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聖餐團契」的建立,可以讓我們預嚐上帝國的來臨。
前言
現今所流行的經濟,是所謂的經濟全球化,而在此經濟全球化下,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性也增加。2019年年底開始的武漢肺炎疫情,就是與全球化有著密切的關係,不過在疫情期間,地球的整體生態竟然恢復生機!由此可知,人類現今的經濟活動是整個生態環境最大的阻礙和殺手。接著武漢肺炎這議題以外,影響人類是否有未來,能夠生存與否的暖化問題已經快速來臨。全球的氣候不斷出現異常的現象,天災地變不斷已經成為常態,糧食欠收問題也接著浮出抬面。糧食問題必定隨著氣候的異常,成為全球未來所注目的焦點。
面對現今世界如以上所述的挑戰,身為基督教團體的我們能做什麼來回應呢?從信仰角度來看,基督教本身是一個屬於強調文化的團體,我們稱做是「天國文化」。本文嘗試從耶穌基督在馬可福音六章30~42節五千人與八章1~9節四千人吃飽的故事,以及十四章3~9節、22~25節耶穌與門徒在耶路撒冷守最後逾越節的聖餐當中,來探討如何通過聖餐來看上帝國文化。
經濟全球化與貧富不均議題
基本上,經濟全球化是強調要有健全的經濟供應鏈,一旦這個供應鏈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將對整體經濟體制造成巨大影響,武漢疫情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然而,現今所流行的這種經濟體制,往往是建立在結構性不公和經濟方面的脅迫,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以致於某些地區呈現貧困甚至產生飢荒。而經濟全球化在某一個角度來看,就是強調所謂的經濟成長、消費主義。在此之下,也為了保持經濟方面供應鏈不斷鏈,溫室氣體排放則不斷增加,不只造成污染問題,也加劇從貧窮到富裕的財富轉移。全球暖化使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加劇了國際間經濟不平等的問題,這也引發前所未有的道德問題。
而對於暖化的議題,也反應在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在處理氣候變遷談判時,表現在價值觀和邏輯之間的衝突當中。對已開發的國家而言,因為他們已經達到某種動態的平衡;而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則有所謂發展的迫切需求,其發展過程對其存續有直接影響。然而,當全球面對暖化問題時,雖然暖化已影響到人類和其他物種,佔溫室氣體排放80%以上的這些富裕的工業化國家,仍持續用殖民式的壓榨經濟,而非工業化國家卻要承受暖化的代價。工業社會特別是已開發國家,通常會以這些對子孫後代的影響是無法驗證和預測為理由,拒絕減少能源消耗,完全忽視了這些產業對當代和生態系統所造成的不公和破壞。現今我們要面對的是:日漸嚴重的暖化現象,全球氣候異常,你爭、我奪的經濟發展形態……,這會使原本分配不均的世界日益嚴重,只會加速人類的滅亡。暖化所引發的道德問題,從基督教的角度來看,還牽涉到公義的議題。
聖餐團契與上帝國文化
馬可福音十四章22~25節說明「聖餐團契」的意義。這段經文描述著:「當耶穌與他的門徒一起吃逾越節的筵席時,耶穌拿起餅來,祝了福,說:『這是我的身體』;接著又拿起杯來,祝謝了,說:『這是立約的血,為著許多人流出的。』他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在上帝的國裡喝新的那日子。」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拿起餅來祝福的動作,我們也可以從馬可福音記載五千人與四千人吃飽的故事中看到。從一個共同體形成的角度來看,其實都可看做是一個分享的共同體已經形成,筆者稱之為「聖餐團契」。通過這個團契的建立,可以讓我們預嚐上帝國的來臨。而這個上帝國的內涵是什麼?耶穌在伯大尼長大痲瘋的西門家做客時,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瓶極貴重的真哪噠香膏,倒在耶穌的頭上。這個婦人的所做所為,就是為他埋葬的事做準備。耶穌是用一種彌賽亞的方式,表現出一種和大衛不一樣的王,而這種彌賽亞的統治權在於服事眾人,最後甚至還要為著許多人的解放而面對死亡。雖然如此,這卻是一種上帝國來臨的開始。同時,耶穌也已經證明、宣告這種上帝國的開始,須面對那些被所謂的「正常社會」所排斥、棄絕和侮辱的人站在一起,這也是成為耶穌的門徒所要面對的事。
