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Lâu Huī-sim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淡江長青畢契
按照社會規範、他人的期望,都或多或少影響著我們的抉擇,這些焦慮、傳統充斥在我們的日常。
選擇障礙
約會要穿直線條洋裝,還是荷葉邊長裙?中餐要吃巷口阿姨乾麵,還是叫Uber Eats外送鮭魚炒飯?工作不自由為何還繼續?到底該往哪裡走呢?
每一天要做好多看似簡單、卻又有點不容易的選擇。每個決定和當下的處境、心情有所連結,同時也有很多人想介入你的選擇,抑或幫你做決定。台灣人引以為傲的人情味,有時也是做選擇的壓力來源,尤其容易被「孝順」這個詞綁架。我們從小的訓練以服從權威居多,不論是學校師長、教會的主日學老師、牧長等,「順服即是蒙福」。按照社會規範、他人的期望,都或多或少影響著我們的抉擇,這些焦慮、傳統充斥在我們的日常。
起身離開
我的前一份工作是朝九晚五、普通的辦公室秘書,除了每日固定的勤務外,也做了幾項大型的企劃活動。當了工作上稱職的小螺絲釘,熟練有自信,但看不到工作可以前進的曙光,挑戰性不足。相對安逸的工作環境,再怎麼有熱情也是會退去,工作不快樂還要繼續為五斗米折腰嗎?再怎麼努力,永遠也無法讓所有人都喜歡你,不是嗎?
想離職容易,行動起來卻滿腹躊躇,十年的工作經歷,已經不是當初大學剛畢業的白紙。剛畢業的時候是工作選你,現在是你選工作、工作也選你,像極了愛情!離職前一個半月,主管終於同意我的離職簽呈。重新獲得人生自由後,立即著手報名暑期的巴黎管風琴演奏進修課程,也安排兩個月的歐洲自助旅行。白天忙著工作交接事宜,晚上和週末忙著安排行程、住宿、交通、課程等。離職後馬上帶著24吋行李箱跟一個背包,便獨自踏上北歐及西歐的冒險旅程。
走進巴黎,藝術無所不在
前往藝術之都巴黎進修管風琴演奏,班上同學來自美國、挪威、德國、法國、中國、日本。這個課程總共有十位老師授課,分別在巴黎不同的地區教堂進行,同學被分組去各個教堂上課、彈奏管風琴。每位法國老師語言程度不一,在歐洲英文並非主流語言,上課時常參雜法語及德語,但是也沒那麼難理解,就「多問、不要裝懂!」我如此告訴自己。
巴黎第一區的 Église Saint-Eustache(聖猶士坦堂)是其中一個授課教室,駐堂管風琴師 Baptiste-Florian Marle-Ouvrard 是我們的授課老師。這裡的管風琴有二個琴座、腳鍵盤及五層手鍵盤,超過8000支音管、101個音栓,與著名的 Notre-Dame de Paris(巴黎聖母院)及 Église Saint-Sulpice(聖敘爾比斯教堂)齊名為法國前三大管風琴。
聖猶士坦堂是哥德式建築風格,伴隨雕像、畫作、玫瑰窗等藝術品。因教堂開放參觀,上課的移動式琴座只用紅龍柱圍起一個區域,觀光客可以近距離聆賞我們的演奏。在此上課是為了要聽見與觀眾所聆聽到的殘響相同,因為每一座管風琴皆是針對其演奏場所的建築結構所設計,並藉由採光象徵上主的臨在與慈愛,在聖樂中感受莊嚴與平靜。
學習不輕易放棄
分組課程也有一對一的個人指導,在教堂的每一刻我都五味雜陳,沒有自信加上不熟悉的管風琴,總覺得自己詮釋得不夠完整。戰戰兢兢地彈完一曲後,以為老師已經預備好要嚴厲指正我,沒想到他只問我:「你想透過音樂傳達什麼?」老師要我好好思考想傳達的樂句及訊息,享受音樂在教堂迴盪的空間感,感受音樂在觸鍵後所帶出的歷史感。不僅如此,老師也相當尊重我對樂曲的詮釋,不是要求我進入他的框架,但同時又可以提供我對管風琴音樂的另一種想像;學習的主動性在學生而不是老師,十分重視個體的獨立及多元性。
