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劉郁彧/古亭基督長老教會外聘司琴
回頭一看,難相信平凡人如我在此年歲,能這樣任性舒服自在地生活著。在每日各樣小事中,我練習專注聆聽和思量,知道是恩典與預備充滿。
斜槓人生的開端
我來自一個藍領家庭,父母親都領著微薄的薪水,但我有一位堅持將全部的愛都給我的母親,然而她其實嚴格、專制又慈愛。據說當年她難有身孕,是跟上帝禱告後才懷孕的:「若能讓我有個小孩,我讓他學鋼琴在教會服事。」神奇地,我真的被生下來了。也好佳哉鋼琴也算學得還可以,雖然那是伴隨體表物理性承受多次衣架猛擊敲打下的產物。
升學主義當道的年代,我幸運地進入臺北的國立大學研究所,做生物資訊的相關研究。在AI相關技術與產業正起飛的那段時間,按照常理或者一般人的價值觀,應該要努力投入科技相關產業的工作才是正途。但對於進入體制,我興趣缺缺,加上正逢母親生病,須時常待命回鄉探望,於是開啟斜槓人生。
感謝上帝給我一個好伴侶,成為我強力的後盾,讓我能選擇這樣的模式。一邊接些資料分析案件,一邊繼續重啟鋼琴合作老師的生涯。其實從大三開始,我就做鋼琴合作老師的工作。四、五年的教學工作中,我開始意識到,我或許是能陪伴人的。面對各種焦慮與人生困擾的學生,很多時候需要安撫與安全港的角色;而被台北大專學生中心工作者陪伴的經歷,成為我重要的養分來源。
一場病後的驚醒
日子雖然奔波繁忙,卻也就這樣過。正當我以為大概人生就這樣時,疫情的爆發改變了我本來的工作模式。在此同時,母親去世了,我也生了一場病。這場病,讓我待在家裡一年多。生病對生理男性的我而言,是伴隨著恐懼的。各種第一次碰到的生理狀況,以及纏綿的病況影響心理,真令人心累。但也就在這樣的日子裡,我重新學習禱告,無論開心、痛苦、迷惘,我都禱告。
在康復的日子裡,一切從頭再來。初期,我只能躺著欠身而起,吃兩口飯繼續回躺。從能有勇氣踏出家門,再練習從家門走到巷口,進步到能走兩、三百步,再到能正常煮菜,都已經過一整年了。這個歷程,使我能同理某些長時間臥床或者行動不便的老人,他們內心對於身軀老化的那份不便利與委屈的心情。也曾一早起床時口中發苦,喜歡吃的舒心食物突然味道天差地遠,明白孕婦味覺大變的憋屈。
我練習一個人去買菜、外食吃飯,練習自己替自己打氣;我也直面脆弱,也學習正向思考。過去的生活很重視飲食享樂,熬夜喝酒也在這類似僻靜的一年中做修正。很多曾經執著的各樣自我要求、各種慾望,都重新被檢視、甚至放下。這些勞苦重擔,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卸下。
從閱讀開啟的甜點人生
深居簡出的時日,閱讀成為我的日常,甚麼都來一點吧。最多的是櫃子裡另一半為鼓勵我而買的各樣歐洲料理相關書籍,橫跨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最多的是甜點廚藝書籍,還有各樣歐洲百年老店專書、法國MOF(法國最佳工藝師)們的食譜及日本名廚著作。在精美的圖與浩瀚的新知識中徜徉,讓我看淡生病。蒐羅各樣麵粉、巧克力、水果,並試做新食譜,讓生活越來越有趣。「來開團看看吧!」我對自己說,就這樣開始了我的甜點團人生。
