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明翰/台南大專畢契
圖|妹子攝影故事館授權刊登
我們並不特別,只是想將最真實、最日常的婚姻見證給眾人。
★線上刷卡支持文字事工★1.掃QR碼 2.收到簡訊後點進→回報表←填寫資料
婚禮是時間堆疊的產物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參與過教會的婚禮,尤其到了25~35歲時,幾乎每年都要參加各種「哥、姐」的婚禮。我們對於基督教婚禮應該並不陌生,大致的流程跟主日禮拜差不多,只是中間會加入感人的誓約、謝親恩等橋段,以及現場的佈置總會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在這些幸福美滿背後,我時常好奇的是,新人在籌備婚禮時,到底經歷些什麼事情?他們怎麼設計婚禮?如何跟家人討論、互動?他們是真的交往後就想結婚嗎?中間是否發生了什麼轉折?
如果我們觀看婚禮的方式只在於「當下」,只想為當天幸福美麗的新人喝采,我們就會忽略婚禮其實也是「時間堆疊的產物」,是許多人(包括新人與他們身旁的人)的生命堆疊出來的結果。我於今年一月剛辦完婚禮,想透過本文跟大家分享一些心路歷程與淺見。
梳理原生家庭,建立核心家庭
身為一個營會咖跟行政控,我跟太太碧容於2021年初便開始籌備婚禮,方式是定期開會、追蹤工作進度。還記得我們第一次開會討論的第一案〈設立婚禮籌備期程表〉,就讓我們心很累(工作內容涵蓋2021年2月到2022年3月要做的事情),因為我們所有的設計與婚禮儀式,都想與信任的夥伴合作,包括婚攝、禮服、西服、婚戒、婚禮小物等。我們深信,唯有讓這些外在事物符合我們兩人的生命故事,才會凸顯婚禮的意義。因此,我們陸續在一年內跟各種設計師洽談,不斷闡述交往歷程的美麗與哀愁。我們重新理解從交往到結婚,到底經歷了哪些波折,而我們又從這些碎片拼湊出什麼樣的圖畫。
爬梳這些回憶時,我有一個頗驚人的發現。我們並非覺得對方實在太棒了,所以想跟他永遠在一起;我們決定要結婚,是因三年前就努力地重新與原生家庭建立關係,因此讓我們得以更深刻地思考:成為一個家的意義何在?簡言之,我們是各自面對原生家庭的議題後,才「自然而然」地建立我們的核心家庭(嗯,沒有怦然心動)。為何如此呢?
看見無助的自己與家人,重新修復關係
我們交往的磨合期磨了很久,但一直不知道為何這麼卡。面對衝突時,我時常扮演討好的角色,希望事情可以透過我的「處理」而獲得平息;但被要求說出真正的想法時,我時常逃走。相對地,碧容則會一直想方設法地把我留在她身邊,且不斷地質疑我為何都「讀不懂」她的內心。我覺得好累。
直到我們透過大專中心的讀書會與自己的閱讀,漸漸發現原來我們感情的互動模式,深深地映照自己原生家庭的經驗。我的家庭的互動模式很隱諱,對很多問題會心照不宣,不願意把話說開。這養成我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能力,認為只要隱忍自己的想法,就會讓事情平和。碧容的家庭則是互動很直接,卻建立在深深的焦慮之上。由於她的家庭成員難以先解決自己的議題,而無法真正跟碧容「在一起」,因此她很需要有一個人能證明自己的價值,或認為只要綁住對方的時間跟空間,就能夠被在乎、被重視。於是我們發現,原來我們的自我價值都建立在薄弱的基礎之上:如果有人否定我的付出,如果有人拒絕碧容的請求,那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
所以,我們各自花了一些時間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好好地聊出自己從小到大的童年經驗,並同理父母在養育我們時所遭遇的挫折與焦慮。我們漸漸理解到,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他們或許都沒有準備好,就被這個時代不斷地推著走。他們很努力賺錢,拉拔我們長大;同時也很無助,不曉得為什麼孩子長大後就變了一個人,變成「不太聽話」的孩子。就在我們修復這層關係時,我們也同時有力量引導對方進入自己的原生家庭,讓雙方的家長願意重新認識我們,並支持我們建立自己的核心家庭。
為什麼花這麼多篇幅談論自己的原生家庭呢?我想讓大家知道,儘管許多人覺得我們的婚禮有趣、反傳統又感動人心,但並不是因為我們很厲害、很有想法,而是雙方的家庭在過程中給予許多經濟上與情感上的支持,相當尊重我們欲呈現的方式(訂婚、結婚的儀式都是我們自己設計)。因為他們了解到,我們今天要辦這場婚禮,不是為了要「逃離」原生家庭,而是去見證一個既延續(原生家庭)又新生(核心家庭)的故事。不過,我們的婚禮到底是怎麼呈現的呢?
