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悅文 (教會青年、WCRC副主席)
「日本26聖人記念館」的入口,立了一個「愛,戰勝死亡」的碑。
愛,得以戰勝死亡。「然而,信心、盼望,和愛這三樣是永存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愛。」
「殉道」與「棄教」,究竟哪個比較困難?歷經的過程是身體接受折磨與痛苦,伴隨著心理上的哀嚎甚至是榮耀感。在肉體無法繼續承受的那一刻離開了人世,卻也成就某種光榮。但是,如果今天是因為宗教信仰而被迫放棄宗教信仰呢?我們是否能夠想像那種「棄教」的痛苦與折磨其實是一種愛的表現?
基督教在日本發展簡史
參觀基督宗教在日本的發展,一定得先對基督宗教在日本的發展史有個基本認識,否則在迫害時代遺留下的殉道事件、紀念牌甚至是後來因受到迫害轉而隱藏自己是基督徒身分發展出的相關文物以及日後恢復深份而建造的教堂,都會失去它們的歷史溫度而變成一塊塊冰冷的石頭。
16世紀開始由羅馬天主教的修士先行進入九州地區開始傳教的工作,展開了所謂日本的「基督徒世紀」(Christian Century)。西班牙級天主教神父、耶穌會的方濟沙勿略(Francis Xavier)於1549年將基督教信仰帶入日本。當時幕府時代由織田信長統治,一開始對於基督教非常歡迎,除設有禮拜堂,也容許基督教傳教士到日本傳道,之後基督教蓬勃發展一直到江戶時代初期。
豐臣秀吉時代開始,基督教勢力擴大,開始傳出信奉天主教地區與信奉神道教區之間人民與幕府大名彼此互有衝突的事件,致使豐臣秀吉後來將基督教定為邪教,基督徒又被稱為「吉利之丹」。礙於南蠻貿易獲利驚人,未有大規模迫害基督宗教。天主教仍在暗地裡佈道傳教,而受洗為吉利之丹者也不會被公家強迫還俗。
德川幕府時代、特別是第三代將軍家光對於基督徒的迫害到達高峰。他力主鎖國政策,於1616年下令關閉長崎和平戶兩個港口的對外貿易。各地幕府為了維持開銷,轉向對領地民眾增加稅收來維持收入,進而引發各地的動亂,而其中又以1637年的島原之亂最為著名,因為此亂與天主教徒有關。島原之亂平定之後,幕府藉起義與西方傳教士有關,因此驅逐葡萄牙商人並嚴格禁絕天主教。倖存的基督徒被迫轉為地下教徒,即所謂的「隱藏基督徒(hidden Christians)」。
1633年,幕府採取鎖國政策、頒發「禁教令」,基督徒被迫更改信仰並被放逐。西方傳教士偷渡到日本、甚至殉道身亡的事件不減反增。1854年美國海軍培里率領黑船艦隊進入日本,鎖國時代宣告結束,然而日本社會對於基督徒的迫害並未因此而停止。一直到1941年日本基督教教團成立,加上二次大戰日本戰敗,整體社會對於日本境內的基督徒迫害才算慢慢停止。
尋訪長崎及五島的天主教會
這次藉由中秋節連假,以五天四夜的時間想要看盡基督教在日本發展與迫害的腳跡是不可能的,因此就以長崎市區以及長崎外海的五島列島區的重點教會為主。
Santa Maria館
江戶時代末期,由於幕府長期禁教,約有3000名基督徒為躲避鎮壓與迫害,來到了五島地區。
Santa Maria是一間教堂兼展示館,展出主要德川家光將軍壓制基督徒之後、基督徒轉為隱藏信徒的資料。本由一位女士擔任館長,我們抵達之時卻發現原館址和建築物已經廢棄並搬遷到新址,而館長改由女士的兒子擔任。新任館長雖非基督徒,但因對歷史的興趣而接續母親的工作。館藏雖然因為剛搬家顯得稍微凌亂,還是可以看到各種版本的「踏繪」、「馬利亞觀音」甚至是佛教的神龕如何被以非常聰明的方式轉化成天主教神龕的展示品。
所謂的「踏繪」,是幕府發明的一種物品,主要以耶穌基督、馬利亞或者是十字架為主體。藉由踩在這些聖像的動作和方式鑑定可疑份子或者進入當地的歐洲人是否為基督徒和傳教士並要求信徒踐踏做為背教的儀式。1629年,德川幕府甚至發表「踏繪」命令,要求所有可疑者或者是有案底的隱藏基督徒每年都踩「踏繪」表示放棄基督教,拒絕者則被當作基督徒逮捕處罰。
