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英義 (前彰化基督教醫院醫事處長)
她首先引進「靈性護理」的觀念,可謂是台灣這領域的先驅。
貢獻彰基
華仁愛宣教師(Miss Jeane Walvoord,1907-2011)在彰基任職期間的貢獻包括:實施護理人員三班制(美式)、實施督導制度、用台語寫護理記錄、感染控制、提昇護理品質(聘請院外護理人員,如沈彩葉、張翠柳等老師來院指導)、設立護校培育護理人員、實施護理交班制度、實施臨床護理教學、實施產前、產後的檢查及衛生教育、新生兒健康檢查、編著「公共衛生」乙書、推廣公衛巡迴醫療及義診。
彰基社區健康部之濫觴
1955年華仁愛在彰基設立公共衛生部門,並到偏遠地區從事巡迴義診及衛教工作,又著手編著《公共衛生》乙書。這是台灣地區公私立醫院引進公共衛生的第一人。
本人於1974年到美國Tulane大學公共衛生與熱帶醫學研究所進修。其間,該研究所的著名教授,小兒科教科書的著者,Dr. William曾經說:「醫學之發展,要在社區之內,為社區大眾著想,並且以醫院為基礎之社區健康,將來要扮演重要的角色。」本人有感於此說與華仁愛的理論不謀而合,具有前瞻性,於是在1975年畢業後,回彰基,即創設社區健康部,實踐其理論於台灣。
我突破傳統醫院之藩籬,積極地把醫院之功能和資源帶到社區以期預防與治療合而為一,使彰基成為一所沒有圍牆的醫院,達到「上醫醫未病之病」的目的。接著馬偕、榮總、高醫等公私立醫院紛紛派人來院取經,並紛紛設立社區健康部。接著報章雜誌大幅報導社區健康部之功能,於是確立社區健康部在醫療體系中之重要性。
促成二林基督教醫院
華仁愛將由菲律賓轉來的一部車子,在彰基充份發揮它的功能。她帶著彰基的醫療團隊走遍中部窮鄉僻壤,從事醫療傳道的任務。
1956年她深入南投縣仁愛鄉的霧社與高美等地;1961年到彰化沿海地區的教會,從事巡迴醫療。
這種上山下海的巡迴醫療,激勵了中部地區的本島基督徒醫師,效法她的精神,由謝緯醫師發起,組織台中中會巡迴醫療團,在中部沿海地區從事醫療傳道工作。為此,華仁愛於前往馬偕醫院之前,經彰基同意,將這部車子轉贈給台中中會巡迴醫療團使用。台中中會之醫療巡迴團是由謝緯醫師、林庚申醫師、黃明輝醫師、蔡陽昆醫師、楊作舟醫師及陳曜煊醫師等所組成的醫師聯誼會。
後來謝緯醫師覺得需要有一個地方置放醫療用品,也需要有一定點,作為例行問診與追蹤的場所;同時在醫療工作進行中,他們發現二林地區又有許多小兒痲痺的患者,非常需要有專人照顧,急需設立醫院,於是在1964年11月開辦二林基督教醫院,這是第一所由本地醫師獨立籌設的基督教醫院。當時是由二林、竹塘、大城及芳苑等四所教會共同捐900坪土地,加上醫師團與西德婦女祈禱團的捐助建造成的。
有一次謝緯醫師在美國加州巴克禮教會報告二林基督教醫院的經營狀況,談到該院有60多位小兒痲痺的兒童,需要有專人照顧,而聽眾中剛好有一位Joyce McMillan夫人,深受感動,她回應上帝的呼召,即時答應前來二林協助。這位上帝派來的天使,就是喜樂保育院的馬喜樂阿嬤。
貢獻馬偕
1961年7月華仁愛接受同屬美國歸正教會的馬偕醫院院長羅慧夫醫師(Dr. M. Samuel Neordhoff)的邀請,前往馬偕醫院擔任護理部主任,兼任護理學校校長。
華仁愛在馬偕醫院任職期間,完成下列工作:
設立護理學校、完成護理部組織、採用護理分科督導制度、創設加護病房、設立燙傷中心、派遣護理人員前往美國進修、設立公共衛生部、協助自殺防治中心。華主任與羅慧夫院長提倡靈性護理、倡導全人醫療(與院牧部、精神科合作)。
促成馬偕護校
1955年在彰基設護理學校,因為她引用美式的護理教育制度,當年馬偕醫院也送護生到彰基受訓。1961年七月華仁愛受聘前往馬偕醫院擔任護理部主任兼護校校長,彰基就將護生送馬偕護校受訓兩年,第三年再回彰基實習,兩校共合作六年(三屆)。畢業生大都通過國家考試,造就不少優秀人材。
1965年,魏海倫宣教師(Ms. E Wilkerson)接任彰基護校校長。從此,彰基護校與馬偕護校就分道揚鑣。此時,政府開始要求兩所護校的畢業生必須先經檢定考試,才能參加國家證照考試,為此彰基也要立案成為正式的護理學校。
蘭大弼院長與米維廉副院長積極向政府交涉有關護校立案事宜。當時政府的政策是:要有土地、基金及校長人選的資格等。經多次交涉,但因課程內容及校長資格等問題,很遺憾地沒能完成立案。雖是如此,仍然培育了很多護理人員。
