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佩儀 (台北大專中心工作者)
我也是歧視循環中的一員。我只能試著意識到這樣的位子跟角色,然後對他人多一些善意。
黑皮膚的印記
因為外型的關係,我很早就有了普世的經驗,只是滋味錯綜復雜!
初當神學生,紀念主日來到了某教會,沒遇到牧師,倒是先遇到一群在教會門口遊玩的孩童。孩子們看到陌生人,卻不顯羞怯,反倒跟我攀談。孩子問:你看起來好像外國人?我問:哪個國家?(內心期盼聽到緯度高一點的答案) 孩子們回答:非洲人! 黑黑的皮膚成了我的某一種印記及身分。
進入大專,開始了各種活動、營會、出國開會的模式,這才真正展開了我的普世經驗。首先是在菲律賓的豔遇,接下來是不斷的被誤認為是南洋姐妹的過程。於是,我黑黑的皮膚及五官,總讓我離不開東南亞的緯度,而這樣的過程,也察見了內心許多微妙的心境。
某次大專的TSCM(學生基督徒運動研習營)營會設定了「外籍移工」的主題。當我搭車前往營地,準備下車時,我問了司機:請問這是XX站嗎?司機回應我:原來你會說中文!當下一時半刻無法回應,只有灼熱的太陽繼續映照著我的臉龐,然後,內心想著:「我要變白!」 營會中,因為有機會與南洋的姐妹們對話,聽著勞工們的心情,讀著他們的詩詞,寫著:「我們在陽光下勞動的容顏跟你們一樣,我們呼吸的空氣跟你們一樣,我們所信的上主,也是同一位。」文字中 「一樣的」聲音迴響著,而我內心交織著難過與感動一波又一波。主日崇拜當天,我們來到了中壢天主堂,與眾多菲律賓的移工們一起望彌撒。現場熱淚盈眶的詩歌,似乎表達著在每日每日的工作中,渴望尋找一個出口、一個身為人的價值,以及在上主面前被愛的身分。領聖餐時,除了外籍神父之外,還有幾個菲律賓的朋友們也一起服事,而我非常直覺的走向神父的那一列隊伍。然而,正走過去時,突然閃過ㄧ個念頭:「我為什麼不走向菲律賓的姐妹所服事的隊伍呢?」我轉身走了過去,領受了姐妹們的服事。回到座位上,深刻的意識到自己內心想要跟他們「不一樣」的區隔。
意識自己在歧視循環中
我端詳著內心的歷程,不是我該認同誰,因為我就是我。只是當被認同為東南亞的姐妹時,那一刻,我想為自己辯白些什麼。我說著,至少我看起來是比較漂亮的菲律賓女性,是比較有能力的,而且使用的語言是英語。我仍舊在東南亞的區域當中,找著位階高一點被認同的位子,只是這更顯得我的可笑與貧乏。
不是因為我是女性,在性別中,我就不會成為壓迫女性的人。不是因為我是東南亞區域的人民,我就不會壓迫弱勢者。我是台灣人,是女性,是牧者,是台北人,這些標示著我的階級,我也是歧視循環中的一員。我只能試著意識到這樣的位子跟角色,然後對他人多一些善意。
回到台北,每當經過溫州公園,看到外籍看護們推著阿公阿嬤出來透氣時,我總試著多一些微笑,謝謝他們漂洋過海,照顧著台灣人的長輩們,承受著如此高壓耗體力且超時的工作。只是,經過公園時,內心的小劇場仍舊透露著訊息:「我看起來應該還是比較像台北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