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孔佑尹/母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初鹿教會教育牧師
疫情帶來失去的時刻,其實更是反省的時刻。我們能否在聖經中,看見上主的應許從不欠缺,富裕反而使我們失去追求自由與公義的心。
疫情洶湧而來
2020 年節前,在台灣的我們看著電視、網路消息,未知的肺炎疫情看起來很危險,所幸政府及時擋下第一波病毒入侵,於是我們仍能過著正常的生活。然而,國際情勢並非如此,不久之後,一些國家紛紛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接著便是封城、封鎖邊境和醫療崩潰等等訊息;台灣人也從原本捐贈口罩與醫療物資的同舟共濟,逐漸變成觀看實境秀般地隔岸觀火,甚至在猝不及防之下,迎來了第一次的三級警戒。
相信牧會中的傳道人都記得那個週六夜晚:隔天的禮拜該怎麼辦?線上直播該怎麼處理?就在教會都還搞不清楚音源線要怎麼接、各種直播平台的優缺點時,死亡與未知的焦慮又隨即洶湧而來:該不該施打疫苗?要施打哪一種疫苗比較好?要不要鼓勵會友去施打疫苗?牧師是不是應該有施打疫苗的優先權?疫苗打了會死嗎?要怎麼做才能閃避死亡呢?親朋好友、教會信徒生病、過世,怕疫情而延誤就醫,來不及說的再見……。事情來得又多又急,令人根本無力思考,更不用說爬梳情緒,甚至做神學反省。如今,終於來到一個喘氣點,回頭看看這些年,我們走過的道路對我們說了些什麼?
算
每個人都一樣,無關乎尊卑貴賤,所有人都會生病,也都會死。但作為信仰者,在疫病面前,我們是怎麼看待生命與死亡呢?作為人,我們都會恐懼未知與死亡,但作為信仰者呢?上主的話語對我們說了什麼嗎?面對未知,應該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很奇怪嗎?挪亞造方舟的時候,上主有跟他說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嗎?上主有跟亞伯拉罕說要去哪裡嗎?摩西帶著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上主有給他一份「以色列人使用說明書」,讓他可以按部就班做,而不會出狀況嗎?其實沒有。從舊約一開始,上主的百姓就是蹣跚地跟隨他們完全不了解的上主;以色列人在信仰的旅途中,學習信任上主。他們必須理解:能掌握在手中的,會將他們帶進滅亡;無法掌握的上主,卻憐憫、保守他們。
雖然如此,當以色列人進入穩妥的生活後,便開始拋棄上主,不遵行祂的話語,以致忘記那位能夠從天上降下嗎哪、使所有人得飽足的上主。所有的人——從舊約的以色列人到新約福音故事裡的門徒,都想要抓住上主、控制上主,想要明白未知,想要掌控局面。因為我們害怕,我們的不安全感就不斷地誘惑我們,讓我們想要逃避風險,不願面對未知,而失去對新事的盼望,最後使我們悖離上主。雖然聖經中已明明記載,不只以色列人不明白,使人自由的上主能帶來拯救與憐憫;就連我們也無法明白,上主賜下耶穌基督的犧牲與慈愛。
無論疫情的起頭是無心或惡意,總之,它已經突如其來地進到我們當中;而我們也在這樣的混亂中,忘記了上主的恩典與應許。沒有人不怕死亡,在面對未知與死亡的時刻,我們慌了手腳。是長久以來富裕、穩妥的生活,讓我們忘了上主的權能,如同以色列人忘記在曠野裡,是誰使他們衣服沒有破、腳上的鞋也沒有穿壞。疫情初期的我們,彷彿在曠野的以色列人抱怨沒有肉可吃般地,抱怨著政府的種種措施,抱怨疫苗、口罩和隔離制度等等,總覺得最倒霉的就是自己,覺得一切都應該要順我的意才是。但上主不是如此說了嗎:「『回來吧,安心信靠我,你們就得安全;鎮靜等待我,你們就有力量。』但是你們不願意。」(以賽亞書卅 15)
算計
疫情期間,政府不管為了人民的生計或刺激消費,投注大量金錢發放獎勵金和防疫補助。保險公司也為了確診者、隔離者,設置各種保險、補助,吸引民眾一窩蜂地投保。雖說保險有其必要性,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及時的幫助,但諷刺的是,誰是會去買保險的人?是財務有餘的人,或是社會角落的邊緣人呢?能得到足夠資訊並去買保險的人,會是真正有需要的人嗎?而真正需要防疫保險,也就是真的會因為確診或隔離而影響到工作與生計的人,能真的得到保障嗎?我想並非如此吧!
