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宇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退休牧師,本刊編委
我們若能想想,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有可能會變得比較不方便,那時我們希望自己會被別人、被周遭環境怎樣對待呢?
三小時和一輩子
曾經在網路上讀過一個故事〈我們只是不方便三小時〉,大意是一對夫妻搭自強號從嘉義去台北,找到座位時,發現有位腳不太方便的人坐在他們的一個位子上。丈夫示意妻子先坐下,自己卻從嘉義站到台北,都沒請坐在他的位子的人起來還他座位。下車後,妻子心疼丈夫平白站了三小時,丈夫卻說:「我們只是不方便三小時,對方卻是不方便一輩子。」
讀這個故事讓人感動,因為能為比自己不方便的人設想,又不傷及對方的尊嚴,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這位先生的做法,讓人覺得貼心,能體貼身體狀況比自己不方便的人的辛苦。而我也聯想到另外一點:許多身障人士已經比一般人不方便了,但他們在所到的公共空間中,卻要付出更多的體力、心力,才能使用所謂的「無障礙設施」,或者順利到達想去的地方。這樣的情況,不只公共場所會有,甚至連講究實踐愛心的基督教會,也有類似的情況,而且還可能更誇張。
公共場所的無障礙設施
曾經看到一個新建好的車站,還是台鐵縱貫線和支線的交會車站,新做的無障礙斜坡道做得夠寬,坡度也和緩,還有欄杆配合。只是,無障礙坡道的末端卻有個鐵欄杆門,而且還掛了鎖。仔細一看,原來無障礙坡道開口處連到機車收費停車場。我沒有直接去跟車站人員反映這個問題,因為我怕得到類似下面的答案:「沒關係,身障人士要走這坡道,只要打個電話上來,我們一定專人馬上為他服務,打開門後,還能順便推他上來。」我曾看到電視新聞報導台鐵車廂與月台有落差時,台鐵人員就是這麼回答:「身障人士只要在前面的車站請站務人員打電話通知,車子到我們這一站時,就會立刻有人為他架好接駁板,讓他可以順利下車。」那時,我都想問:台鐵採購新的列車、整修月台時,都沒想過什麼時候才能和捷運一樣,讓月台與車廂地板無落差,輪椅族可以進出自如?像這些情況都會造成輪椅族的不方便,難怪有時會看到身障學生開著電動輪椅,走一般道路跨村爬過陸橋,到教會去參加主日禮拜,而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真要為他們的安全擔憂。前述車站無障礙坡道的情況,後來我有機會在服務單位內部會議中提出,請求跟車站協商改善,終於獲得解決。
在某些公眾建築如機關、學校的大樓,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狀況:大樓前面有停車場,停車場最角落的地方標示了兩個身障停車位,而大樓的無障礙坡道卻因為長度的關係設在大樓後門。停車場的身障停車位,不是應該設在最接近斜坡道的地方嗎?我也曾經看到一棟大樓從右後門下兩階樓梯,就連接一條迴廊,可以很方便地走到另一棟大樓的側門,不用擔心日曬雨淋;但是無障礙坡道卻設在前門邊,須穿過大廳出前門,走斜坡道繞外側到右後方的迴廊,同時須忍受日曬雨淋;然後走個小斜坡上迴廊,還須繞到另一棟大樓的正門,才另有斜坡道可以進入那棟大樓。我同樣在內部會議中提出這個問題,希望可以改善,不要讓身體已經比我們不方便的身障人士,還要比我們辛苦多繞一、兩百公尺的路,才能從這棟大樓進入另一棟大樓。
教會中的無障礙設施
教會中的情形也不遑多讓,存在許多的問題,甚至應該說是奇怪或不夠體貼的狀況。許多教會的禮拜堂及附屬建築建於二十世紀中、後期,當時還沒有無障礙的觀念,也沒有法令的強制要求。現在仍繼續使用這些建築物,就須努力改善,盼望讓不方便的情況可以降到最低。因此許多教會增設了斜坡道、電梯等等設施,廁所也加裝扶手,希望不要讓人來到教會覺得不方便。但是也出現一些情形,比如無障礙坡道太陡、扶手只裝了一側、身障停車位太小等等,而且電梯又怕太耗電,平常都上鎖,要用時還要申請開鎖。這些較舊的建築要如何改善,都還有相當大的空間。