大師班的課程並不輕鬆,偶爾還會遇到臨時調課換場地,時間很緊湊。緊繃的壓力讓我幾乎每天中午只吃一個可頌麵包、喝杯拿鐵,就要搭乘地鐵趕到下一個上課場地。明明就在巴黎市區,心中還納悶怎麼沒看見著名地標巴黎鐵塔?經同學提醒,我才知道原來自己都在巴黎鐵塔附近,只是因為我一直低頭拿著手機找路,看不見路上的美好。學習也不是只有浪漫的事,有天上課,一位直率的法國老師直接打斷我的彈奏說:「你有別首曲子嗎?這樣是在浪費我的時間。」我忍住眼淚,馬上換下一首;下課後眼淚擦一擦,然後繼續去下個教堂上課。學習從來沒有奇蹟,只有累積。
上主的愛在自然中流露
巴黎管風琴課程結束後,隨即前往下一個國家旅行,就是在德奧邊境的 Königssee(國王湖)遊湖。唯有在夏季才開放船運可抵達的 Obersee(上湖),成為我健行的第一首選。沿途須攀越一些高高低低、又濕又滑的岩壁及泥土路,但經過的風景令人屏息!翠綠的湖水如同鏡子般映著山嵐及天空,完整呈現清晰的倒影令人震懾。看著身旁寬闊的景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身在其中感受到上帝以巨大的溫柔擁抱著人們。基督的愛堅強到容許我們逃避、拒絕祂,祂真實的愛給予我們自由去追尋人生的意義及自我價值。看著身旁景緻都幾百年起跳,而人一生大多百年不到,面對受造界,人可以、也應該更謙卑。「上帝那看不見的特性,就是他永恆的大能和神性,其實從創世以來都看得見,是由他所造的萬物來辨認出來的。所以人沒有什麼藉口。」(羅一20)
這次旅程選了很多健行、爬山、冰河健行等行程,每次要走到一個瀑布、火山或冰河湖邊,都是貨真價實地爬上爬下,腳踩的是泥土、石頭或冰上,和在台灣風景區處處是柏油路的感覺很不同。開車自駕環冰島一圈,有些路況即便是開著四輪驅動的汽車,行在碎石泥土路上,時速30也是相當顛簸,車子開過去揚起的沙塵會綿延數公尺。抵達冰島北部的 Dettifoss(黛提瀑布),是全歐洲水量最豐沛的瀑布,高45公尺、寬100公尺,宣洩而下的水聲如雷轟頂。冰島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但卻極少有人造的圍籬被突兀的設置,即便有人造的房屋如餐廳或飯店,也相當符合當地風景與地貌。風景區通常只有很小的告示牌寫著:「冰島擁有的地景風貌樂於與眾人分享。我們不會為了設置安全鎖或圍籬破壞地景;我們認為每一個成年人,應有能力判斷及維護自身的安全。」
或許我們都希望在人生的冒險旅途中,可以有個明確的指引,讓我們可以避免任何可預測的危險,得以走在安全、平穩的道路,朝「人生勝利組」前進。偏偏我們再怎麼模仿、學習,也沒辦法複製別人的人生!就像韓國電影《寄生上流》一樣,我們羨慕他者的人生,卻總看輕自己,不相信自己有改變、實踐的勇氣。法國作家莫泊桑在小說《羊脂球》這樣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的這麼糟。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我可能脆弱的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從選擇學會取捨
兩個月的異地旅程,讓我遇見許多形形色色的人:有父母背著小孩,老阿公、阿嬤撐著登山杖,也有打著石膏的人在健行;每個人都用自己的配速,踩著自己的步伐往前走。每個人的困境、處境皆不同,人生就是在不斷練習選擇的路上,一面掙扎、一面努力,並無法用一致的標準去定義。選擇了一條路,開始即是全新的體驗,不見得知道前方究竟是怎樣的道路,有限的我們只能倚靠、仰望上帝的恩典往前走。在人生徬徨迷惘的時候,聆聽內心深處真實的渴望,享受與自己對話的過程,跨出舒適圈勇敢做決定,相信上帝終究會引領我們到可安歇的水邊,經歷路上剛剛好、夠用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