疫情中,我們當然看見許多振奮人心、人們互相幫助的新聞,但為了自身利益,對鄰人置若罔聞的人同樣所在多有。也有人擁有萬貫家產,仍然去申請疫情補助,或對政府施政諸多抱怨,只因政府修改的規則,使他失去從保險得利的機會。不只對每個人,就連社福機構都深受影響,其中最受衝擊的,永遠是社會最弱勢的族群。這場疫情也使我們看見,在平日穩定的生活裡,那些被包裝的憐憫或被掩蓋的刻薄,全都被突然襲來的災難給惡狠狠地掀開。原來,充斥在我們社會裡的,更多的是利己主義。所謂美麗的人性,其實早在疫情之前,就被我們踩在腳底了。
回到教會,面對的現實則是暫停聚會,或者即使解封後卻仍流失的信徒。但更實際的問題是教會的奉獻減少,許多教會面臨財務困境,甚至有斷炊的可能。然而,教會的困境非但沒有讓我們停下腳步,去省視上主在此時給我們的新的功課,並思考上主要我們學習什麼;反倒因財務緊縮的焦慮,產生對人的刻薄,失去對弱勢者的關懷,也失去信仰者應有的憐憫與平安,隨著焦慮的浪潮起伏擺盪。
記
美國舊約學者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在《先知式的想像》一書中提到:「教會若要作為忠實的教會,它就必須根據自身內在的經驗及信仰,來形塑並調整自己,而非借用和自身生命無關的外在資源。」教會在生活穩定時享受富足,卻不幸同樣走上以色列人離棄上主的道路。突然的疫情中止了教會安逸的日子,而當教會想回頭尋找自身的信仰本質時,卻徒勞無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浩浩蕩蕩走過 150 年,今日我們敢正視自己這艘信仰的船到底開向何方嗎?我們不斷受到各種浪潮吸引,學習著各種教會增長的方式,期盼能增加信徒的人數,期待有更多的奉獻收入,希望教會對社會能更有影響力,說話更大聲……。於是,教會向財團靠攏,向撒錢者低頭,蒙蔽了自己的眼睛,遺忘了上主的教導。
疫情帶來失去的時刻,其實更是反省的時刻。我們能否在聖經中,看見上主的應許從不欠缺,富裕反而使我們失去追求自由與公義的心。我們以為,富足之後就有能力憐憫、照顧弱勢,但事與願違,飽足的生活更常讓人看不見弱勢者的身影。疫情下的教會失去的不只是聚會人數或奉獻的金錢,更根本的問題是教會已不再能與社會對話。不是信仰無用,更可能是教會早已不再連結於基督(也許只是連結於名牧,或靈修影音、門訓教材而已)。教會根本不需要 mega;教會需要的是忠心——帶著血淚、傷痕、失落、沮喪,仍然忠心地跟隨基督。
教會還記得上主嗎?我們是一群呼喊著「給我肉吃!不然我要回埃及」的信徒,抑或是無論世界如何改變,依舊願意跟隨上主的人?當約書亞接續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要從一無所有的曠野進到一無所缺的迦南地時,上主對約書亞說:「要堅強,要勇敢。」(書一 9)因為,迦南是爭戰之地,更是以色列人要與自己爭戰的地方。迦南地是上主賞賜給以色列人的恩典,卻也是以色列人將在那裡離棄上主之地。上主交代以色列人要堅強、勇敢——要堅強、勇敢地跟隨上主,遵行祂的律法,更要勇敢地否定自己。作為上主的百姓,我們不過是一群在「出埃及」與「回埃及」中穿梭的人而已:出埃及,順服上主得自由,吃飽不挨餓;入埃及,受人奴役,鍋中有肉。
疫情前,疫情後;我們仍在埃及,或已在曠野?我們還記得上主的話嗎?疫情讓我們淺嚐生命的悲痛、失喪、焦慮、刻薄、痛苦、憂悶、憤怒,但這也未嘗不是一個讓我們吶喊:「上主仍在這裡!」的時刻。願我們在這個疫情的喘息點停下腳步,重新看見上主,重新憶起祂的訓誨、救恩與憐憫;願我們重新悔罪與立志,在此時此刻說出:「上主確實在這地方,我竟不曉得!」(創廿八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