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在經課表中宣講——淺談《修訂共同經課表》的形成與使用

2024年12月7日

文|陳冠賢/中華信義神學院院長

即便不同宗派都使用相同的經課進行宣講,其實各自仍會在其宣講中呈現宗派獨有的特色,這也提醒宣講者和會眾,普世共融不是消弭差異的一致化,而是對多元參與者相互的肯定與接納。

從經課表到《修訂共同經課表》

經課表(lectionary)又稱為「經課集」或「聖經選讀」,原意是從聖經中選出一段來誦讀;信仰群體持續實施選讀經文,累積下來就形成經課表。現今所稱的經課表則是專指:禮儀教會按「教會年曆」(Liturgical Year, Liturgical Calendar,或稱「禮儀年」)所編訂的節期主日或慶節,而安排於禮拜中所誦讀的聖經經文段落系列。

經課表的發展過程相當漫長,同時也從多元相異並存到逐漸收斂。首先,在教宗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時代,西方教會將羅馬彌撒經書中的經課予以固定;查里曼大帝(Charlemagne)的神學顧問亞爾昆(Alcuin)則將羅馬彌撒經書的福音經課和加利亞的書信經課整合成標準的彌撒經課集。這也成為後來天主教會和基督新教各類經課集的基礎。

1962~1965 年舉行的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Vatican Council, II),不僅推動天主教會的禮儀革新,同時也促成《大公經課表》(Ecumenical Lectionary )的編訂與出版。1974 年,由美加十三個新教宗派所組成之教會聯合協會(COCU),以《大公經課集》為基礎進行修訂後,出版《COCU 經課表》。1978 年,再由這十三個宗派代表共同召開的「通用讀經表諮詢會」(CCT),一致通過:「建立一個以三年為循環的經課表,並盡可能保持一致和合一」。

經過持續的協調、整合和編修,1983 年出版《共同經課表》(The Common Lectionary),並推薦給眾教會使用。而 1984 年 CCT 和英語系禮儀委員會(ELLC)開始合作修訂《共用經課集》,後來也加入天主教國際委員會(RCIC)共同參與修訂,並於 1992 年正式推出《修訂共同經課表》(Revised Common Lectionary, RCL )。

《修訂共同經課表》和其前身《共同經課表》相同,每主日或節慶的經課由四段經文組成,包括舊約或使徒行傳、新約書信、福音書和詩篇,並以三年為一個週期——第一年(或稱甲年)的福音經課取自馬太福音,第二年(或稱乙年)取自馬可福音,第三年(或稱丙年)取自路加福音;而約翰福音則安排於每年的復活節期誦讀,或於特定節慶誦讀。

從上述經課集的發展簡史來看,使用《修訂共同經課表》宣講,相當程度地是依循教會年曆的節奏宣講,因此就不僅僅是本於聖經宣講,也反映教會年曆的節期意涵,同時是宣講者對於節期及所排定之經課的神學反省。此外,對於宣講者和會眾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培育並促進對普世共融的認識和參與。

誠如前述,《修訂共同經課表》的編訂就是由不同宗派及天主教會一同參與而達成,因此當不同宗派教會一同採用《修訂共同經課表》進行主日或慶節的宣講時,也就表達出我們參與並渴慕普世共融。同時,即便不同宗派都使用相同的經課進行宣講,其實各自仍會在其宣講中呈現宗派獨有的特色,這也提醒宣講者和會眾,普世共融不是消弭差異的一致化,而是對多元參與者相互的肯定與接納。

使用經課表來講道

以下分享筆者曾宣講之三篇乙年經課講章的構思,依序是:「顯現後第一主日」(又名「主受洗主日」,Sunday of Baptism of the Lord)、「預苦期」(或稱「大齋期」,Lent)第一主日和「聖靈降臨後第廿四主日」等主日講章。