進場順序、平信徒講道、小書展
我們有一個很基礎的核心價值,就是希望來參與的人要認識我們「真實的故事」,並好好地傳達我們對於婚姻的理解。因此,我們一一討論每個儀式背後的涵義,並將某些僵化的傳統環節直接拿掉,或注入新的意義。舉例來說,在新人進場時,我們一改「爸爸牽女兒的手,再交給新郎」的傳統,而是讓雙方的父母、手足先進場,最後才是我們一起進場。會這樣設計,是希望表達我跟碧容今天可以成為新的家庭,不是因為我們各自都很優秀,而是長期滋養我們的家人給予我們許多情感上的支持。這樣的進場,既能呈現新人堆疊出的生命,亦宣告我們不是把女人交在另一個男人的手中,而是核心家庭與原生家庭可以成為彼此給力的群體。
另外,我們這次邀請的講道者不是牧者,而是在台南大專中心陪伴我們的「文學少女」劉玉雯姐妹。玉雯姐雖身為平信徒,卻有深厚的文學與神學基礎,總能為經文賦予新的詮釋框架,尤其從女性的視角帶來性別的解放。我想,這樣的設計可以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意識到原來不是只有牧師或長老可以上台講道(而且大多數是男性)。身為一個「平平的」平信徒,也擁有對於上帝話語的認識,給予新人非常貼合處境的證道與勸勉。玉雯姐特別提到女性進入婚姻後,往往要面對的諸般隱形文化壓迫,許多婦女聽完講道後深感共鳴。我想,這也是我們想要透過婚禮去邀請大家反思的性別課題。當我們在見證前方這對新人時,我們覺察到了父權文化在當中的幽微影響嗎?
再來就是我們的佈置。有別於大家會放置超美的婚紗照在門口,我們這次則是將場地佈置成「小書展」的模樣,讓大家可以放鬆地觀看哪些書籍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命。對我們而言,比起觀看美麗的外貌,我們更想讓大家知道生命的美麗不在當下的那一刻,而在於對過去曲曲折折的人生產生新的理解,並對上帝的帶領充滿敬畏與感恩。因此,我們摘錄一些書籍的文字,做成大貼紙貼在牆壁上,分享這些字句如何讓我跟碧容的生命更臻成熟。
為什麼不登記就好了?談談儀式的重要性
我知道很多年輕人對於辦結婚儀式很感冒,認為直接登記還比較實際。我也不時聽到身旁的朋友都是先登記,再「姑且」辦一個滿足雙方家長需要的小型儀式。我想,這乃是因過去很多婚禮變成是「大人的主場秀」。他們在乎儀式的華麗、宴客的人數,勝過新人對於婚姻的想像。簡單來說,就是家長的面子勝過新人的故事。然而,我仍認為,婚禮作為一個見證的儀式不僅必要,且能滿足人類最深層的需要。
婚禮正如洗禮一樣,不僅是信仰的宣告,也表明與信仰群體連結的新事實。透過基督信仰的儀式化,我們得以「跳脫自我」,將目光放在我眼前的伴侶身上,以及環繞在我們的群體身上,而非自我陶醉於內在的情感,或是獨自建築兩人的小小世界。最重要的是,去看見保守這一切關係的上帝如何在我們身上動工,使愛的新創造成為可能。透過禮儀的設計與物件的象徵,儀式將我們的內在情感「外在化」、「實體化」,使我們在上帝與眾人的見證之下「二人成為一體」。基於人的脆弱及有限,人有「毀約」的可能性,因此儀式提醒我們「誓約」的重要性。對我而言,婚禮不是情感的昇華,而是情感的「不斷再確認」。儀式給了我們穩定感、安全感,讓我們可以預期對方在未來的生活能夠成為真正的幫助者,去突破各樣的挑戰;同時,我們也邀請身旁的見證者要持續成為我們的幫助,在我們遇到困難時,成為肢體扶持我們。
令我感動的是,我們原先只想將對於婚禮的思考分享給大家,沒想到許多人在參與的過程中默默泛淚,彷彿在我們的故事中也看見了自己的故事,包括與伴侶的感情挫折、與原生家庭的遺憾、與人和解的盼望。因此,婚禮的意義其實不是新人單向賦予的,而是每個人透過各自生命的參與共同建構起來的。我們重新獲得對於關係的新理解,且在未來的生活持續保有活潑的盼望。是啊,婚禮也是一場「禮拜」啊!聖靈乃是透過我跟碧容的生命在為群體動工。
結語
脫下光鮮亮麗的禮服,回到我們的日常,我們將經歷些什麼?如果婚禮只是一場朝聖型的「大拜拜」,那只是徒留更多空虛(註)。有趣的是,我們很有默契地在誓詞中談到了婚姻的「日常性」。我對碧容說:「今天,是無數個我與你度過的平凡一天。我們工作狂的個性,完全展現在這場婚禮。我們正如往常一樣跳著舞,面對各樣的挑戰;但今天也是無數個我與你度過的不平凡的一天,因為你的存在,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是如此豐富、奇妙又可愛。」
碧容則對我說:「我想,不只喝咖啡會成為日常,合作也是日常,爭吵也是日常,和好也是日常。這些細碎的每個時刻,都展現當下我們生命的全部模樣,又再次累積成為我們生命新的樣子……。讓我們願意走向婚姻的不只是激情與友情,是那份不論如何都要把對方當成人生夥伴的決心。因著這樣,在每個日常都能看見愛。」
我想,我們並不特別,只是想將最真實、最日常的婚姻見證給眾人。當我們撥開儀式的外殼,直視每個人的靈魂深處,會發現原來支撐這場婚禮的是原生家庭的灌溉,是信仰群體的支持,是新人的破碎與重建,是上帝的引導與保守。
如果我的故事有給你一些啟發或感動,就將你所獲得的分享或傳承下去吧(無論以何種形式)!願上帝引導我們持續學習彼此相愛,這個一輩子的功課。
(本文獻給已經在天上的阿公李振賢老師與朋友張原境弟兄。雖然你們無法參加我的婚禮,但謝謝你們曾經教導我彼此相愛的真諦。)
附註:
這也是為何我們拍的不是「婚紗」,而是忠實地記錄我們的婚姻日常,寫下我們的婚姻故事。如想看相關影像紀錄請至「妹子攝影故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