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宗盛 (牧師,台灣神學院舊約神學老師)
貧富的關係在舊約裡是個重要的議題。舊約裡提到貧窮意指缺乏經濟資源與物質、政治上與法律上無影響力、遭受壓迫。這些人可能包括小農民、日薪勞工、建築工人、乞丐、債奴、以及鄉下人。窮人面臨的生活處境包括:飢渴、衣不蔽體、無家可歸、經濟被剝削、無法受到法律保障、沒有耕作土地。這些構成古代以色列人貧窮的情況。
舊約法律對窮人的保障
在舊約律法書裡設立一些法律條文,保護窮人免於遭受剝削,審判不公(出23:3,6; 利19:15;)。例如出埃及記23:2-3,6如此說:
不可隨眾行惡;不可在爭訟的事上隨眾偏行,作見證屈枉正直;也不可在爭訟的事上偏護窮人。不可在窮人爭訟的事上屈枉正直。
律法也呼籲以色列人照顧社區中的窮人及弱勢者,減輕他們生活的重擔(出23:10-11申15:4-11)。吩咐雇主不可積欠貧窮勞工的工資,讓他們可以活(申24:14-15)。在舊約智慧文學中也表達類似於律法書的看法,幫助窮困人是善行(箴言14:31; 30:14; 31:9,20)。不過,箴言裡部分經文表達不同的聲音,在智者的眼中,貧窮可能是因為當事人懶惰不努力工作的後果(6:11, 14:23, 21:5, 24:34),或是由於奢華生活的結果(21:17)。然而,慷慨對待窮人是美德,吝嗇給予反而會導致貧窮(11:24; 22:16; 24:34)。
王國統治加劇貧富懸殊的問題
從舊約歷史書的描述,讓我們間接瞭解古代以色列人貧富差距發生的原因與過程,特別王國體制的發展,以及後來政商關係的連結,讓這問題日益嚴重。列王記上卷以長段的篇幅描述大衛所羅門王的統治(王上2-11; 比較5:25-32; 9:15-22; 12:1-17)。在所羅門外表輝煌的統治下,卻隱藏了駭人的陰暗面與危機。例如所羅門王宮消耗奢華的日用飲食與開銷,單單王宮每天的開銷就要「五千公升細麵粉、十頭家畜肥牛、二十頭牧場肥牛、一百隻綿羊。外加鹿、羚羊、獐子、及家禽。」(王上4:22-23)。這些菜單不是一般以色列人能享受的。其次,所羅門在各地大興土木,建造許多軍事設施與公共建築。他在多處建造軍用碉堡、戰車城、軍營,展現強大的軍事武力。其軍力包括四萬匹套車的馬、一萬二千騎兵、一千四百輛戰車(4:26; 10:26)。此外,所羅門還為嬪妃建造神龕與宮殿,以及各樣的官邸(7:1-12; 9:15-19)。
為了維持這些龐大的開銷,所羅門需要一方面開拓財源,另一方面增加稅賦。這些沈重的稅賦負擔自然落在王國內的人民身上。為了有效徵稅,所羅門打破了傳統部族的制度,將全國分成十二個行政區,每區派任總督。每個行政區每年輪流一個月負擔王宮的飲食與其它開銷(4:7-28)。不過,所羅門自己所屬的猶大部族,卻享有特權,不列入行政區,因而可以免除負擔。如此的行政分區不只破壞了傳統的部族組織,傳統族長制度也因而瓦解,代之而起的是王家的集權統治。除此以外,所羅門還推行強迫勞役的政策,以義務勞動來抵繳稅賦。凡是有能力的男丁,每年要用一個月的時間參與例行的勞動服務,去建造各地的建築工程(5:13-14)。長期以來,這種強迫勞動的政策引發強烈的民怨。後來所羅門王的兒子羅波安接續登基為王之後,派遣其勞工部長與北方以色列部族談判時,竟然被憤怒的以色列群眾用石頭砸死(12:18),由此可見以色列內部問題的嚴重。
所羅門設立十二個行政區(4:7-19)主要考量是經濟、稅賦、勞役的分擔,卻犧牲了傳統盟約強調平等分配與彼此分享的原則。結果以色列長久傳承的部族傳統與土地領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的特權階級,造成貧富差距日漸懸殊。加上政治力介入土地的分配,土地的傳承不再是傳統的父子相傳,而是受到政商關係良好的有錢階級併購,或遭受有權勢人士併吞。弱肉強食的結果,更造成富裕的統治菁英與貧窮農民的差異。
