名內。姚讚福也是一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道師,在1930年時,他從台北神學校畢業,受派到現今的台東的池上地區擔任傳道工作,而其此一經歷,也少有人知。
筆者因對台灣流行歌的發展深感興趣,多方搜集相關唱片及史料,在因緣際會下,認識姚讚福的長子姚香山先生,進而姚讚福對生平展開追尋與探究。在多年的準備下,台中市文化局於去年委託筆者撰寫姚讚福的傳記書籍,經過近一年訪談、調查、研究、撰述,終於完成《悲戀之歌》一書,並於今年元月出版,現將該書部份內容節錄,讓讀者得以了解姚讚福的一生故事。
姚讚福的出生與家世
姚讚福出生於現今台中市清水區的一個基督教家庭,其父姚再明為其家中首代信徒,受洗後於1908年與呂月英女士結婚。當時,基督教剛傳到台灣中部不久,以清水來說,尚未興建教堂,而是租用民宅來設立「敬神所」來做禮拜。
姚再明熱心於傳教工作,長子出世之後,他希望兒子能全力事奉上帝,將其命名為充滿宗教意義的「讚福」二字。在姚讚福幼年時期,姚再明為了傳福音,將全家搬遷到宜蘭,協助開拓教會工作,除此之外,又積極栽培他,不但遠赴中國廈門的基督教學校「英華書院」求學,日後又到台北神學校學習,希望在學有所成後能成為一名傳道人,為上帝奉獻心力。
根據台灣神學院內所保存的學籍資料顯示,在1931年時共有吳清鎰、姚讚福、駱先春、詹德建、李潤口等5位畢業生,都被派駐到較為偏遠的地區擔任傳道師,而姚讚福所要前去傳教的地點,正是位於現今台東縣池上鄉。在當時,池上地區已有不少來自台灣西部的客家人在此開墾,地名為「新開園」,而幾位基督徒也在此設立「講義所」(堂會之前身),後來因鐵路的開通以及火車站的興建,又將教會遷移到新市區。姚讚福1930年代初來此,擔任池上教會第二任的傳道師。
然而事與願違,父母的苦心難以抵擋子女對於夢想的追求,姚讚福在求學期間接觸了音樂,喜愛鋼琴與聲樂,最後他選擇拋棄了傳教工作,從其傳教地點台東跑回台北,進入唱片公司工作,開始了創作生涯。
第一代的台語流行歌曲創作者
說起台語流行歌,必須從1932年4月發行的〈桃花泣血記〉談起。這首歌曲是配合電影的上映所推出的同名「宣傳歌」,創下極佳的銷售量,其後唱片公司又推出〈懺悔的歌〉、〈娼門賢母的歌〉、〈怪紳士〉等,也造成轟動,開創了新的流行歌市場。
姚讚福在1933年投入流行歌曲的創作行列,他辭去原本的傳道工作,轉而加入「台灣コロムビア(Columbia,漢文譯音為「古倫美亞」)販賣商會」(簡稱「古倫美亞」),成為該公司簽約成為「專屬」作曲家。
這一年,正是台語流行歌的黃金年代,新的歌曲、新的科技以及新的娛樂,滿足了人們的心靈需求,〈望春風〉、〈雨夜花〉、〈未來夢〉、〈月夜愁〉等歌曲的誕生,讓當時的人們有了新的「想像」。或許,上述的歌曲迄今已被視為是老歌,但在當時,其歌詞中所勾勒出的自由戀愛、悲歡離合,不但觸動了年輕人的心弦,更撥動著其渴望自由的期盼。一時之間,流行歌曲蔚為潮流、四處傳唱,銷售量節節上升,除了古倫美亞公司之外,「博友樂」、「文聲」、「奧稽」等唱片公司也紛紛設立,並投入台語流行歌的發行,以搶攻這個新興市場,因而開創台語流行歌歷史上第一次的輝煌時期。
1930年代正是台語流行歌崛起之際,而姚讚福在因緣際會下,成為了第一代台語流行歌創作者,是姚讚福的風光時代。他從古倫美亞公司到勝利公司,又在奧稽、日東等唱片公司,作品受到肯定。
與鄧雨賢齊名的流行歌作曲家
1936年左右,姚讚福跳槽到「勝利」(Victor)唱片公司,遇上了他這輩子的「貴人」,也就是作詞家陳達儒,二人展開了長期合作關係。陳達儒的歌詞搭配姚讚福的歌曲,二者宛如渾然天成,受到大眾的喜愛,這也讓他人生成就達到頂峰,〈心酸酸〉、〈悲戀的酒杯〉、〈我的青春〉等膾炙人口、傳唱不綴的台語流行歌,都是此一時期的作品。
在勝利唱片的階段,奠定了姚讚福於台語流行歌壇的地位。此時,他的作品受到民眾的歡迎,銷售成績極佳,尤其是1936年發行的〈心酸酸〉一曲,不但創下台語流行歌有史以來最佳的銷售量,還外銷到南洋諸國的華人社區,為唱片公司賺進了大把的鈔票。
