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琬婷 (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班三年級)
生命的陪伴不可能是一即見效的,世代的傳承更是長遠的。
談到青年,有一首老聖詩叫做「今佇青年時代」[1]的旋律一直盤旋在腦海中。一般論及「青年」這個角色時,多數人給予的答案可能和這首聖詩一樣,會覺得青年族群就是有夢想、有遠大抱負的,是有活力的,並帶著無限創意的一群。但真的是如此嗎?或說,所展現出來被看見的樣子是如此嗎?面對教會的青年族群,青年角色的定位、青年流失問題、青年如何參與決策以及青年的傳承與發展……等議題,成了一直以來倍受關注的問題。
認同、委身、成長
「青年」所涵蓋的年齡範圍很大,自國高中生至社會青年,都屬於「青年」所要探討的範疇。開始撰寫本文之前,先訪問了幾位參與在教會服事的青年同工,聽他們分享他們在中會、教會的服事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建議,但在整理過後會發現,這些關於青年的議題著實難以分開,每一個議題都有連帶的關係。
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當中,至今來到了第150個年頭,信仰與精神的傳承一直是我們很注重、也是引以為豪的部分。但隨著教會人口組成的改變,現今之教會成員組成並非過去「以地緣」關係聚集的單一族群。眾多因素使得教會青、壯年族群可能面臨到必須在各教會中流動,青年朋友亦因著升學、工作無法長時間停留在一間教會,也因著這些考量,在群體參與中活躍的青年們,可能意愛參加活動,但最後並不一定願意接棒成維核心同工。因此,令人不禁反省著:一直以來,我們所談的「長青精神」是什麼?要「認同」什麼?怎樣做才是認同?「委身」在哪裡?難道,這些已經變成了離青年朋友越來越遙遠、老掉牙的口號了嗎?在青年事工網站首頁的動畫中有三個詞:認同、委身、成長,當我們對於某個群體有認同感時,進而願意委身於其中,並能在當中彼此扶持、學習與成長。也因著這三個元素,我們才能繼續來談青年的傳承與發展。
在這之前,我們也必須先回來檢視青年在教會的參與當中,多數是集中於敬拜團、詩班以及團契、小組,前者讓青年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後者則使青年有歸屬與被接納。當我們擔心教會青年流失的狀況時,必須反省我們的教會文化為何?在現今多數的長老教會文化當中,青年是否有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位置?在法國泰澤團體「自由與信任」的生活模式當中,每個人都被賦予責任,在看似被侷限的生活中卻有自由,吸引來自各國的青年朋友在這樣共同的生活當中領受到神的愛。「被接納」與「被認同」是青少年時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倘若教會是開放、願意接納青年的,相信要認同教會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然而,若只是認同而沒有傳承,就又會落入同樣的循環當中。教育則是傳承最直接的方式,但在此所言之教育,不只是主日學、查經班這樣的知識性教育,更應該是生命與生命的陪伴,進而培養出對於教會的認同和教會文化的塑造,甚至影響將來青年是否參與在教會決策當中。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4:12)是勉勵青少年時最常被引用的經文。是的,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而我們自己也必須認知到:我們是有影響力的一群。不關乎這位青年是否在一間固定的教會聚會,而是指「我們就在同一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當中。在同輩之間彼此扶持成長、或是在人生階段轉化中的相互提攜,若有這樣的認知,年齡的差距不會是所謂的斷層,反而會是一種銜接。
不要澆熄青年的熱情
然而,在現今講求速成、效率的價值觀下,教會是否有意識到生命的陪伴不可能是一即見效的,世代的傳承更是長遠的,就像傳承到我們手中這150年的長老教會,在過去也是從青年發起、青年改革、青年陪伴與傳承下來的,她不能、也不會停留在人家玩笑中的又長又老的教會而已,被繁重事工擠壓而忘卻的精神,這個貼近人群、連結世界的信仰,必須再一次的被喚醒。當然,只有青年是不夠的,若青年的熱情一再的被澆熄、教會仍就排擠了青年的位置,這條路仍然困難、這條路仍就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