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貞文 (牧師,台南神學院講師)
獨裁惡夢的印記
拿起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兄弟們》這本書,封面的照片就相當令人震撼:一大群青年聖歌隊站在巨大的台上,前面坐著面容嚴肅的官員。他們頭上懸掛著巨大的十字架,但是這個十字架的中心,卻是一枚國民黨的黨徽,十字架的兩旁分立著巨大的中華民國國旗。國家權力的象徵和十字架做了這樣的結合,像是一個獨裁惡夢留在歷史裡的印記。
那是在1986年,「中華民國基督教紀念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感恩禮拜」,各教派都得派人參加。台灣神學院音樂系支援著當天的聖樂。還有不少台神校友在這個封面照片裡認出年輕時的自己。那時,整個台灣還在戒嚴令的控制下,各教會都還是相信蔣介石是一位足為楷模的基督徒,對於這樣的集會,大家都充份配合。
但也同樣在那個時候,許多認真讀聖經、認真瞭解台灣歷史、關心人權、較為敢言的牧長與信徒,都被「爪耙子」(線民)監視著,或是被黑函攻擊著。教會裡,有兄弟姊妹互相出賣,有信徒專門記錄牧師的言行,向調查單位報告。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院,總是被其他的叫派視為信仰不純正,是「新派」,還被台獨思想滲透。長老教會的青年在大學校園裡與其他教派的弟兄姊妹,總有格格不入的感覺。從神學路線到國家認同,長老教會的青年和許多其他的教派差異很大。
長老教會主要的神學傳統,是西方較為進步的神學,接受聖經學的「歷史批判方法」,看重福音與文化的對話,支持民主與人權。但是被「黨國基督徒」影響的各教派,卻是以「反共護教」、「尊崇蔣公」為信仰的基礎,把基督教信仰視為反共的利器,把「不反共」當成是信仰上罪大惡極之事。這兩個信仰的方向,真的就是南轅北轍。
看了這本書,也許你會突然了悟:這些難以彌合的裂創,原來不是神學的路線之爭而已,背後乃是有著濃厚的「黨國」政治因素啊!
「反共護教」風潮起
前任教於輔大哲學系曾慶豹教授以熱血奔騰筆調,情感充沛地描述這一段「黨國」綁架了基督教的歷史,許多人讀了,會被這段值得反省的歷史刺得心痛,有些人則藉著這樣的歷史觀點,釐清了自己過去困擾、糾纏的情結。
這本書討論的是1965年之後的台灣基督教會(不只長老教會),怎樣在「黨國」的壓力下,分裂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曾慶豹在麻六甲出生,讀大學時才來到台灣。也許這樣的身份,加上哲學的詮釋學訓練,讓他可以比較客觀地觀察並描述台灣的各教派在威權時代的種種作為。周聯華牧師也提供他許多第一手的回憶錄資料,主觀地、生動地談起一個「總統的牧師」和被視為「自由派」的神學人,在那樣的時代的求生之道。
首先,曾慶豹詳述蔣介石怎樣被塑造成「信仰偉人」,這當中,黨、政、軍怎樣一起投入,基督教文人怎樣貢獻他們的文字,在蔣介石去世之後,營造全國的哀戚悲悼的氛圍。之後,「反共護教」的風潮透過各種組織,席捲了各教會,長老教會也不能倖免。
在反共和恐共的風潮裡,出賣、密告、造謠害人等等的鬥爭一波波地進行。在「反共護教」的招牌下,過激的右派美國牧師、逃出鐵幕的反共基督徒、自立教派的流浪者,都在台灣找到機會發展。他們對蔣中正和對(非共產的,想像中的)中國崇拜若神,打擊一切不願跟著拜這樣的神的人,又竭力組織各種愛國反共組織,對不願參加者,羅織「親共」罪名。
「退出普世教會協會」的壓力
「親共」、「新派」、「不相信聖經逐字靈感說」、「與天主教這個大淫婦親近」,這類的罪名,是我在大學的時候所聽到的,不斷地加在我的教會和我所閱讀的神學人身上的罪名。在國際上,「黨國基督徒」找到的替罪羊,就是在戰後成立的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這個有如「基督教會的聯合國」般的組織,因為重視人權、支持各地的抗暴運動,成員裡又有來自共產國家的教會,在當時深受美國極右基督教影響的的「黨國基督徒」眼中,是個「容共」的組織,大逆不道。身為普世教會協會的會員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被視為是共產黨的同路人。
這種情況,讓教會內部深覺困擾。反對普世教會協會的牧師與黨官,利用「福音報」和其他的媒體,進行一波波的宣傳戰。黨國體系甚至介入長老會裡議會的運作,用各種方式要迫使長老教會脫離普世教會協會。
1965年慶祝著基督教來臺百週年慶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受到不少來自政府的刁難,其他教派對這個慶典也冷淡相對。這本書用「約瑟的彩衣」比喻長老教會在「倍加運動」所成就的福音廣傳與定根的成績。這彩衣在上帝眼中是恩典與喜悅的記號,但在約瑟的兄弟們(其他教派)的眼中,這彩衣卻是令人嫉恨的。這彩衣終將成為一件「血衣」,約瑟終將被出賣。這本書裡所透露的一些圍繞著「退出普世教會協會」攻防戰,雖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已經會令讀者難以入眠了。
不只是長老會總會受到這樣的攻擊,支持普世教會協會的其他教派牧者,也被以白色恐怖時期常用的鬥爭手法對付著。台灣信義會的第一任監督監督金仲庵牧師,懷恩堂的周聯華牧師等人,都受到各種程度的壓力,甚至受到嚴重的威脅。
恐懼的結構依然存在
曾慶豹把台灣基督教分裂的政治根源耙梳了出來,讓我們看到,原來這並非站在信仰與神學上的論辯,而是政治力量的撞擊。而且,是很不對等的力量。
看了這本書,對現在的許多教會現象,可能不會太詫異了。只是,看到那些政治局勢所造成的奇異信仰趨勢,在逐漸民主化的台灣,依舊那麼根深蒂固,還是會心焦如焚。
「黨國基督徒」與各種反共護教者也許會凋亡,但是他們所建立的恐懼結構卻很強韌地盤踞在台灣的人心。在後冷戰時期,在台灣面對中國強勢霸權的無奈與無助裡,人性的腐敗被恐懼滋養著,權力的慾望更是無止盡。約瑟的兄弟還沒有發現他們的不義,他們陶醉在自己的力量裡,他們不覺得自己需要開口請求赦免。因為,很多隱藏的事,還沒有顯明。
這本書所整理的,只是一個開端。尋求台灣教會的轉型正義,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歷史知識,更多的論述。期待更多的人投入這尋找被遺忘的事實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