就在〈心酸酸〉獲得成功後,姚讚福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音樂特色,成為當時台灣歌壇上炙手可熱的流行音樂作曲家,與古倫美亞唱片的鄧雨賢得以分庭抗禮。而這種帶有傳統民謠風格的「小曲」流行歌,也開始流行了起來,成為當時「勝利」唱片的主流,其他的唱片公司更紛紛仿效。
從傳統戲曲中找尋台灣的「聲音」
西方音樂的樂理以及其記譜方式,雖在清代末期透過基督教會體系引進台灣,但直到日治時代,才開始普及並納入教育體系。1908年,台灣籍的張福興獲得推薦保送「東京音樂學校」,是台灣首位留日音樂系學生,他學成返台之後熱衷採集台灣原住民音樂以及漢人傳統戲曲,是台灣整理傳統戲曲之始。 張福興在1935年到「勝利」唱片擔任文藝部長工作,並開創「流行小曲」的創作曲風。隨後,姚讚福也進入該公司,受到此一影響,其音樂作品朝此一方向進行,因此創作出〈心酸酸〉一曲,獲得極大的成功。
之後,姚讚福認為在傳統的戲曲中隱藏著台灣的「聲音」,尤其是極受民間喜愛的歌仔戲、布袋戲,其音樂曲調更是值得研究。自此之後,他開始到戲台下觀看,每當發現戲台上唱著不同的曲調,則記下曲譜,據說,姚讚福整理出不少歌仔戲以及布袋戲的樂譜,分存於幾只大皮箱內,不幸因1959年的「八七水災」的洪水侵襲,他在逃命之餘無暇他顧,不少戲曲樂譜以及其創作的手稿,都被洪水沖走了。
雖然如此,姚讚福仍抱持相當大的興趣與熱誠,不但在戲棚下採譜,聆聽著歌仔戲的曲調,企圖從中找尋台灣人最喜愛的旋律,更在三更夜半構思新曲。當時,他因家中貧困,在沒有任何樂器輔助下,只憑著一根筷子,或急或緩地敲打著桌邊,慢慢地寫出腦海中的樂譜,繼續為流行歌創作而努力。
食指浩繁下的窮困生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姚讚福停止了創作的生涯,為謀生路遠赴香港並在日本帝國的「香港佔領地總督部」擔任翻譯工作,並在此結識了妻子馬志堅。但2人結婚後不久,日本帝國即戰敗投降,他們被遣返回到台灣,又適逢戰後經濟蕭條,唱片公司早已歇業,流行歌市場已全然崩盤,姚讚福無法再靠創作流行歌曲維生,只好四處謀生。他曾到礦場擔任記帳等工作,也曾帶了手風琴到酒家唱「那卡西」,但因染上氣喘的毛病,姚讚福聽從醫生的勸告,離開冬天經常陰雨連天台北松山的老家,舉家搬遷到陽光普照的台中市 。
1951年,姚讚福一家到台中市租屋居住,此時他和妻子已有4個小孩,之後又陸續生了4個,全家總共10口人。在食指浩繁下,只憑姚讚福在廣播電台工作的收入,早已難以糊口。到了1958年時,電台因改組而裁員,姚讚福失去了工作,妻子不得不將其中4個小孩送到孤兒院寄養,而姚讚福為了賺錢養家,又回到台北找尋機會,希望能繼續為流行歌作曲。
在那段艱困的歲月裡,一段令人鼻酸的故事就此展開,這個傳說經常被人寫了出來,只是我們並非當事人,難以了解其中痛苦與無奈。
1960年代,姚讚福為了養家活口,離開台中的妻兒獨自北上,在台北市松山一帶租了一個小小的房間,教了幾位前來學唱歌的學生,還不時拿著自己的作品到各唱片公司「推銷」。如果他賺得一些錢時,除了支付房租以及生活費外,姚讚福將所剩餘的金錢全部拿回台中來補貼家用。 據說,他為了省錢起見,不去搭乘火車或是公路客運,而是騎著自己的腳踏車,從台北回到台中,再探望家人之後,再騎腳踏車北返。
在當時,台灣的高速公路尚未開通,西部交通主要是鐵路與公路,以姚讚福的腳踏車行程來說,應該是藉由省道「台一線」南北往來,以單程的里程計算,來回大約是360公里,單程為180公里,而當時部份路線還未鋪設柏油,都是碎石路面,腳踏車又不像現今設有越野變速系統,騎乘長途下來相當疲累,據說從台北到台中單程就要花2天時間。
在這段時間,姚讚福的身體狀況並不好,主要因長期氣喘病的折磨,身形瘦小、虛弱,加上為了省錢而導致營養不良,來回360公里的腳踏車行程,想必讓他的身體難以負荷,然而沈重的家累,讓他又不得不撐了下去。
