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我總是想像你離開後的日子
——閱讀羅冠聰《時代推著我們前行》

2024年12月6日

文、圖|孔佑尹/一位母親,初鹿基督長老教會教育牧師

在書裡,作者咀嚼著那些牆內、牆外手足的心情,那些被國家機器折磨、離間的信任,即使軟弱又痛楚,卻舉目未來——那未來的未來。

革命之後

你曾說

什麼都會有以後

什麼都會很長久

即使我看不透

你並不害怕老去

只害怕剩我一個

你因此默默祈求

我比你先離開

從 2012 年開始,因為親中課綱的議題,香港學生在街頭發動宣講、抗議、罷課,也在網路上轉播他們的演說、聚集。雖然我聽不懂香港話,但看著這群年輕的孩子慷慨激昂的演說,卻同時冷靜面對群眾聚集,並與警方斡旋,感受到他們對中國政權的恐懼是那麼真切與急迫。

以前說到香港,總是說東方明珠、金融中心,彷彿這群學子應該都是咬著金湯匙出生的王子、公主,有什麼好抗議的?然而,才十幾歲的高中生,擔負著不比台灣輕省的升學壓力,他們卻這樣走上了時代的風口浪尖。然後很快的,又是 2014 年的雨傘革命——台灣才剛結束太陽花運動,我們都在那些抗爭的浪潮中激動、憤怒與勝利過——眼睜睜的是,那些台灣年輕世代沒有經歷過的衝突、催淚彈、橡膠子彈,那些我們根本無從想像如雨落下的警棍、暴警,以及成千上萬的示威者,包括我們都叫得出名字的名人們,手牽著手、傘撐著傘。

如浪,一再沖刷上岸的是香港的抗爭運動,一波又一波。學生的罷課、市民的罷工,最後是反送中。這是一段黑暗的記憶,剩下的是空白,沒有任何文字能繼續被存留在香港。這些文字透過網路飄出國境,那些被沒收護照、被限制住居、被強摘進石牆(監獄)的自由之花,逐漸在台灣、英國、加拿大綻放開來。在封鎖的香港內,有被終止的《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羊村》繪本,但透過歌曲、舞台劇、書籍,仍有煎熬如血淚的文字散佈出來。

這是羅冠聰的第二本書,也是近年除了《時代革命》紀錄片、《敲鐘者言:朱耀明牧師回憶錄》、《當你仍在這裡》、《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等電影、書籍之外,香港抗爭運動者的反思作品。雖然反送中運動如凍結般地停滯在時空裡,但秋後算帳並沒有結束。有移民國外的人民,有至外國工作的學者,也有如羅冠聰、周庭等流亡的年輕人,以及如邵家臻、何韻詩等被限制人身活動的人,更有許多仍在獄中的抗爭者。在書裡,作者咀嚼著那些牆內、牆外手足的心情,那些被國家機器折磨、離間的信任,即使軟弱又痛楚,卻舉目未來——那未來的未來。

潮起必有潮落

以後的夜裡沒有你牽手

以後的空氣不再一樣

只有我很在意的小事情

沒有了你叫我不要太在意

閱讀這些抗爭者的文字,會看見他們都很努力對抗生活裡的焦慮。作者在書裡談到:在自身成長過程,四周環境都要求我們力爭上游、出類拔萃,卻從沒教我們學習和接受平凡。我們無法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失落、脆弱,以及自己無法掌握、控制的現況,那是《香港國安法》的殘酷、遮天漫地的黑網。

