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李曜旭/梅竹長青畢契、義工輔導
撰文|洪旋格/本刊主編
圖|陳信喆/初鹿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一旦開始討論這三個問題,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後,學生的「不確定感」就會慢慢降低。
★線上刷卡支持文字事工★1.掃QR碼 2.收到簡訊後點進→回報表←填寫資料
前言
在我大四時梅竹團契剛成立。我加入梅竹後,剛好遇到學運和人權宣言的遊行,所以當年我參與很多學生運動。當時對我影響最大的是神研班,從長青人的思辨和神研活動的過程,推翻了我過去對教會文化的既定想法,學習從長青的角度重新思考。梅竹團契、神研班可以說是我的長青背景。
在陪伴中,看見學生面對的壓力
我是在當兵後,大約從26歲開始當梅竹團契的義工輔導,至今約28年。陪伴學生的初期,那是人與人接觸頻繁的時代,類似夜遊、吃消夜的活動很多,團契聚會完就是找地方吃東西。學生當時會聊的話題,有自己在學業、感情這方面問題,再來才會再慢慢談到跟信仰有關的事情,例如:對神學、對教會的疑問。很明顯的是,當時的學生較少談到經濟壓力。近年來團契學生對經濟的重視程度,比過去的團契學生高,學生對理財非常有興趣,會主動提出希望團契舉辦跟理財有關的專講。他們一樣會問跟學業、經濟、交友、信仰有關的問題,也會稍微聊一下原生家庭、在母會的經歷,但關於未來升學、就業、對未來的不確定、社會適應等事情,通常都是我逼問學生,他們才會去想。
每一個來到梅竹團契的學生,都會被我問這三個問題:「你是誰?你要去哪裡?你要怎麼去?」我的目的是希望他們能站在未來,回來思考現在應該做什麼事情。我發現團契學生當談到自己有壓力的原因,主要是對某些事的「不確定感」太重,一旦開始討論這三個問題,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後,學生的「不確定感」就會慢慢降低。
「你是誰?你要去哪裡?你要怎麼去?」這三個問題,不只是學生從進入到離開梅竹團契的人生問題,更是他們一輩子要不斷反覆問自己的生命問題。
家長該如何放手,做孩子的支持?
通常學生不喜歡談家庭的事,只有談到信仰問題才會連結到家庭。家庭不會成為學生主要壓力來源之一,學生大概只會談及家人在他們讀書、找工作或找伴侶時,給予他們的過度期待。例如:有學生在人人稱羨的台積電工作,即便他想要離職,家人卻希望他繼續待在那裡不要換工作;或有學生不適應學校生活,家人會期待他先完成學業再說。學生覺得家人對他們的過度期待,會讓他們感到無奈,覺得自己背不起這些期待。
在長青團契的氛圍中,不是說學生一定要怎麼走才是成功,重要的是要跟上帝有好的關係。因此家長要如何放手,做孩子的支持?我的建議是:
1. 要適當的切換角色
我們要學習在做「父母」跟做「朋友」兩者間不時切換角色。不過這並不容易,特別是看到孩子快要犯錯的當下,我們會猶豫是否要切回來扮演父母,出手糾正小孩。我們認為「保護」小孩是家長的義務,但不要忘記,「犯錯」是孩子人生要經歷的權利。更重要的是,無論是當父母或朋友,花時間陪伴他們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2. 要能相信和尊重
除了在找不到孩子時,家長會擔心小孩之外,我相信大部分的時間,家長會相信跟尊重孩子的權利。一旦家長相信小孩是獨立、會思考的個體,我們就會選擇相信和尊重他們。
3. 要交託跟對上帝有信心
相信上帝完全的安排,祂一定會把這個小孩帶得比我們家長更好。我們過多的干預小孩,就是對上帝不夠有信心。
教會、團契輔導如何陪伴大學生走過擱淺的青春時光?
我在團契推了好一陣子《與成功有約》的讀書會,重點在於培養好的習慣,當中會透過性格測驗,幫助學生認識自己;也安排學生經歷模擬面試、寫履歷等預先體驗工作過程。學生的壓力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情境不熟,因為沒有經歷過,就會害怕;一旦預習幾次後,他們心中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會降低很多。這幾年團契安排職涯相關的專講較往年多,大概是學生對於現實的不確定感日益加重。我對教會或團契輔導陪伴學生的方式建議如下:
1. 花時間陪伴
不管是大專中心辦活動,或是學生主動提出想要聊天、開會,我們都要想辦法參加,與學生聚在一起。梅竹團契有一個傳統,就是每一次聚會的代禱時間,大家會彼此分享,並為每個人的需要禱告。契友藉此會對彼此的近況有所了解、不陌生,這也奠定團契契友彼此認識的基礎。
2. 快速的回應,適當的表達
學生其實不太有耐心,他們對我表達需求或期待時,我會先抉擇自己是要站在輔導的立場或用朋友的角色?然後才回應說:「我收到你的訊息」,或是直接表達我的看法。像是同工會,我會聽學生的想法,確定他們的動機不會有太大問題,我就讓學生自己運作。雖然我常在輔導、朋友兩個角色之間做掙扎和切換,但我也發現因為我的思維會落後學生,所以我常從他們身上學到青春味道的思維方式。
3. 持續的有耐心,要再加上幽默跟智慧跟學生對話
學生的思維與作法是活潑與跳躍的,有時候同工之間或者與輔導之間,就是一下子對不上頻道,難免有些衝突。如果此時輔導可以多一些耐心,加上有趣的方式、幽默的對話,就比較可以成為溝通的橋樑、和平的使者了。
4. 要相信信仰的力量
早期當輔導時,我會想做的一些事是讓學生成長;但後來我認為輔導是要引導跟陪伴,讓他們在團契中,可以直接體驗信仰。輔導雖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我們是範例,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是這樣做,還不錯,你可以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