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宛諭 (長老教會青年)
盼望教會能營造讓年輕人願意、放心表達自己想法的氛圍。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公民意識悄悄的在台灣年輕世代心中扎根、生長、蔓延。回顧近10年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從樂生青年反拆遷開始,野草莓學運、華隆罷工等工運、反國光石化、苗栗大埔毀田圈地抗爭、反媒體壟斷、士林文林苑都更爭議……等,不乏年輕學子參與其中的身影。當有越來越多年輕通透的心靈察覺社會不公義,以及見識到政府親財團、遠人民的政策時,今年的春天,遍地綻放太陽花。
太陽花學運雖以反黑箱服貿為名,進行大規模的集體政治性行為,然實則突顯當今台灣世代、階級之間逐漸惡化的不平等現象。在這段時間,各界青年的訴求與行動,促使許多民眾自發性到場當志工幫忙,並主動閱讀相關政策與法案的資訊、彼此討論、思考、分享個人經歷與見解,熱情的學者與公民團體也紛紛搭起傳遞知識的橋樑,規劃街頭公民課程,啟發人心。在這一場大規模的集會中,就好像一場聯合聚會的形式:有獨立的音樂人的詩歌鼓舞、學者講課、各式各樣的小組討論分享、時間到了還有愛心餐點……,而這些參與者最大的公約數就是「關心社會」。
年輕人和年長者互相學習
長老教會的青年在此次學生公民運動一如往常,沒有置身事外,不管是透過教會組織動員或個人參與,相對其他教派來說,有積極回應當時學運的需求,和其他抗議的台灣青年一起經歷了這個「成年禮」。經過這場抗議代議政治失靈的通過儀式,讓現場或電腦前參與其中的教會青年世代,益加認清權力的本質,以及國家機器的暴力,並學習如何在主流媒體的影響下,開創與建立屬於這世代的思維與價值選擇。
而這群被啟發公民意識的青年回到教會後,自然會觀察教會握有權力者是如何回應社會需求與不公義,此時此刻,素來是年輕人榜樣的教會牧者與中堅分子,其的經驗與做法,能否成為年輕一代學習的榜樣?或是年輕一代果決並基於基督信仰的社會關懷行動,反而是教會年長者所需要學習的功課?
擺脫家父長制心態束縛
曾任美國銀行董事長的藍德堡,在其著作《未來無衝擊》中提到美國1960年代風起雲湧的學運時曾表示:「如果年長者的經歷,能夠和青年的熱情與正義感結合,社會才會越變越好。」(註)教會組織也是如此,牧者或年長者在牧養青年世代時,應學習傾聽青年的聲音,別讓傳統社會家父長制的心態束縛,一味以「我們是為你好」的心態希望青年服從教會領袖的教導。切莫忘記,這次學生公民運動就是建立在「公民不服從」的基礎上,青年試圖以抵抗權打破徒有投票形式的民主軀殼;表示我們不再滿足於個人教條式、空洞口號式的信仰準則,而是透過聖靈不斷的更新,領受聖經中的時代意義,並落實信仰。
在教會較有發言位置的年長者,莫僅將聖經中提到的信仰價值,侷限在適用個體的倫理守則、道德指南,而是要有能力應針對整個社會現狀與情境回應,努力跟上公民社會興起的腳步,才不致失去與公民社會對話與傳遞基督信仰的機會。除此之外,盼望教會能營造讓年輕人願意、放心表達自己想法的氛圍。意即,上位者傳達信仰經歷或個人價值觀時,是否能勇於接受年輕人的提問或挑戰,抑或希望年輕人有耳無嘴,乖乖聽話,不要有其他聲音,追求一致性與單向「溝通」方式。十二歲的耶穌,在耶路撒冷聖殿有與教師「一面聽、一面問」(路加福音2:46)的對答經驗,而這種經驗,也當是教會長輩應該為年輕人營造的環境。
讓年輕人參與決策
至於,營造令人安心表達看法的環境之目的何在呢?無非是要更了解、貼近年輕族群的想法與處境。這世代的青年,面臨了許多聖經中未曾明文給予標準答案的道德兩難挑戰,也面臨不是耶穌那時代必須解決的棘手問題,例如:放眼將來的人生,年輕人應如何因應世代之間的矛盾?因為老齡化社會影響年輕一代無法正常的在職場中向上發展、或是老齡化社會導致國家加重了未來世代在財政稅務上的負擔、甚或是長輩醫療照護的問題是否有違傳統孝道的做法等。面對新自由主義思維無孔不入的時代,年輕人要用什麼態度,面對逐漸惡化的勞動環境與職場生活?抑或去年掀起台灣各界廣泛討論的多元成家方案,引來正反不同的看法仍待整合與解決、擇偶的考量、基因複製、代理孕母、安樂死、是否廢除死刑、恐怖攻擊等倫理道德議題,都不容易在聖經中找到標準答案,要不然找到的不外乎是自相矛盾的解答。
上述這些長存於年輕世代心中的疑惑,當然也存在於教會青年心中,而教會領袖是否有信仰能量引領公民社會討論與對話?並讓非基督徒青年透過基督徒的回應,更認識福音信仰的核心價值;還是教會根本性的迴避這些問題,只專注教導順服,並以宗教詞藻定調、包裝「標準答案」?若教會藉由炫目華麗的聲光吸引年輕族群,教導他們追求個別內在信仰經歷,卻避談基督徒在公共議題上的責任,那麼教會青年人數即便增加,對結構性引人走入錯誤的政治制度與敗壞的金錢崇拜毫無影響力,終究會讓「道德的個人,不道德的社會」成為基督信仰最大的諷刺。
反觀,這次的太陽花學生公民何以感動這麼多人?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看見年輕一代用最真誠的態度,企圖掙脫制度性不合理的政經框架,而不是只具焦在個人層面的利害關係,並從中展現了他們創意、組織能力、理想與價值,每天推進一小步,逐漸鬆動他們想鬆脫的窠臼,這份堅持的毅力決心,理應要獲得社會與教會領導者的理解與欣賞才是。大人們要做的,或許不僅是問:「教會要培養怎麼樣的青年?」而是虛己,讓年輕人參與更多的決策,切莫像政府官員一樣,只求年輕人乖乖聽話盡自己的本分即可,反倒應鬆綁年輕人參與教會事務的機會,傾聽年輕人的聲音,讓他們發展未來更大的無限可能。
註1:南方朔,〈台灣的長者們請聽青年的聲音〉,天下雜誌5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