製作的過程也是一種修煉。決定作品要呈現的感受、美感角度甚至是現實面的各樣成本平衡,都訓練耐心與籌劃力。說是甜點販售,但我著實感受到從朋友來的善意與愛的流轉。我的團有很多媽媽友,同時也是我的臉友與IG友。面交的時候,往往聊天充電是本體,總會花個半小時更新彼此近況。孩子的年齡轉變、才藝班的選擇、跟室友的互動心事,以及不能盡情訴說、放心底的煩雜思緒都一傾而出。朋友們也會送給我各樣小禮物,有異國甜點、書具、小物,乃至乾香菇、自製梅干。
在牌卡中閱讀上帝的心意
除了食譜以外,喜歡精美小物並有蒐集癖的我,終於有時間來好好看因紓壓大買的塔羅牌,以及各項神諭卡。翻閱隨牌卡附贈的解說以外,也買坊間老師們的書來研究。廣為流傳的偉特塔羅牌,從某個角度閱讀,也是人生旅程的縮影。愚人莫名以意氣風發之姿踏上旅途,也有魔術師學習各樣知識充實自我,到女祭司開始反思建立價值判斷。一路上成長後,進入人世需要更多的耐心及自我陪伴的力量;更需要獨處,以找尋內心之光的隱者。慢慢知悉世界運行的模式後,仍舊願意為了愛犧牲自己的吊人。因此重生,看見個體肉身、心靈後更大的自然天體運行,去思考感受,乃至體驗更大的世界。
在認識牌與閱讀的過程中,我禱告求上帝,在我當下的生命,給我更多的啟發。在塔羅書籍中有一種熟悉牌及讀牌練習的方法叫做「一日一張」。在練習中,直覺閱讀牌面時最先閱讀到的圖像及感受,並且練習發現今日生活是否有與此感受相關的事物。做這個練習的時候,我一樣會首先向上帝禱告,偶爾會受到啟發,嘗試讓自己學習那不計一切後果的愚人,把放在心頭的計畫做一下;也在出貨檔期心煩意亂的時候,被提醒需要有溫柔力量陪伴自己內心的獅子;並曾經感受到:每個人都在崗位上無私奉獻,而有這個大同世界與平安,當下深受感動。
離開學校,不離開學習
我很慶幸生存在網路發達、各樣社群蓬勃的年代。我把在學院教育中受到的訓練,在斜槓人生的各個面向中再次演練:大量蒐集資料,並分類、記錄,提出可行實驗方案,再加修正與完成。身為自由業者的歷程,讓我練習找到自己舒服的模式與時間表,這大概也是一種內在小孩的療癒吧!
已經深深內化的那些,例如來自母親的要求,求學過程中來自各方、有形無形的期待,乃至追求快速完成的功利社會的潛規則,在一次次的思考、實驗與打破中緩慢調整,當然我也越來越快樂。我想我也會一直長大吧!完全替自己的人生負責,自己照顧自己,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好惡。
對現在的生活書寫
偶爾去菜場買菜,思考為伴侶量身打造的菜色。讀一、兩個小時喜歡的書或者專講需要的相關書籍。轉身開烤爐,秤麵粉、糖,回溫奶油,吃完午餐小憩之後,如常去散步,或許趁亂買個甚麼犒賞自己。
逢週三、六則跑到教會練琴,在挫敗與偶爾的小成就感中磨練自我。一路上,上帝一直讓我參與教會服事。無論是在坪林做外聘司琴與青少年輔導的時光,偶爾打游擊、丟包甜點給大學生團契,抑或現在在古亭長老教會做外聘司琴,都沒有真的離開教會。
在法國廚藝料理專書中,特別是甜點書通常有一個部分叫La finition,意指完成,通常是最後裝飾,這常讓我聯想到「收官」。一步一步,我用心聆聽,希望能體會天意,也為自己人生的中下半場做更多打算。腦袋中還有邀請專業心理師、精神科醫師與一般民眾的讀書茶會;也還想做鮮奶茶檔期的販售;還有一兩首詩歌,想在奏樂默禱的時候與大家分享;還有芳療配方在to-do list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