上述現象在在顯示,所羅門王國官僚體制的發展,距離傳統的部族精神愈來愈遠。 所羅門統治結束以後,以色列王國分成北以色列國和南猶大國,兩國的社會變遷持續增加,其中1)當權者繼續推動國家、城市的發展建設,造成城鄉村的社會落差日益嚴重。2)為配合上述的發展建設,農民們被徵調到城市參加「國家偉大建設」,勞動服務。一旦農夫的耕地遭遇旱災或是暴風雨,造成的農產欠收、或遭牲畜瘟疫、家庭不幸,致使農民必須舉債、賒貸,或甚至賣身為奴。3)人口增加、可耕地減少。4)加上富人大量併購土地,成為大地主,這讓貧富懸殊的情況更加惡化。
如此,以色列從一個平等的傳統農村社會,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階級分別日益明顯,同時也造成國內貧富問題日益的擴大。這些局勢後來的發展,引起先知群起的強烈批判。阿摩司與其他先知帶著耶和華審判的信息出現。
古代以色列人面對貧富問題
統治者捲入弱肉強食的漩渦,可以從以下一個例子看出。公元前九世紀,北國以色列的亞哈王為了取得拿伯的葡萄園,不惜以誣告的手段,謀殺拿伯,侵佔他的土地。而以利亞先知挺身而出,嚴厲批判亞哈王的罪行,並且宣告上帝將要懲罰他,導致悲慘下場(王上21)。這敘述顯示,在以色列社會中,有權有勢者以類似的強取豪奪的手段,侵佔弱勢者的土地與財產。接著,公元前第八世紀的先知們發出嚴厲批評的聲音,強烈指責以色列社會的統治階級與富豪,併吞弱勢者的財產。
例如阿摩司先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阿摩司先知來自耶路撒冷南方十幾公里的提哥亞小村落,公元前八世紀中葉出現在北國以色列,特別現身在首都撒瑪利亞及宗教中心伯特利,傳達上帝審判的信息。當時整個社會發展的結果,造成富人壓榨小農民與窮人,導致後者生活環境惡化,甚至無法生存。耶和華透過先知傳達信息,從錫安山「如獅子吼叫」,對國家、社會及宗教的弱肉強食的情況提出嚴厲的批判。例如在阿摩司書2:6-8上帝指出以色列人諸多的罪惡,包括剝削與壓榨窮人,上帝要為此懲罰他們:
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人三番四次地犯罪,我必不免去他們的刑罰;因他們為銀子賣了義人,為一雙鞋賣了窮人。他們見窮人頭上所蒙的灰也都垂涎,阻礙謙卑人的道路。父子同一個女子行淫,褻瀆我的聖名。他們在各壇旁鋪人所當的衣服,臥在其上,又在他們神的廟中喝受罰之人的酒。
其次,阿摩司書4:1-3繼續傳達上帝給予欺負弱勢者的信息:
你們住撒馬利亞山如巴珊母牛的啊,當聽我的話─你們欺負貧寒的,壓碎窮乏的,對家主說:拿酒來,我們喝吧!主耶和華指著自己的聖潔起誓說:日子快到,人必用鉤子將你們鉤去,用魚鉤將你們餘剩的鉤去。你們各人必從破口直往前行,投入哈門。這是耶和華說的。
此外,阿摩司書 8:4-7,10記載上帝對壓榨人的權勢者如此說:
你們這些要吞吃窮乏人、使困苦人衰敗的,當聽我的話!你們說:月朔幾時過去,我們好賣糧;安息日幾時過去,我們好擺開麥子;賣出用小升斗,收銀用大戥子,用詭詐的天平欺哄人,好用銀子買貧寒人,用一雙鞋換窮乏人,將壞了的麥子賣給人。耶和華指著雅各的榮耀起誓說:他們的一切行為,我必永遠不忘。…我必使你們的節期變為悲哀,歌曲變為哀歌。眾人腰束麻布,頭上光禿,使這場悲哀如喪獨生子,至終如痛苦的日子一樣。
上帝透過先知關懷整個以色列民族的命運,顧慮到小農民與窮人生活,伸張正義,憧憬一個公義而有人性的社會。面對有權勢者的剝削與壓迫,貧窮人與弱勢者只有呼求上帝的保護。先知書強調,上帝是貧窮人的保護者(賽25:4; 番3:12)。甚至在最危急之時,上帝仍然保護貧窮人(賽25:4)。