顯現後第一主日/主受洗主日

經課:詩廿九;可一 4~11

講題:從天上來的聲音

本篇講章的主要目的,希望能向會眾傳達主耶穌受洗事件的意義和我們的洗禮間的關聯,所以採用經課中的詩篇和福音,並以兩段經課的共同元素「上主的聲音」(詩廿九 3~9;可一 11),作為發展講章的主軸。

詩廿九強調上主的聲音造成的震撼,而可一 11 則是強調上主親自見證耶穌是祂喜悅的愛子。然後將主耶穌接受洗禮的事件,透過祂宣布的大使命(太廿八 19)所表明的洗禮,和我們每個基督徒所經歷的洗禮事件建立關聯,並指出我們在自己的洗禮事件中,同樣聽見「從天上來的聲音」,就是為我們施洗的牧者所說:「我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為你施洗。」因為我們都藉由洗禮領受上帝兒女的身分,因此,「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可一 11,和合本)不僅是上主對主耶穌身分的見證,同時也發生在每個基督徒受洗的事件當中——上主宣示:祂將上主兒女的身分賜予每個領受洗禮之人。

預苦期/大齋期第一主日

經課:創九 8~17;可一 9~15

講題:滅絕罪惡的水

根據教會年曆,預苦期從「聖灰日」(Ash Wednesday)開始。但由於教會不易舉行週間禮拜,所以就考慮在「預苦期第一主日」的宣講中,強調預苦期靈修的要點:悔改。事實上,甲年和丙年預苦期第一主日的福音,都是關於主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故事(太四 1~11、路四 1~13),雖然乙年也是,但和甲、丙年的經文相比,可一 9~16 並未提供關於主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事件細節。所以,如何達成前述目標,就是筆者要去琢磨的。

在共讀當日四段經課後,筆者決定使用舊約和福音搭配,並以兩段經課中的共同元素「水」,作為發展講章的主軸。舊約經課強調洪水事件既是上主審判罪惡的行動,同時又是上主實施的拯救作為(彼前三 20)。由於今日的福音經課和「主受洗主日」(可一 4~11)部分重疊,因此筆者便側重:「這位藉著接受施洗約翰洗禮表明自己乃是與罪人在一起的耶穌,也與我們同樣遭遇試探。」並強調經過在曠野的試探後,主耶穌不僅延續施洗約翰呼籲悔改的信息,更加上「信福音」(可一 15)。然後,同樣是以「水」為元素,將洪水事件和主耶穌基督所設立的洗禮加以連結,並以路德小問答(Luther's Small Catechism)中關於洗禮的教導,來提醒會眾「每日痛心悔改」的重要,特別是我們在預苦期當中操練,並接受形塑。

聖靈降臨後第廿四主日

經課:來九 11~14;可十二 28~34

講題:我們與上帝國的距離

通常聖靈降臨期的講章會注重信仰於日常生活中落實,但在此講章中,筆者仍希望傳達信義宗神學的重要教導:「分辨律法與福音」。因此,筆者使用書信和福音,並以兩段經課中的共同元素「獻祭」(來九 11~12;可十二 33 下),作為發展講章的主軸。

在福音經課中,筆者側重主耶穌對律法教師之回應的評價:「你離上帝的國不遠了。」(可十二 34)表明律法教師雖然對於上帝的誡命及內涵有深刻的體悟,但仍在上帝國之外;特別是對應主耶穌展開事奉時的信息:「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一 15)在書信經課,筆者則是強調主耶穌「只一次進入聖所」(來九 12)所成就的贖罪祭,不是「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的多」(可十二 33 下),而是取代這些。因此,凡藉著信領受基督贖罪祭的人,就在上帝國當中,「與上帝國沒有距離」,並藉此表達遵行誡命固然重要,但人非藉此站立於上主面前,而是唯獨藉著信耶穌基督。

以上是筆者對於《修訂共同經課表》的淺顯介紹及個人運用的心得。盼望我們能有更多機會學習、嘗試,一起經歷共同經課表的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