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盈穗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一年級)
Iâ-so͘ kā i kóng,Lí in-ūi khòaⁿ-kìⁿ góa chiah sìn; hiah ê bô khòaⁿ-kìⁿ lâi sìn ê lâng, ū hok-khì.
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約翰福音20:29)
看見之前
神研班,嚇人的名字。在這個除魅的時代,神這個字眼令人退避三舍。看了一下菜單,早禱然後讀聖經然後小組討論,吃午飯,讀聖經然後小組討論,吃晚飯,大堂專講然後工作坊,睡覺,真是無聊的菜單,忍不住心想。然而身為一個從小在神學院、教會打滾的孩子,身為一個帶著美麗十字架項鍊到處趴趴走的年輕小姐,身為一個自稱是基督徒的大學生,不去「研(究)神(學)」一下好像對自己過意不去。所以某天一大早就抱著電腦去上課,整堂課漫不經心不斷刷新報名頁面,只為了擠破頭,換一個可以去神研班看看世面的機會。
萬花筒
儘管神研班的營會行程看起來無聊透頂,但實際經歷起來卻非常熟悉:一群大學生聚在一起,早晨和朋友聊聊、分享近期生活,一起天花亂墜的討論聖經,「一個上帝、各自表述」,一起「逛書局」買聖經、註釋書、神學讀物、靈修小品,肚子餓就到「學餐」吃正(不)常(太)發(美)揮(味)的食物。到了「必修」的大堂專講和「選修」的工作坊時間,蹺課的蹺課、渙散的渙散、發呆的發呆、醒著的醒著、學霸的當學霸、抄筆記的抄筆記,整天課程結束後,愛玩的約打牌、愛運動的去跑步、愛聊天的在交際、愛睡覺的回宿舍躺平、愛學習的就八著老師、牧師、學霸不停問。神研班就像是大學生活的縮影,人只有那些、課程只有那些,碎紙般凌亂、有限,然而透過雙眼我們得以看見、經由雙手我們能夠改變,些許的經驗就像萬花筒一樣,在狹窄的空間裡,旋出一個無限的小宇宙。
探(tham)
梁哲懋牧師的專講主題是「不願被馴服的信仰團體」,其中有段論述是關於多馬用手指頭「看」(原文)耶穌傷口,進而相信耶穌復活的故事,作者利用「看」這個字眼來反諷多馬的盲目,暗批諾斯底團體「瞎了眼」,並透過這段隱喻和諾斯底團體產生對話。重要的是,其餘門徒並未因多瑪的不信就將他踢除這個信仰團體,而是給予包容、給予空間,讓多瑪自己面對自己的信仰、面對耶穌,也呈現了約翰福音作者對團體與團體間關係的想像。
短短的一小段故事,從不同的切入觀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就能得出不一樣的感動。除了文意的延伸令我開眼界外,牧師提到,台語聖經將「看」這個字超譯成「探」(tham),儘管是超譯,儘管不小心扭曲了作者的原意,但我卻沈浸在tham這個台語字的美感中,並且描繪了一自己想像中多馬的手指頭:小心翼翼伸出、卻因為過激的心緒變動而不斷顫抖的手。我想,這就是文字、語言面對唯一真理時的有限,然而,卻也造就了人們想像空間的無限化。
約翰福音的作者將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件透過自己的腦袋過濾,書寫出一個屬於他的見證、反思、信仰價值,而譯者又將這樣的觀念、語句翻譯成帶有各種文化色彩、歷史背景的不同語言。真理在各種層次的轉換、轉譯過程中,變成另外一種模樣,但我想,這就是聖經,就是信仰,我們無法從單一文字中直接看見上帝,但每個人都有一雙自己的眼睛,我們的雙眼都有一種獨一無二的濾鏡,透過對談、溝通、分享,得以獲得多元、多彩的思想碎片,拼湊起來,也許就能一窺「道」的模樣。