事實上,在詩篇裡多次指出,上帝幫助與拯救窮人,詩人祈求上帝幫助窮人(72:4; 82:4; 86:1; 109:22)。例如詩人從心底讚美上帝保護貧窮人(詩 35:10):「耶和華啊,誰能像你救護困苦人脫離那比他強壯的,救護困苦窮乏人脫離那搶奪他的?」貧窮人呼籲上帝伸手拯救,不要延遲:「但我是困苦窮乏的,主仍顧念我;你是幫助我的,搭救我的。上帝啊,求你不要耽延!」(40:17)。上帝聆聽有需要的人的禱告(69:33)。上帝是窮苦人的幫助,「他從灰塵裏抬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113:7)。詩人深信上帝護衛貧窮人:「我知道耶和華必為困苦人伸冤,必為窮乏人辨屈。」(詩 140:12)。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首君王詩篇清楚指出,上帝要設立公義的君王,為民申冤,伸手拯救弱勢者,免於遭受欺壓(詩72:4,12-15a):
他[君王]必為民中的困苦人伸冤,拯救窮乏之輩,壓碎那欺壓人的。…因為,窮乏人呼求的時候,他要搭救;沒有人幫助的困苦人,他也要搭救。他要憐恤貧寒和窮乏的人,拯救窮苦人的性命。他要救贖他們脫離欺壓和強暴;他們的血在他眼中看為寶貴。他們要存活。
這公義的君王所行,呼應上帝在審判諸神的議會中,呼籲應當施行公義的作為(82:3-4):「你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冤;當為困苦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當保護貧寒和窮乏的人,救他們脫離惡人的手」。上帝不只親自保護窮人,他也呼籲世人關照弱勢者,這不只是以色列人的道義責任,也是古代近東各民族的共同價值觀。從上述簡要的描述可以看出,照顧貧窮人與弱勢團體,是古代近東社會普遍的觀念,這是當時的普世價值。而上帝也肯定會為了維護窮人的權益,而介入人間世事,因為他至照顧孤兒寡婦與弱勢團體的主。
後續的影響
舊約的經文清楚顯示,上帝關心貧窮人的福祉,不論是透過先知書、詩篇或其他經文,讓我們清楚看見,上帝介入人間世事,打擊壓迫與剝削者,為貧窮人申冤。在新約裡,耶穌基督的福音工作也繼承此一傳統。路加福音4:16-21記載,耶穌接受洗禮,在曠野通過試探的考驗之後,回到故鄉拿撒勒,開始傳福音的工作。他在某個安息日來到當地的會堂參加安息日的禮拜,有人請他讀經,他就翻開以賽亞書朗讀(路4:18-19,比較以賽亞書61:1-2):
主的靈在我身上,
因為他用膏膏我,
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差遣我報告:
被擄的得釋放,
瞎眼的得看見,
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然後,他對在場的會眾說:「今天這應驗在你們中間了」。根據福音書的內容架構來看,這段話正是耶穌開啟他在地上福音事工的「就任詞」,它清楚指出上帝膏抹耶穌、賦予他使命,他將要努力的目標包括讓窮人能夠聽到福音。由此可見,耶穌傳福音的內容確實也繼承了舊約時期先知們的工作,呼籲重建公義和平的社會。這社會永遠包含對窮人的關心,讓弱勢者能夠生活,享受做為人類的尊嚴。初代教會也繼承這個關顧貧窮弱勢者的精神,實行在新設立的教會團體中。從使徒行傳的記載可以窺見,照顧貧窮與弱勢者的服事(參考 徒2:43-47; 6:1-7),隨著福音的傳播擴展到世界各地,甚至外邦基督教會也參與賑濟耶路撒冷教會的貧窮及物質欠缺的信徒(林後16:1-4)。相互支持成為早期「普世教會」連結的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