有些新建不到二、三十年的禮拜堂或教育館等附屬建築,還會看到一些奇怪的現象,比如:主堂位在較上方的樓層,無障礙廁所卻設在一樓,甚至設在室外。因此,身障人士內急時,還須趕快請人推他去搭電梯下樓,出了電梯還要去設在外面的無障礙廁所,才能順利解決;萬一時間來不及,排泄物就可能污染衣褲,真叫人不忍心!我服務的機構歷史約三十年,每棟大樓都依照政府規定,每層樓都設置無障礙廁所;但是看到有教會的無障礙廁所這樣設置,也沒有逐層樓設置,甚至有的還設在男廁裡面,只是為了節省空間或經費。真希望教會都能本著「各不同肢體能互相關懷」(林前十二 24)的心,為身障人士預備更貼心的處所,在敬拜上帝或參加聚會時能更無後顧之憂。
貼心的友善廁所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隨著觀念的進步發展,許多公家機關、醫院、學校開始將無障礙廁所加上親子使用的需求、尊重跨性別人士隱私權,而統稱為「性別友善廁所」。於是,我們看見某些大賣場、醫院、學校、公家機關擴建洗手間,讓兼具兩性使用功能的坐式馬桶、位置較低且加裝扶手的小便斗、可以收合的換尿布台都安裝在其中,門當然都改為輪子在上的拉門,成為多功能且兼具貼心考量的廁所。
今年在台南高鐵站附近舉行的台灣燈會,為遊客設置的臨時廁所,也是不只有男廁、女廁,同時還有性別友善廁所,清楚標示在引導的紅色圍籬上。我也看見某些教會改裝了廁所,每格廁間都有獨立的空間,輪椅能夠進入,裡面除了馬桶之外,還有小便斗,並在門上標示坐式或蹲式馬桶,以及適合使用的性別。這雖然還不夠完善,例如門還是內開式,但已是一種友善廁所的概念。只是,在台灣所有的教會中,這樣的教會還算是極少數的。
我們都有可能會不方便
我在全職服事的前二十年,一直覺得自己夠強壯,帶著青少年、學生上山下海參加活動,甚至攀爬峭壁小徑,都覺得沒有問題。年過半百之後,身體開始出現嚴重的狀況,心肺功能負荷不住,終至接受心臟繞道手術,換掉三條冠狀動脈,而且定期服藥;十三年後又出現狀況,安裝塗藥支架。
在退休之後的望七之年,我在許多方面開始感到不便,例如:跟隨成人團契出遊,從山路走三百多個階梯下切溪谷遊玩,然後再走上來。在事先不知的情況下,我辛苦的走完,也讓大夥兒花時間等我;又如上廁所時偶而會出現一些狀況,需要較有隱私性的較大空間(如性別友善廁所)來處理;又如搭乘高鐵或台鐵,不管有無拖著笨重行李,會比較需要搭乘手扶梯或電梯,以免趕得氣喘吁吁,還要停下來服用耐絞寧(擴張血管藥物);再如,在電聯車或捷運車廂,忽然有人要讓座給我……等等。我開始體會到,我雖然不是身心障礙人士,但隨著年齡漸長、身體狀況衰退,我是不是已經進入越來越不方便的狀況了?以至於出門常需要別人協助,更不要說走路偶而不小心跌倒趴在地,周圍的人的反應把我嚇一跳,而我還自以為沒事!
當我們覺得自己還夠強壯、身心都很有力量之時,常常無法體會有某些不方便的人士的需求,而以我們自以為的方式「幫助」他們;當我們有機會規劃教會或機構的建築物時,沒有多用心思規劃友善的設計,還自以為已經做了無障礙設施,能照法令要求通過檢查就好了。甚至還有教會用自以為聰明的思考,設置了最起碼的無障礙設施,然後在檢查通過、取得使用執照後,又動工改裝加上其他用途,自以為聰明又省錢,但是身心障礙人士要使用時卻非常不方便,甚至隱私權不被尊重!其實我們應該設身處地為不方便的人設想,也就是要有足夠的同理心。我們若能想想,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有可能會變得比較不方便,那時我們希望自己會被別人、被周遭環境怎樣對待呢?
願意為軟弱的人分擔重擔
羅馬書十五章 1~2 節說:「我們信心堅強的人應該幫助信心軟弱的人,分擔他們的重擔,而不求滿足自己。我們每人要為其他信徒的益處著想,來建立共同的信心生活。」身為基督徒,我們要時常有幫助比我們更軟弱的人的心,分擔他們的重擔,並致力減少他們可能遭遇的不便。尤其我們都可以檢視自己教會的實況,督促教會整體建築環境改善,成為讓不方便的人友善的環境。盼望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