「馬利亞觀音」是日本天主教徒在受迫害轉為隱藏信徒之後發展出的一種特有在地化的馬利亞像。隱藏信徒表面上背棄基督信仰而改信佛教,暗地裡仍信仰著天主教。他們將佛教觀世音菩薩像動些手腳,讓這些雕像要不就是帶著有十字架項鍊、要不就是在雕像背後或者是底座下刻著十字,使佛教的觀音像變成聖母瑪利亞。佛教中的送子觀音則被隱射為聖母瑪莉亞懷抱著年幼的耶穌基督。在今日長崎縣的浦上、平戶、五島列島地區的隱藏基督徒使用這些馬利亞觀音像做為崇拜的對象。馬利亞觀音像形狀各有不同,材質大多是以白瓷為主,而崇拜馬利亞觀音的文化一直到1873年日本廢除禁教令之後,才逐漸消失。
而因「地獄溫泉」著稱的雲仙溫泉也是受迫害基督徒隱藏的重點地區。在雲仙曾有信徒被抓之後,被以草蓆綑綁吊在溫泉口上方。由於溫泉口的高溫度造成人體的加速脫水,到最後就是身體水份全部蒸發、血管腫大而全身脫水慢性折磨而死亡。當地據說曾有位16歲的天主教徒少女就這樣被掛在溫泉出口區足足21天才過世。
五島列島地區的教會
長崎外海的五島列島地區,呈東北-西南向,主要以福江、久賀、奈留、若松和中通5島以及其他眾多島嶼組成。光是一個新上五島區就有29間的禮拜堂,有些被日本國家文化財,有些則被列為縣立文化財。五島列島是日本本土(主要為長崎地區)受迫害的基督徒為了保命逃離迫害,舉家迫遷到外島生活的主要地區。在21世紀的今天由長崎搭乘最快的高速水翼船過去五島列島最大的福江島也要1.5個小時的航程,實在無法想像16-18世紀逃離到五島地區的人們要忍受多久的航程,才能抵達五島列島。
福江島
「堂崎天主堂」是由法國巴黎教會瑪魯曼建立,是基督徒經過長期鎮壓、恢復傳教活動的重要地點,也是五島基督徒受難與勝利的象徵。今日此天主堂已經改為展覽館,而彌撒則改為每個月一次。
而在海邊高台上、屬方濟會的「水之浦天主堂」是1880年巴黎宣教會扎盧蒙建立的聖堂,1938年改建,是日本最大的木造教堂。在水之浦天主堂附近,每當教堂鐘聲響時,信徒都會放下手邊的工作合手禱告。教堂旁有個山坡花園,設有耶穌受難的苦路與1869年基督徒受害的監牢遺跡以及受難之後被天主教教宗庇護九世封聖的26聖人之一的聖五島像。
久賀島
由福江島搭船距離30分的久賀島上,最重要的是「牢屋の窄殉教聖堂」。顧名思義,這個禮拜堂就是非常窄小,大概只有12疊榻榻米(約6坪)大小,在迫教期間曾被用來當做關閉被抓到或是不願意棄教信徒的監獄。在這6坪大小內關了高達223名的信徒,連站立的空間都沒有。即使有人死亡,官方也不准將屍體移出,環境之惡劣無法想像。教會旁設有知道姓名或者是死亡者細節的信徒記念碑,其中包含剛出生沒多久小嬰兒。
中通島
中通島的地圖,東西南北畫起來就像是個十字架,也因此五島當地人又稱中通島為十字架島。其中,「青砂ヶ浦天主堂」位於北中通島,2001年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產,也是天主教的大教堂之一。為明治時代的建築,由黑金川洋介於1910年完成建設,而且是由信徒集資建成。教堂日本多層磚瓦教堂之始祖,而全日本也只有兩間禮拜堂是多層磚瓦建成。此教堂已經登錄為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長崎教會和基督教遺址」的審查。
而位於若松島的「頭ヶ島天主堂」是1887年建造的木製教堂,於1919以當地石材一塊一塊切出來、然後再一塊塊地堆砌起今天令人印象深刻的羅馬風格。即便如此,內部裝潢和其他五島列島的天主教堂一樣,簡單樸實。這個教堂在2001年被指定為日本國家重要財產,同時也被列入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長崎教會和基督教遺址」的審查。而同樣在若松島上的「土井ノ浦教會」為全白建築,於1915年重修。教堂旁有一個「木衛四博物館」保留信徒受壓迫時期教會和信徒的種種事蹟。
長崎市區
