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敏菁/愛慈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圖|愛慈社會福利基金會
「愛慈」在「別人不做,我們來做」的使命驅使下,其實也就選擇了一條跟其他組織不一樣的發展道路。
與哀哭的人同哭
自 1986 年台灣出現第一例本土愛滋個案起,愛滋議題便在當時的社會引發許多討論和關注。由於對愛滋病認識有限,造成社會大眾心理不安與恐慌,對愛滋病患者更是充滿歧視和嚴重排斥,認為他們是性行為不檢點、道德低落的一群人。因此,一旦感染愛滋病,患者遭家人唾罵、遺棄,多數只能獨自承受,生活在社會陰暗的角落。
「愛慈」因著一群基督徒效法耶穌基督「愛」的精神,在「別人不做,我們來做」的使命驅使下,從在醫院關懷愛滋病患者做起,直到 1999 年正式成立基金會;從決定投入愛滋議題的教育宣導和倡議開始,其實也就選擇了一條跟其他組織不一樣的發展道路。
2000 年時,即便基金會都還在四處籌款,甚至仍欠款,卻因為愛滋患者哭著渴望有一個住的地方,即使空間狹小也沒關係。為此,愛慈承載著對愛滋病患者的委身,戮力整合衛生醫療、護理、社工、心理諮商等專業資源,設立了台灣第一個愛滋末期病患的安寧照顧家園,直至 2016 年結束此項服務時,共提供 168 位愛滋病成人患者的安寧照護與生活照顧。
做在最小的身上
爾後,因毒品問題嚴重,愛滋媽媽人數增加,進而衍生愛滋寶寶照護的需求。因為愛慈的「敢」,2005 年愛慈成立寶寶照護中心,投身疑似(確診)愛滋寶寶的照護。為了保護這群不被祝福、一出生就被貼上標籤的孩子,再加上長期因為愛滋服務難以向社會大眾募款,寶寶中心至今仍隱身在台北市的老舊公寓中,18 年來共照顧 120 位寶寶,其中包括 73 位疑似(確診)愛滋寶寶(註 1)、26 位藥癮媽媽生下的藥癮寶寶,以及其他照顧疏忽或照顧不當的寶寶。120 位寶寶算多嗎?其實若單純以「數字」評估,或許真的不多;但若從生命來說,規模不大的愛慈搶救了 120 位原本可能終生背負愛滋感染者標籤、受藥毒癮戒斷症影響,或遭原生家庭照顧不當,導致生、心理創傷的小生命而言,數字「120」的意義便是如此之「重」!
神使孤苦者有家
跨入特殊需求兒少的安置服務是愛慈的另一個意外開展,引起這項意外的是一名叫作黑寶的確診愛滋寶寶。屆齡兩歲的黑寶在找不到收養人,也沒有寄養家庭願意接納的情況下,愛慈興起為確診愛滋兒少成立新家園的念頭。恰巧,2010 年公部門正在推動小型社區化團體家庭實驗計畫,於是,愛慈毅然投入特殊需求兒少的團體家庭服務。愛慈再一次因「愛」而「變」!
特殊需求兒少對多數社會大眾而言是陌生的,但其實他們就在你我周遭。來到愛慈兒少團家的每個孩子,都是因為身體疾病、發展障礙,或心理、情緒及行為等問題,又或有環境適應、特殊照顧需求,且至少轉換了兩個以上的安置單位,才會來到愛慈。在孩子的認知與他們體會到的生命歷程裡,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尋」「家」之旅——「尋」有時是一種不得不的被安排,說是「家」卻又無法穩定。然而,我們想的是:愛慈可不可以成為孩子返回原生家庭或自立之前的最後一個處所?我們盼望讓孩子感受到「家」不單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動態的、有品質的「愛慈家」;在這裡,我們盡心愛、盡意接納、盡力照護,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生命在我們眼裡何其寶貴重要!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U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簡稱CRC)中明白陳述,在兒少成長過程中,生存權、基本健康及福利權、被照顧權都應該受到全力保障。回顧愛慈 24 年來走過的路,正是回應CRC 精神的最佳寫照。在社會的角落,仍有許多受排斥、遭忽略的弱勢兒少需要被看見和照顧,愛慈邀請您一同加入關懷弱勢兒少的行列,讓他們的生命能夠健康、延續,可以豐富多彩、翻轉蛻變!
附註:
1. 73 位疑似(確診)愛滋寶寶中,其中 71 位在連續 6 週進行預防性投藥後,已 100%排除感染,成為健康寶寶,而另外 2 位則在來到愛慈前便已經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