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祈得 (台北大專工作者)
要仔細聆聽上帝的聲音,當上帝使所有事物存在,使所有事物都有其價值與意義,使所有人都能夠與這個受造界建立關係。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世記1:1-2)
聆聽創造
2016年曾經受邀欣賞一個非常有趣的設計展,是由台北市文化局主辦的「質樸創意學——當代以色列設計展」,其中的一個展品令我印象深刻。那個展品是由一組耳機和播放器,加上一張由希伯來文書寫的創世記第一章,這兩者構成完整的創作設計作品。
乍聽之下會覺得這個組合很詭異,甚至我們會詫異這憑什麼成為一個「藝術品」?難道又是「後現代藝術」的新的表現方式?但是仔細一看這個作品,才會慢慢發現他的獨特之處。首先,他的創世記第一章,是沒有子音的,是由一堆母音構成了我們的第一個視覺畫面;其次,戴起耳機,發現是一個人的聲音,重複地念著整個創世記第一章的經文,構成了我們所聽到的聲響效果。
熟悉希伯來文的朋友,馬上就會想起,希伯來文一直都是只有倚靠子音紀錄的,直到後來產生馬索拉母音,才讓希伯來文字的記號法,也能同時呈現聲音;這個作品卻不以子音紀錄,而是拿掉子音,以母音作為表達。接續著,戴上耳機後聽到的創世記第一章,如實的呈現了上帝創世的感覺,使我們只聽到聲音,然後便感覺到聲音是如何形塑出這個世界—上帝用祂的話語創造了世界,譜出了創世記第一章的故事。
這一個特別的創意設計作品,實際上要陳現的就是,讓人「感覺」到上帝透過話語來創造世界,特別是透過「聲音」來創造,而拿去子音只有母音的創世記第一章,則透過母音記號,襯托出唯有聲音的閱讀/聽覺視角,衝擊我們的認知。我們太過於習慣去「閱讀」創世記第一章了,忘記去「聆聽」創世記第一章;我們太過於習慣教義式的推論結果——上帝從無中生有,創造了天地,忘記對創世記第一章來說,從混沌中產生秩序,從無意義中產生意義,從寂靜中發出聲音,這才是創世記第一章帶給我們強烈的感受和經驗。
從無到有
對於基督徒來說,上帝創造世界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在主日學、教會講台和其他教會活動中,都不斷地重複這個從系統神學推論來的概念。在基督教歷史上,神學家阿奎那(St. Thomes Aqinas )提出了著名的目的論論證(The Teleological Argument),目的論認為我們所處的世界,充滿許多不同的事物,他們彼此有不同的發展目的,卻共同組成一個和諧的秩序,這是按照上帝的理智而安排的。
而另外一位自然神學家佩里(William Paley)則提出了另一個著名的論證:鐘錶匠論證。佩里認為當我們看到一隻手錶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其複雜的運作方式;因此我們必然推論出背後有一個極具智慧的設計者,這個精密的手錶便是由這個人設計出來的。從這個論證就可以推論出,我們所處的自然,具有極精細的運作模式;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出,這個極精密的自然,背後有一個設計者存在,在基督教裡面,我們便稱之為上帝。
從這些系統神學的論證方式,我們便可以看到上帝創造天地「從無到有」是一個符合系統神學推論的教義論述。如果這個世界在上帝創造以先,就已經有了某些東西,那麼祂就不是完全的存在,這個世界就不是由祂所造,也就不符合祂是創造天地的主,以及約翰神學中所宣稱的「祂是宇宙之主」的原則,因此上帝創造世界,必然的就是一種「從無到有」的過程。
但我們其實忽略了一個角度,無和有是非常希臘哲學的思考模式,因為這涉及到「存在」。那麼我們會問,究竟從「存在」的角度去思考,是不是一個希伯來人的問題?我們是否在閱讀希伯來經典的時候,卻使用了希臘人/哲學的思維,來觀看希伯來人的書寫?究竟希伯來人的角度是什麼?而作為一個台灣人,我們的角度又是什麼?我們如何觀看、思考這句「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賦予意義
除了系統神學對創造的概念和推論以外,若是回到聖經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很難直接從創世記此處的經文,看到一個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反倒是我們從中看到原本空虛混沌的世界,如何一步步從原本混亂的狀態被定位。當上帝說要有光,就有光的時候,也從原本的混沌中,定義了光;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認為言說出出來的那些事物,呈現出來的就是意義,他包裝了話語中的詮釋和陳述,而說話就是此在(德文Dasein)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語言其實宣示了說話者自身的存在,因此海德格提出了「語言是存在的家」的概念。