華仁愛到馬偕醫院後,有見於政府的新政策,即積極籌備護校之設立。1968年12月20日邀請張逢昌、林國煌、施純仁、許金賓、羅慧夫、彭淑媛、梁許春菊及陳泗治等八位,加上華仁愛成立籌備董事會,經過兩年的籌劃,購得淡水竹圍的土地,終於在1970年2月29日獲得台北市政府核准同意,於1970年10月2日完成立案,並招收第一屆護生兩班。而依照政府規定,校長必須由國人擔任,於是華仁愛專誠由台北搭機前往花蓮玉山神學院邀請曾經擔任過護理部主任的蔡秀玉女士來擔任校長。但因蔡女士無法立即就任,乃任命當時馬偕醫院的行政副院長張錦文先生擔任校長。一年後,蔡女士回馬偕就任護校校長。在當年的時空背景下,華仁愛宣教師不能擔任校長,但她為爭取護校的立案,讓出校長職位,達成設立護校的目標,這表現出她的遠見與胸襟。
引進靈性護理的理念
華仁愛宣教師,為回應上帝的呼召,以「基督的愛」從事醫療傳道,透過護理工作,以救人靈魂為終身職志。
1950年代,美國護士團契(NCF)開始探討靈性護理,以研討會、工作研習會等方式宣導靈性護理的觀念;1960年代逐漸推展於美國護理界;1968年美國百合基金會(Lily Foundation)著手研究與分析病人靈性需求的問題,作為整體護理工作的一部分,結果發現病患都有靈性上的需求,且願意和護理人員探討這問題。
華仁愛接受美國靈性護理的理念,在當年彰基護校的課程及馬偕醫院護理人員在職訓練中均引進此理念,並與院牧部、精神科等合作,提供知識及技術,以期護士、護生及牧者等在照顧病患及家屬時,有實質的幫助。
1970年代,透過馬偕羅慧夫院長、彰基米維廉副院長等宣教師所組成的台灣教會醫療合作委員會(CCMP)舉辦研習會,推展在職教會護理人員的靈性護理教育,舉辦「靈性護理」研討會,使「靈性護理」的理念,逐漸在台灣展開,並且落實在教會醫院中。
1977年,美國沙崙費士(Sharon Fish)、猶迪雪萊(Judy Shelley)及美國護士團契(NCF)出版《靈性護理》一書,引起護理界的熱烈回應。1980年台灣台安醫院將之翻譯出版,並引用於台安醫院。
不久趙可式博士也提出靈性護理的理論。1990年台灣基督教護士團契出版「靈性護理的理論與實務」一書,成為護理校系的主要中文教材,也是必修課程。接著在台逐漸有舉辦靈性護理的研討會:
⑴2002年由中華民國護士福音團契與中華民國護理學會在台大舉行「靈性關懷之理論與實務運用」研討會。
⑵2003年開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逐年舉辦靈性工作坊。
⑶2005年首度由教育部主辦靈性護理研討會。
近年來生命教育、生死學領域的學者,對靈性相關的研討也逐漸增加。
華仁愛宣教師首先引進「靈性護理」的觀念,可謂是台灣這領域的先驅。而今日教會醫院的觀念與作法,與日俱進,已邁向「全人醫療」的時代,走在時代的前端。
屆齡退休
1974年華仁愛屆齡由馬偕醫院護理部退休,當時的政府為感謝她對台灣護理界的卓越貢獻,特頒「好人好事」獎牌,馬偕醫院與彰化基督教醫院也為她舉辦盛大的送別會。
退休後,她回美國威斯康新州的荷蘭村,那是以盛產鬱金香聞名的地方。她回到母親身邊,三姊妹又相聚在一起,共渡人生的黃金時光。照顧年邁的母親,陪她到最後一刻,她的母親 在1978年安息主懷,享年97歲。她們三姊妹一起生活,華仁愛先後照顧姊妹至最後,其姊享年93歲,其妹享年73歲,她的一生都在照顧別人,堅守護理之路。
期間她也在大眾傳播的機構擔任志工,在那裡可以買到很便宜的錄音機、錄音帶等器材,同時參加讀書會、婦女會等。
她的晚年生活很愜意,喜歡閱讀的她每天讀聖經、每日靈糧,也看小說。她特別喜愛咖啡,據說每天要喝十杯以上,她身邊總是散發著咖啡香。
百歲人瑞
直到一百歲時,她的視力衰退,無法閱讀,有教會的姊妹特地為她唸聖經及書籍,她也喜歡音樂,經常參加當地的音樂會。
2002年她的家人都安息了,她孑然一身搬入為宣教師預備的退休之家,過著獨立的生活 ,年紀大了,行動不便,數次跌倒進出醫院,幸好都很快恢復。
2011年又跌斷股骨住院治療,很遺憾無法康復,於當年12月4日蒙主恩召,享年102歲。
她的追思禮拜於12月13日在第一歸正教會舉行,由Dan Gillett博士為她主持。
她的墓碑上寫著:華仁愛宣教師,1909年7月9日生,2011年12月4日歿,「以信德當作盾牌」(以弗所書6:16)。
這位百歲人瑞,一生默默為主作工,對台灣的護理及公衛有不可抹滅的貢獻及影響。她的美好腳蹤,令人懷念。
【更正】上期刊出有關華仁愛宣教師父母的故鄉,應該是密西根州的荷蘭村,而非威斯康辛州。另外,文中提及華仁愛宣教師的父親畢業於Hope College,經陳浩德牧師查證,應該是歸正教會辦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