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撒克‧阿復(Isak Afo) (原住民政策研究者)
21世紀是20世紀之子,特別是21世紀初葉的政治經濟文化情勢,思想氛圍,在在都受到20世紀末的政策走向、思想、意識形態的影響。因為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是人們的生活場域,是一個社會過去和現在如何生活和思想的全部,因此包括影響或支配社會行為的風俗、傳統、觀念、價值、符號和意識形態等等。
教會也是如此。台灣原住民族教會在21世紀當走甚麼方向,應當要先針對過去做一些清理,要認識20世紀末的神學走向、宗教潮流、文化景觀、政治經濟的基礎。因此,要深入反思原住民族教會現階段景況,過去還庫存甚麼?要作歷史的清倉。
歷史的清倉:多重層殖民脈絡下的原住民族教會
大致說來,20世紀的台灣原住民族社會因著不同的殖民政權經歷了所謂的「文明化」、「資本主義化」、「新自由主義化」的時代(黃應貴,2012),每個階段都造成原住民族社會的重大的變遷,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要面對的課題。而今正處於新自由主義高漲的年代。
基本上我認為21世紀的台灣原住民族教會目前仍是處在「多重層殖民主義」。所謂的多重層殖民主義並非指是政治層面的被殖民,所以追求解殖運動並非只是政治層面的。原住民族教會要在多重層殖民的解殖工程是指要從「文化、經濟、政治、宗教、性別、種族、神學,以及經濟、文化全球化新形式之新殖民主義的殖民狀態」解放出來。而原住民族教會應當要在此錯綜複雜多重層殖民脈絡下才能繼續追求建構「教會論」自我認同的「後殖民實踐主體」。以下先就從宗教文化層面的殖民現象來討論:
1. 反共護教意識形態的宗教殖民
原住民族是在日治末期才開始接觸基督福音(除了17世紀荷治時期對西拉雅族的佈教),直到二戰後才急遽的增長,在原住民族教會觀還沒成熟建構時,就遇國民政府的強力掌控,更透過反共護教之宗教意識形態,全面掌控原住民族教會。在曾慶豹教授最近出版的《約瑟和他的兄弟們:護教反共、黨國基督徒與台灣基要派的形成》,其中描寫黨國基督徒透過反共護教之名的,全面影響原住民族教會至今,就可看出為何屬長老教會的原住民族教會並不支持長老總會的許多主張。
就筆者記憶所及,當時透過國民黨社工會,親國民黨的社福和教育機構(資源),甚至是神學院教育,影響教會牧者和長老執事及部落主要領導人。加上原住民族社會當時高比例的受黨國教育的軍公教警,當然不會支持批判黨國關懷社會和本土化神學的運動。而當時反黨國體制最力的原住民族教會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因為拒服兵役和安息日(週六)聚會之衝突。
加上70年代中蔣介石過世後陸續舉行的系列全台各地巡迴佈道大會,以國家力量透過反共護教組織支持推動的如宋能爾佈道大會等等,或黨國基督徒所舉辦的反共護教的禮拜和活動,除了教會學校的高中職的學生和一般學生,被強力動員的就是原住民族教會,長此以往,就被黨國意識形態套牢了。
2. 媒體文化帝國主義的殖民
傳播媒體的影響更是強化了上述反共護教意識形態在原住民族社會的影響,在商業電子媒體還未非常發達時,黨國基督徒就大量藉免費寄到原住民族教會的紙媒如《聖經與信仰》《福音報》《角聲週刊》《中信月刊》以及《基督教論壇報》等等對長老教會的長期的污名和攻擊,並從宗教右派之基要主義意識形態抹黑長老教會是背離真道,是自由神學,是新派,不信派。
就我所知,當時若有人要去台神或南神唸書裝備時,受到這類傳播影響的牧長和弟兄姊妹(還是長老教會的)還會勸阻說,怎不去唸較屬靈的神學院,反而去唸「魔鬼神學院」?這種神學院學到的只有知識沒有生命。加上長老教會過去長期疏於經營文字工作和出版事業,對這類惡意汙名化妖魔化的傳播置之不理或消極的對待,機關報《台灣教會公報》也忽略原住民族議題,長此以往,造成一些傳播負面效果,長久來的忽視讓今日的長老教會坐收苦果。
3. 後靈恩運動的原住民族教會
1980年代1990年代時,正當台灣社會運動黃金風起雲湧的年代,原住民族教會也正經歷靈恩運動全面性的衝擊和影響。這首先是位於苗栗造橋中華基督徒祈禱院的影響,進而受到韓國五旬節教派中央純福音教會教會增長研習的震撼,不少原住民族教會牧者和長執前往取經學習,而後這一波靈恩運動又烽火燎原似的席捲原住民族部落,在長老教會裡不少教會也起而效尤設立禱告山,成了當時特殊的宗教建築景觀。
然而,可惜的是這一波靈恩運動和成功神學掛勾,更在台灣結合了和當時有黨國基督徒背景支持的「以琳書房」,藉出版事業和靈恩聚會主導台灣靈恩運動,以致台灣靈恩運動傾向基督教右派的意識形態。而這種靈恩派在全球教會發展具基督教右派意識形態的走向又和PhilipJenkins的著作《下一個基督王國:下一波十字軍》裡所分析的若合符節。
