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大專事工之挑戰與轉機

2023年8月2日

文|林拉拉/濟南基督長老教會會友
圖|江淑文

大專長青團契面臨社會變遷之遽速衝擊,交互影響下點出舊的問題,也形成新的挑戰。

編按:本文為 PCT 大專事工後援會於 2023 年 5 月 20 日假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舉辦之「北區座談」的個人記錄與心得。

邇來因台北大專中心傳道師監選事件,讓大學畢業多年的我們再度齊聚一堂,召開座談會討論大專事工之未來可能性。

面臨時代挑戰的大專事工

大專長青團契面臨社會變遷之遽速衝擊,交互影響下點出舊的問題,也形成新的挑戰。以下陳述大專事工常見之困境:

組織面:過去因普設大學導致大學生增加,惟大專工作者不足,人事穩定性低,導致大專事工停頓及不穩定;再者,大專中心資源不足,大專中心經費大多仰賴地方教會奉獻,財務短絀迭有發生;其三,牧養方式過於單一、僵化,未能激發青年興趣,亦與社會脈絡脫節。

學生生涯焦慮:大學教育階層化及未來就業市場的不確定感,讓大專青年一入學就必須為經濟壓力打工,並為計劃未來而奔波,這也使其於課外活動時間被壓縮,無法有餘裕參與團契。

大專中心與地方教會之隔閡:大專中心與地方教會長期缺乏溝通管道,大專工作者被獨立於地方教會外,無法彼此相互合作,導致地方教會對大專事工認知不足,進而產生刻版印象。

定位狹隘:大專事工往往被定義為輔導基督徒大專學生,過度狹隘的事工定位使大專工作者未能多與非基督徒大專生互動,導致信仰團體固化。此外,由於大專事工未能放眼全校,將校園教職員等納入,使學校與大專中心少有合作,無法有效協助學生從校園生活過渡到社會。

大專中心如何永續發展

重構大專事工範疇:打破固有大專事工的對象範疇,將大專生的相關人員(大學校園教職員、大專生同儕及家人等)納入牧養對象,亦與社區建立網絡,讓大專團契不再只專注於大專生輔導,而是得與社區及學校連結,成為中介,協助大專信徒牧養,進而鼓勵其參與社區工作,貢獻社會。

財務永續:穩健財源為大專事工穩定運作之根基,大專事工必須打破以往仰賴地方教會奉獻的單一財源,開發多元收入管道,例如社會企業、工作坊等方式,維持大專中心所需。

重釋大專事工價值:當前教界以人數增長、量之改變為圭臬,加上消費文化的個體客製化;大專中心於少子化夾縫中生存,勢必須建立有別於一般地方教會不同之價值,使年輕世代於瞬息萬變之社會下,仍能認同長青或感受歸屬,並以此建立招牌、發展事工及牧養方式。

大專事工人才培育:環顧當前神學教育主要培養傳道人為通才,惟年輕世代團契牧養方式與地方教會不同,亟需透過現行神學院教育、普羅大眾信徒之門徒裝備,以及團契實習師徒制等方式,裝備有心從事青年牧養之信徒,讓大專事工的工作者能代代相傳。

大專中心如何與地方教會合作

長此以往,大專中心與地方教會各自為政,彼此因使命不同而形成張力,導致事工疊床架屋、難以整合;同時亦形成地方教會對大專事工之刻版印象,亟待改善並建立合作契機:

建立溝通管道:透過熟識大專事工及地方教會牧養之人士建立管道,居中協調、交換彼此意見,激盪研發適合當前處境的牧養模式。

鼓勵大專生參與地方教會事工:鼓勵大專信徒找尋自身定位;大專中心與地方教會合作,成為轉介者,轉介大專生至合適教會聚會,鼓勵大專生參與教會服事,增加對地方教會認同,並在社會參與中找尋自我價值;地方教會亦得協助大專中心牧養離鄉之大專生,使其認識信仰,融入主內團契生活。

共同研發牧養策略:課綱改版與網路多媒體的發展使年輕學子學習方式多元化,地方教會與大專團契須改變以往單向的牧養方式,研發適合當前處境之牧養策略,並容許年輕人思辨對話。

鼓勵學子關懷社會:社會參與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核心價值。社會結構透過年輕世代改變,地方教會與大專事工除牧養信徒心靈外,更可將所學之神學觀實踐於社會運動中,鼓勵年輕世代關心社會,從自身處境中找到自我價值。

「我們聚,是為了散。」期待透過不同世代的討論,能讓大專事工於當前嚴峻時刻得以永續發展,也願大專運動永存每個世代的靈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