不只是香港的抗爭者,在台灣的我們也是如此。面對政治的攻擊、口水,或財團與政治結合的貪腐、邪惡,我們都會憤怒、痛苦、失望;於是我們親眼看見民粹團體以「新政治」為號召,聲稱自己是人民的聲音,要來打擊腐敗、勾結的政治。但羅冠聰這樣說:「太陽升起、日光乍現,也許仍存有偏頭痛……。但,與其將焦慮看作割裂的狀態,倒不如視作必然的週期,潮起必有潮落。」無論是香港的手足、台灣的我們,面對現況,如學業、家庭、朋友、工作,或者因政治、新聞產生的焦慮,與其在意那些小事,而以憤怒之心去加入民粹團體,不如視作潮起潮落,如同書名——讓時代推著我們前行。這聽起來是消極的手段,但詩篇八十五篇 11 節這樣安慰我們:「誠實從地而生,公義從天而現。」(和合本)這一切都不是人手所能造成的,只有造物主能使地生出誠實,從天降下公義;作為祂的百姓,忠心跟隨祂的話語,就是我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

不讓良善的靈魂孤單

天黑了 我一個人走

分不清是誰先離開了誰

哪裡有你有我

還有以後和長久

總是會有人提出質疑:為什麼我們要關心香港議題?甚至是深入理解這些政治勢力的脈動?就政治局面來說,台灣長期處在中國的威脅底下,有軍事武力的脅迫,也有漫天飛舞的假消息,甚至是近年來常見的認知作戰。這些所影響的,不只是我們的國族認同,更甚而不斷地形塑我們的價值觀與信任。無論是俄羅斯、烏克蘭、以色列衝突、香港議題,都有每個不同的政治版圖拉扯。在這個權力舞台上,我們能信任誰?

作為台灣人,觀看世界各國的政治角力是非常重要的事。除了辨識敵我,也學習相信他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但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該讓良善的靈魂獨自孤單。對於受苦者,最大的傷害其實是被這個世界遺忘;即便我們無法與他們站在一起,但我們能做的就是記得他們的故事。就像「你的每一次消費,都在為你理想中的世界投票。」這句話說的一樣,無論關心香港、緬甸議題,或者不斷的回憶、訴說白色恐怖的故事,甚至只是聽拍謝少年的歌〈時代看顧正義的人〉,都在建構你的價值觀,鼓舞那些在受苦當中的人,並且將他們的故事繼續說下去。

不可思議的盼望

我會說

我們一定有以後

我們一定很長久

即使你看不到

我並不害怕老去

不害怕剩我一個

我也曾默默祈求

你比我先離開

與其說,我們期待政治的翻轉是透過權力,在這些文字的衝擊之下,我更寧願期待並為此犧牲的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世界、我們彼此的改變,是因著愛、因著盼望,因著聖羔羊耶穌基督為我們釘死在十架上所彰顯給我們看的。

馬可福音是帶著強烈政治性的福音書。當耶穌與門徒走往凱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可八 29)這個地點是希律大帝之子、分封王希律腓力所建造的,除了偶像崇拜,更隱含的是君王崇拜。在這樣政治色彩濃厚的地點,彼得宣認耶穌是基督(受膏者);作者讓彼得以政治手段顛覆羅馬帝國的意圖展露無遺。但就如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說法:「若試圖以革命清除威權,就會落入把革命重新引入的困境。」仇恨只會生出更多的仇恨;耶穌要帶來的不是仇恨,而是永恆的平安。即使我們看不到平安的勝利,我們仍然因著對上主的信靠,而能堅定地相信。就如耶穌時代的信徒,他們並沒有看見羅馬帝國的衰亡,也沒有看見他們盼望的,他們期待的全部落空了。但誰看見了?其實是我們,活在現在的我們看見上帝話語的實現;也正因此,我們更能不害怕地相信,即使這是一個會帶來不可思議——如同馬可福音最後所說的:那些婦人「又發抖又驚訝」(可十六 8)——的未來。

當我們掛念著那些最陌生的朋友們,思念著世上那些我們根本不認識、卻因暴政受苦的靈魂,並且願意為他們展現我們的良善與犧牲,我盼望這樣的軟弱與失敗,能使這世界感到「不可思議」。願這樣的故事能繼續傳播出去,如同海潮,一波又一波。

我並不害怕老去

就算只剩我一個

我相信你會一樣

繼續為我閃亮

何韻詩〈我總是想像你離開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