這個不知名的婦人在她的背後所代表的是:上帝國所顯示出來的,就是針對當時那種製造不公不義、壓迫人民(包含宗教團體在內)的政權提出挑戰。耶穌所宣講的上帝國,就是公開凸顯這世界的結構和力量(包含宗教團體在內)。然而眾人終究會通過上帝國的運動,從暴力的結構中得自由。此外,這個新約的血就是殉道者的血,代表著我們每一個人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朝向達到喜樂的目標來前進。在主耶穌和門徒守最後的晚餐當中,這杯象徵苦難,但葡萄酒卻是象徵慶祝。耶穌的使命就是這樣,是從與那些被壓迫者一起用餐做開始,最後是以以喝新酒,共同走向上帝國的公義和喜樂來做結束。
我們與耶穌一起用餐,在某一個角度來看,就是準備要與耶穌走一樣的道路,是一條要付出代價的道路;特別有時要有為真理與公義來打拼,有成為殉教者的心理準備。面對武漢肺炎以及愈來愈嚴重的暖化現象,主耶穌的道路,就是在提醒:我們也要有這種準備與認識,參與在無名人士當中,這就是聖餐團契的真正意義。當我們有這種體認與準備時,有朝一日,我們才能真正的與主耶穌一起飲那新酒。所以,聖餐團契對現今而言,就是要建立一種不同於現今經濟發展的文化,因為現代的經濟發展往往是建立在不公不義的基礎,是壓榨式的一種經濟,只會使得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也導致暖化的提早來臨。五千人和四千人的團體,其本身就是一個極大宴席的團體,更是一個學習相互分享的團體。這個新團體是在曠野中產生,是使人從舊的社會(也就是沒有人性的社會)中間得到解放。舊的社會也是分配不均、你爭我奪、人吃人的社會,但是耶穌所欲建立的這個新團體,是一個新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是友善窮人與大自然;是一起分享、一起吃喝、各取所需的團契;是屬於上帝國的團契。
結論
面對現今的情勢,全球化所帶來的貧富差距問題,聖餐團契本身就是欲建立與現今不一樣的體制,也就是形成一種上帝國文化。這是一個互相關懷、分享,而其所關心的範圍是包含上主所創造的整個受造界在內的團體。然而,不能否認的是,我們也要有面對接踵而來的強大壓力、甚至是壓迫的心理準備。期待當今日我們面臨武漢肺炎和暖化的兩面威脅時,我們所建造的上帝國文化,不只使我們重新體會上帝國的意義,同時也藉以改造我們的世界。
後記
謹以此文記念恩師Dr. Theodore W. Jennings,他是筆者於Chicago Theological Seminary 讀博士班時的指導教授。在筆者就讀期間,深感其為人謙虛、學識淵博,更重要的是,他對學生的親切、關懷之情,尤其是特別關心少數族群,讓筆者永懷在心。不幸的是,恩師於今年初於墨西哥教學期間去世,留給吾人無限的追思。
參考資料:
1.安東尼.紀登斯。《氣候變遷政治學》。黃煜文、高忠義譯。台北:商周,2011。
2. 布魯姆(John Broome)。鍾樹人譯。(抗暖化,經濟和道德的兩難)。《科學人》77期2008年7月。
3. Northcott, Michael S. A Moral Climate: The Ethics of Global Warming. Maryknoll, New York: Orbis Books, 2007.
4. Jennings. Jr. Theodore W. The Insurrection of the Crucified: The “Gospel of Mark” as Theological Manifesto. Illinois, Chicago: Exploration,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