當上帝開始說話之後,也昭示了他自身的存在,以及存在如何透過言說,賦予事物意義,而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存在就是被言說出來;換句話說,當上帝說出要「有」光的時候,不只賦予了光的存在,給予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更揭示了光如何存在於這個受造界的秩序中。在起初,地是混沌與空虛的,也就是起出的世界處於「沒有意義」以及「沒有秩序」的狀態,從無意義與無秩序的狀態到有意義、有秩序,這正是整個創世記第一章所要表達的:「上帝讓混沌的世界變成有秩序,讓毫無價值的世界產生價值與意義。」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創世記的開始,便宣示了另一個創世記重要的信息,是關於上帝帶來解放的信息,以及上帝的解放是如何幫助這個無序的世界獲得秩序。特別是我們可以從創世記的脈絡中,看到人類的罪惡和墮落是如何循環的往下掉,而巴比倫、埃及、亞述這些帝國,又是如何隱藏在創世記的文本脈絡中,不斷地控制人的思想與行動;但是上帝卻在人的罪惡和墮落之中,不斷地幫助人的社會、精神、心靈和自我在壓抑中得到釋放,在罪惡和墮落中恢復上帝的自由與秩序,並解放人身上的枷鎖與綑綁,恢復起初上帝造人的形象。
在此,我們會有另外一種疑問,若上帝的創造行為是帶來秩序和意義,那麼是不是也相對的帶來了許多的規範與義務?而規範與義務是否限縮了人的意志與自由?在這個問題中,我們不可忽略原本地是空虛混沌的狀態,英文聖經NRSV和NIV的翻譯都是formless,KJV則是without form,意即失去形式、沒有形式。上帝創造中的秩序和意義,是重新給予事物定義和存在的規範,因此能重新幫助事物建立方向,在形式的重建中,並不會限縮人的自由,而是提供了人們一個可行的定向、一個指標,讓人們能按照規範與義務和其他事物建立合宜的關係。
這並不意味著事物失去的自由與自主,而是從無意義與無序中得到解放,從空虛中被完滿而得到生命的整全,在理解規範與秩序的意義,以及了解「惡即失去與上帝合宜的關係」,人才能做出完整自主的選擇行動—活在能選擇善或惡的自由之中,而這點是上帝創造世界中給予人們的愛,人們得以選擇活在善或活在惡之中,那些形式、規範就是我們將我們的生命定準方向而已。
建立關係
上帝的話語就是把整個世界定向,讓世界產生聲音,使事物能彼此聽見彼此的的聲音,使事物能夠彼此感知,使事物能夠知覺到彼此,使事物產生「關係」;換句話說,上帝創造世界,透過話語讓所有事物能建立關係,使原本混亂的生命,能夠聽見祂的聲音產生定向、聽見他人的聲音產生關係、聽見其他造物的聲音產生非工具式的緊密連結—不再把物當成物在操弄,而是意識到自我如何處於創造的一環之中,進而謙卑放下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型態,回到上帝的定向中。
創世記的一開始就讓我們看到混亂、無意義的世界,但卻也同時給了我們盼望——上帝的靈就運行在水面上,水在希伯來人的世界觀中,意謂著混亂和鬼魔的居所,在這樣不潔的地方,上帝的靈卻運行在其上,而上帝的聲音也從此而出。上帝的靈充滿整個世界,即使這個世界是如此的黑暗,我們是否相信上帝的靈仍然充滿在其中,不斷地發生出聲音,要帶給整個世界秩序和方向?
上帝的聲音從混亂中產生,從嘈雜的聲音中出現,正如大風、地震、大火之後,上帝的聲音被以利亞聽見。在諸多的混亂之後,我們才辨識出真正的真理與意義,我們低估了創世記第一章提醒我們的,要仔細聆聽上帝的聲音,當上帝使所有事物存在,使所有事物都有其價值與意義,使所有人都能夠與這個受造界建立關係,我們該如何重新實踐創世記第一章呢?
我們需要更多的去感覺上帝的話語,需要看見那些人類社會中的無序、混亂,特別是自以為義的自我中心和人類本位中心,去傾聽上帝如何透過受造界,以及其他的人對我們說話。去試著在自由中選擇與祂在一起,去建立與世界和他人的關係,去讓身邊那些被枷鎖綑綁,被意識形態束縛,被現代社會、集權暴力體制所綁架的人得到釋放。因為即使邪惡充滿了整個世界,使之混亂無序,但是上帝的靈仍然會發出那盼望的聲音,告訴我們:「我存在,我說要有光,這個世界就會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