我非常喜歡最後一天差遣禮拜中的一個環節,有三個神研班籌委用三種不同語言唸同一段聖經經節:中文、台語、客語(沒有原住民語,有些可惜,但我合理懷疑可能是同工沒有會使用的人,所以也不需要太硬要。),三個人都念得非常好,鏗鏘有力,觸動我的心,台灣島上的大學生基督徒們,聚集到這個地方,為的不就是這個目的嗎?聽見彼此的聲音、看見彼此的存在,共同塑造一種有活力、有彈性的信仰核心,這便是神研班的寶貴之處。
見證
「聖經的執筆者是男性、掌權者亦為男性,要有意識父權在基督教裡的存在。
有時候聖經出現的東西只是當時歷史的呈現,而非準則。」邱淑嬪老師說了這段話,真實而引人反思。「承認你的傳統有罪,承認你所讀的經文有限,對基督徒來說,並不羞愧。」陳文珊老師說了這段話,嚴肅的、沉重的。
千萬縷思緒在腦中交纏。何謂神所喜悅?什麼是又是合一?想想文化議題、族群議題、法律與刑罰議題、性別議題,想想多元成家議題(這次神研班工作坊資訊量爆表的議題),想想光是一個基督教、一種派別、甚至是一間教會,就有千百種聲音了,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該怎麼成就與上帝關係的再造?我也想起我自己,當我生而為人,選擇成爲西拉雅,也選擇成為基督徒,我要如何面對數百年前,「基督教」這樣的強權對祖先文化的衝擊、殖民與傷害?又如何感謝傳教士帶來的羅馬拼音對祖先語言流傳的莫大幫助?人、宗教、信仰,被時光沖刷、受想像、言論磨蝕,在歷史的每個當下,各自成為不同的模樣,而如今的你我,當我們選擇一條路、一種結構、一些觀念,宣稱我們的靈魂屬於什麼顏色,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活出那樣的道時,我們就必須概括承受這一切人造的時間重量,對的、錯的、矛盾的、模糊的、善的、惡的,都在我們的肩上,是的,世界在我們的肩上,過去、現在、以及即將到來的未來,都在我們的肩上。
我想起了耶穌。他來到這裡,到所有人的身邊,他跟我們一樣,在世間跑跳,他流淚、生氣、為塵世哀愁,他承擔苦痛,他經歷我們想的到的喜怒哀樂、看的到的生命起伏;他也走過我們想不到的荊棘之路,以莿帕為冠,以釘痕作為愛的記號,忍受折磨、在崩潰邊緣替我們受罪。這就是道成肉身的深刻性,他確確實實活過,就像我們活過,而每一刻都堆疊起當下的我們,每一個當下的我們都堆疊起歷史,每一段歷史都是見證。梁牧師說,「見證」這個詞在初代教會,等同於「殉道」,也就是用一個人的靈魂、生命去活出這個信仰、證明這個信仰。「他的旨意得成,在地上親像在天上。」,這就是合一,我想。
看見
神學方面的習得太多,不及備載,我只能就一些零碎的感受去擴大書寫。非常喜歡約翰福音裡,「道」、「話語」與「創造」、「生命」,「復活」與「人和上帝關係的再造」之間的意象連結,「我是」(Ego eimi)的核心主題……等等。在啃咬、吞嚥、吸收約翰福音的這些日子裡,傾聽所有組員、朋友生命故事的時光裡,我能確實感受到每個話語、每串字句(logos)中都有上帝的力量在運行、創造,這就是愛吧,至上的愛。
Góa ēng sin ê kài-bēng hō͘ lín, chiū-sī lín tio̍h saⁿ-thiàⁿ; chhin-chhiūⁿ góa bat thiàⁿ lín, lín ia̍h tio̍h án-ni saⁿ-thiàⁿ.
Lín nā saⁿ-thiàⁿ, chèng lâng beh tùi án-ni chai lín sī góa ê ha̍k-seng.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 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