4. 黨國侍從主義下的原住民族教會
從上述靈恩運動和黨國基督徒結合的關係網絡,我們才能了解為何會有以「耶和華軍隊」自稱的軍事化組織「安提阿中央教會」的產生,這教會成員有不少來自長老教會的會友。這教會在講台上高掛著中華民國國旗,感覺就像中國的「三自教會」,這是明著講的黨國教會的影響。而原住民族教會其實有不少因著上述地方教會領袖是長期受黨國教育養成訓練的軍公教警,對被妖魔化汙名化為政治綠營的長老教會總會批評甚至抵制,對總會的本土神學性宣教和公共神學主張常消極對待。大多原住民族中會當然是支持配合總會,但若遇到以黨國基督徒主要背景或影響的長執會所掣肘的地方教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只能放牛吃草,各自為政了。
5. 福佬沙文宗教殖民下的原住民族教會
長期來,長老教會即是主要由福佬系台灣人主導的教會,這當然是有歷史的因素,但語言政策,宣教政策,人事權衡的輕重和分配等等會讓原住民族有相對剝奪感。雖然最近形式上已改善很多,也有多元文化教會建構的雛型,但潛意識根深蒂固的福佬人優越感仍會不時冒出,反映一般俗世社會的價值,不時勾動本就脆弱的族群關係。這樣的相對剝奪感,會讓原住民族教會對長老教會總會疏離,形成和長老會沒有交集密切關係的原住民族教會。
面對急遽都市化的原住民族教會
都市化是全球性的趨勢,作為全球資本主義邊陲國家的一員,台灣社會自1950年代開始,人口的流動遷徙就不斷向工業化與都市化邁進。首先是鄉村人口被密集動員不斷往都市集中的現象,這個流動遷徙就此徹底改變了台灣社會的文化經濟和日常生活景觀。而後,原住民族傳統社群也繼續無法避免於台灣社會工業化與都市化的變遷脈動,導致原住民紛紛遷離原鄉部落,前往都市謀生,因為所謂的「推拉因素」(pushfactors∕pullfactors),從1970年代開始形成了所謂的「都市原住民」。
根據內政部的資料,目前設籍都會地區的原民已超過原民總人口數的50%,這還不包括未設籍但在都市求學工作的原民,這種高度都市化的原民人口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但直至目前為止,台灣的政府對都原仍未有積極的政策,仍只是以行政命令處理之。而且,嚴重的是都原人口的流動,目前仍以每個月1,000人的速率繼續移居都會地區。
從教會來看,都原教會並沒有因此種急遽遷徙現象而有增長,原因出在哪?遷徙到都市的原民基督徒到哪裡去了?據筆者研究觀察,這些基督徒大多到都市的華語教會聚會,而且還是到上述靈恩派,甚至是追求成功神學(信仰異化)的教會聚會,面對教會人口的流失,基督徒信仰和神學的扭曲和轉向瑪門主義,原住民族教會當如何面對?
筆者認為原住民族教會之所以在21世紀初踉蹌蹣跚的走來,主要還是因為未建構原住民族自己的「教會論」,以致面對反共護教、靈恩運動、成功神學等等衝擊和逼迫無法展現自信的批判和回應。在此之前應要先進行所謂的解殖工程,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所揭櫫的解放諸面向,就是具有從多重層殖民解殖意涵的社會改造的救贖工程,這解放∕解殖∕拯救工程有三個層面:
- 外部的解放:由社會排斥、經濟剝削、政治壓迫、文化歧視中得解放。
- 內部的解放:由心裏的痛苦、文化及人性的疏離、物質化中得解放。
- 根部的解放:由自我中心、靈性的疏離、內在的罪性中得解放。
面對新的實況
除了從多重層殖民的解殖工程外,原住民族長老教會目前應也要面對新的處境和人文社會景觀:
1. 原住民族新生代的新文藝復興
在年輕人中,盛行著文化復興的風潮,傳唱古調,唱族語歌,積極參與傳統祭儀、回復祖靈崇拜,公開著穿傳統服飾,配戴文化符號性配飾,學習傳統藝術或工藝等等,這種文化勃興甚至轉向文化本質主義的社會現象是值得原住民族教會重視的。
2. 搶奪原住民族文化歷史解釋權
眼見傳統文化藝術、語言和傳統生命禮俗祭儀的復興,不能不面對文化核心:傳統宗教的復振。天主教會對此已有相關的包容性神學立場,以致在部落和都市社團主導原住民族祭儀和文化活動的領導者和團體,絕大多是天主教信仰的族人。長老教會若不再好好依其信仰傳統研擬對原住民族文化的立場,並積極參與實踐,文化的解釋權只能拱手讓人了。
3. 積極建構都市原住民族神學和宣教策略
原住民族教會尚未在多層重殖民脈絡中建構屬自己「教會論」,而今面對都市原住民族人口過半的嶄新處境,原住民族教會更應積極建構都市原住民族神學和宣教策略,不能只是借用成功神學,或是缺乏本土意義和歷史轉型正義的靈恩運動。
4. 積極參與原住民族自決自治的教會
如果自決自治是原住民族唯一的活路,教會在原住民族自決自治運動中的角色是甚麼?積極參與具有歷史轉型正義內涵的原民解殖和自決自治,就是參與上帝國的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