做為日本最早與南蠻通商往來的港口,長崎市區有許多不少與基督教在日本發展的遺跡。也因是二次大戰原子彈投擲的地點之一,長崎同時有不少與原爆相關的景點。這些景點觀光客眾多,參觀起來反而有種違和感。而我最喜歡的是下面兩個景點:
日本二十六聖人記念館及記念碑
由日本方濟會所有與負責管轄、座落在長崎市區西坂之丘上的「日本26聖人記念館和記念碑」,有著非常獨特的建築風格。從山腳下往上看,首先印入眼簾的是類似高第聖家堂的教堂尖塔。隨著蜿蜒山坡慢慢的往上走,眼前慢慢出現一片亮白色廣場。廣場的一頭是1597年殉道死亡的26位天主教和信徒的雕像牆,另一頭則可看到長崎市區。紀念牆旁的樹叢間,立有一黑色記念碑,碑文寫著「日本二十六聖人殉道記念碑」字樣。記念牆後設有記念館,收藏基督教在日本發展和受迫害的將近兩個世紀的相關文物收藏。
館外立著一黑色記念碑,碑文寫著「愛,戰勝死亡」。館內文字解說以日文、英文還有韓文三種文字並存。館內可以預約專人導覽,負責導覽的是位日本改革宗教會的信徒。館內收藏許多的文物,大部分是「隱藏基督徒」後代家庭捐出的物品或者是複製品。紀念館三樓有個小小骸骨室,收藏著三個殉道教士的骸骨。紀念館背後有著一間天主教教堂,外觀設計以及色彩裝飾運用與西班牙高第的聖家堂或者是米拉之家非常接近。詢問那位記念館的導覽先生,才知道建築師是高第的日本弟子,由於非常喜愛高弟的作品,因而將高第的建築風格運用在這座禮拜堂、紀念館和記念碑附近的牆面上。
大浦天主堂
為記念殉道的「日本二十六聖殉道者」,1864年由法國傳教士建設了大浦天主堂。禮拜堂位於長崎的外國居留地哥拉巴公園(Glover Garden )旁,就正面對著位於西坂之丘的「二十六聖人殉道地」。如今的大浦天主堂已經成為一個觀光景點,日常的彌撒和教會活動改由山下興建替代的天主教堂取代。大浦天主堂內保留140年之久的彩繪玻璃,每一片玻璃代表著耶穌苦路的每一站。教堂旁是「舊羅典神學校」,與大浦天主堂同樣被日本政府列為重要文化財產,也是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長崎教會和基督教遺址」的審查重點之一,神學校目前做為天主教長崎總教區的歷史資料室。1875年巴黎外方傳教士為了在日本培養神父,創辦了長崎公教神學校,也就是今日的「舊羅典神學校」,與大浦天主堂和舊長崎總主教府相鄰。
參觀長崎以及五島列島這些在17-18世紀建立而成的天主堂,總是讓我有種說不出來的熟悉感,一直到回到長崎看到大浦天主堂,我才猛然意識到那種熟悉感,是因為這些禮拜的質樸與曾經待過十年的嘉義西門長老教會禮拜堂是一樣的。沒有過多的裝飾、沒有金碧輝煌的聖像,最多就是彩繪玻璃罷了。在人口外移嚴重的五島列島,儘管有些教堂是一個月才一次望彌撒,但平日依然被打掃得乾乾淨淨。而這樣質樸與乾淨,相較於在以色列伯利恆主誕堂將傳說是耶穌出生的馬槽以星星狀並鑲上12顆寶石鐵圈圍起、而世界各地前來朝聖的基督徒瘋狂跪拜親吻,我反而認為與其傳說中耶穌基督的誕生地、親吻傳說中的馬槽或者是耶穌生天地,還倒不如去看看將耶穌的教導實際活出來的日本基督徒教堂以及殉道地要來的真實。
殉道與棄教
我總是想著「殉道」的概念,究竟基督徒該怎看待「殉道」? 「日本26聖人記念館」紀念館的入口,立了一個「愛,戰勝死亡」的碑。在遠藤周作的「沉默」一書描寫的最後場景:當吉次郎面對著鑲著耶穌基督、已經磨損凹陷的聖像時,一聲聲「沒關係,你就踏下去吧!我分享你們的痛苦,我是為此而存在的」,傳進吉次郎耳裡,我不禁認為《沉默》一書並不是在歌頌殉道者,而是那些為了愛而棄教的信徒和神職人員。殉道很簡單,但是要棄教、要離開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氣。
愛,得以戰勝死亡。「然而,信心、盼望,和愛這三樣是永存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