創作生命從戰前延續到戰後
從1950年代末期,台灣的唱片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大量採用日語流行歌的曲調來填寫台語歌詞,並製成台語流行歌唱片發售,這種經營模式讓「原創」的台語歌曲 幾乎絕跡,但在此時,姚讚福仍堅持創作理念,繼續寫作台語流行歌,因此,他的創作年代橫跨日本統治與國民政府時期,甚至一度有意跨足華語歌壇。
但姚讚福再度投入台語流行歌壇時,整個大環境已經改變,他的作品根本乏人問津。在當時經營唱片公司知名的台語流行歌作曲家許石在1971年接受訪問時,曾經回憶他與姚讚福的一些往事,他除了稱讚姚讚福的音樂天賦之外,並提及曾以「接濟式」的方式,買下其〈悲戀的酒杯〉版權,還拿了一個400元的紅包做為酬勞。
雖然生活如此艱辛,姚讚福仍然不願放棄。1966年8月間,台中市的「五虎唱片」發行專輯,即採用姚讚福作詞、作曲的〈黃昏怨〉一曲;1967年1月1日,「五虎唱片」又推出台語歌曲創作專輯,收錄了姚讚福作曲的〈日落西山〉(林啟清作詞、尤雅演唱)與〈青春嘆〉(姚讚福作詞、尤鳳演唱)二曲,但這卻是姚讚福的「最後」作品,他在1967年的4月12日病逝於台北馬偕醫院,享年60歲。
然而,在姚讚福住院、過世前後,原本的一切將有變化,而且這個大變化,也遠遠超乎想像。在1966年1月間,「四海唱片」出版《謝雷歌唱集-阿哥哥專集》時,以〈苦酒滿杯〉做為主打歌,沒想到一舉成名、轟動一時,唱片甚至賣到香港、東南亞,成為當時台灣最暢銷的唱片。此時大家開始發現〈苦酒滿杯〉的作曲者姚讚福剛剛過世,而且他一生的命運,正如同其歌詞一般的哀怨、悲傷,媒體開始追逐並報導姚讚福的妻兒現況,甚至還有電影公司拍攝姚讚福的傳記影片。
結語
人生,像是一幅長長的捲軸藏寶圖,單憑著一根手指在宛如迷宮般的路徑上前進。前方撲朔迷離,隨著捲軸的拉長,可說是步步驚險,永遠無法預測前方會遇上什麼危險,也難以得知何時會有好運降臨。 在呱呱墜地之後,每個人都將指著自己的捲輻藏寶圖前進,找尋著屬於自己的寶藏。隨著捲輻的展開,人生的故事開啟序幕,時則心驚膽戰,時則高歌暢樂,摸索著未知的路線前進。 以捲軸藏寶圖來比喻人生,或有所不恰當,卻能表達人生無奈之處。生命,是父母所賦予,然而命運的變化無常,跌宕起伏總非人願,或心有所不甘,或情誠然不願,總是無法改變。
姚讚福的人生,正像是捲軸藏寶圖一樣,他跳脫了原來的直通大道,轉進了一旁的彎曲巷弄。然而,巷弄中明媚風光讓他著迷,經歷一番追尋,終得柳暗花明,前程竟然也有一片光明;然後,人生捲軸又將他帶入另一條彎曲的巷弄,嶔崎難行的道路,他一路跌跌撞撞,又不能往回頭走,在家境負擔沈重下,只得破釜沈舟、往前直去。
姚讚福在1967年過世,迄今已有半個世紀,往事雖已陳年,記憶也難以追尋,但是他的作品卻留在塵凡世間,從戰前的〈心酸酸〉、〈悲戀的酒杯〉、〈我的青春〉、〈送君曲〉到戰後的〈日落西山〉等歌曲,已成為台灣人民永遠的記憶。 至於在姚讚福過世之後,其妻兒又經歷了什麼樣的人生道路?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姚讚福生平年表】
- 1908出生於清水,父姚再明,母呂月英。
- 1931台北神學校畢業,派駐池上教會。
- 1933 進入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成為流行歌曲的創作者。
- 1936 到勝利唱片公司,和陳達儒展開詞曲合作。作品〈心酸酸〉大獲成功。
- 約1940 戰時至香港工作,與馬志堅結婚。
- 1951 舉家遷到台中生活,失業。
- 1960年代 嘗試回到流行歌曲創作圈。
- 1966 五虎唱片收錄他的作品。
- 1967 病逝馬偕醫院。
延伸閱讀:
林良哲,《悲戀之歌:聆賞姚讚福》,台中市新文化協會,2017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