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過程是緩慢的,但是也唯有這樣的過程,才能真正地將合一的精神紮下更深的根基。
建制內合一運動的艱難
許多推動合一或共融的同道們,都會有同樣的感受,就是合一的確是看起來容易,但實際進行時,卻是十分艱難。合一看似容易是因為我們各個傳承的信仰群體,理論上所承受的是一主、一靈、一信、一洗,甚至我們共同接受的經典,相同處遠遠大過相異處。然而歷代基督的跟隨者,有時對信仰最基本的實踐都會產生不同的立場。並且以捍衛「真理」的精神,絕不妥協,這樣往往造成合一運動上的難處。在華人文化的基督教會,往往難上加難。華人教會中主流的獨立教會或地方教會,先天上就缺乏歷史的視野,有時連對話上也都缺乏共同基礎,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對有些教會領袖而言,他們認為合一就是妥協,越不妥協就越忠心,這樣的氛圍無形中增加了合一運動開展的難處。合一是這樣的困難,無怪乎在約翰福音第17章,一般認為是基督的大祭司禱告,在為祂的跟隨者的祈禱中,有五次祈求要使他們「合而為一」就像聖父與聖子般合而為一。
相較於華人教會合一運動的艱困,在國際上合一運動卻不時有令人鼓舞的進展,著名的例子是1999年梵諦岡與世界信義宗簽署的《因信稱義(成義)的聯合聲明》的例子,雙方放下了歷史上的咒詛,願意求同存異的彼此理解,雖然不是各陣營中的成員百分百的贊成所有的內容,但是這其實是邁開相互理解的重要過程。其他諸如天主教與衛理宗有關訓導上的對話等等,一切也都在定期的進行當中。相信雖然慢但是日久必有成果。
自這些過程中我們觀察到,首先,在建制內的溝通是必須的,且要耐心地進行,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其次,合一不是統一,統一是一統各群體在一個組織中,現代鮮少合一工作者會這樣作。反之,尋求合一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的內涵是代表了先承認歷史中上帝也在不同的信仰群體中工作。沒有一個宗派可以自大地以為自己擁有了上帝啟示的全部,以及其各時代意義的全部詮釋等等。我們是各自在實踐中保存了對上帝的理解與經驗,我們要忠心地保守、認識這些傳承,在所處的時代中進一步地理解,並加以闡發及教導我們的成員。
另一方面還有責任要將之貢獻給其他的基督信仰群體。我們尊重他們的傳承,視作上帝給她們保管的禮物,我們從中學習,也從中找出自己所忽略的信仰原素,使我們更認識上主工作的偉大。在面對現代性衝擊之際,我們在實踐上就有了許多資源可供反省。所以合一之前,需要先調整「淵遠流長的歷史中,上帝只在我們這個群體中工作」的觀念,然後才能願意對話,真正對話(dialogue)意謂著在其中要認識對方,也闡明自己,所以在精神上對話不是要以改變對方為主要考量。有了長期的對話,才會有深入的成果。
合一運動除了國際性的或世界性層面外,也有地域性的工作,在各地成立了基督教協進會,推動地區的合一運動。在台灣由各信仰團體正式派代表參與的組織是「中華民國教會合作協會(The 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 of Taiwan)」在主要的教會群體中,他們努力地定期推動世界公禱日的聯合崇拜,以及基督徒聯誼運動會。前者,有助於本地各教會共同關切外在世界的需要(每次崇拜均有一個特定的關懷地區),後者則在康樂中促進成員的互動。兩者都在一定的程度中拉近各信仰群體的關係。這當中較為缺乏的是前文所提的「持續地就較深入的實踐或神學議題進行對話」,所以在合一的進展上,我們僅能保持一定「和和氣氣」的效果,但卻不能產生較深入的成果,如各群體間更深地彼此認識與理解,或更增進各信仰群體間在一種面對共同的時代的挑戰下,所產生連結的氣氛。當然這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各方仍未有把握進入到更深入的階段,目前這是風險最小的一種合一運動模式。相較於以上在建制中的合一運動的推展,這幾年筆者所參與台北的泰澤祈禱,就是另外一種「由下而上」的合一運動的努力。
一種非建制內的合一行動
這個祈禱會的開始是在2008年底由天主教震旦之友協會的胡國禎神父、及台灣長老教會大專事工的陳浩德牧師以個人名義發起,邀請筆者與其他個宗派的牧者、同工們均以非官方代表的方式,一同參與籌備泰澤的祈禱會。籌備到了2009年初就正式開始假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中心於每月的第三個禮拜五晚舉行泰澤祈禱會。期間雖陳牧師移民美國,但長老教會總會的胡宏志牧師、許承道牧師相繼投入。2013年改借衛理公會的城中教會禮堂舉行祈禱會至今。在這四年多的泰澤祈禱會進行的過程中,越來越多來自各宗派的信徒志工參與其中,在這段期間有些不同宗派的青年也受到震旦之友協會的贊助,前往法國參加泰澤當地的祈禱與退省,回台後更是將泰澤的精神注入祈禱會中。
不久後每次的祈禱會都是這些來自不同宗派的志工們,他們一起策劃、分工、安排每次的祈禱會,牧長們通常則是擔任輔導的工作。在這過程中他們培養了友誼、彼此認識不同的信仰傳統,一起為活動祈禱,安排靈修、翻譯、舉行退修會等。在磨和的過程中,他們已然在實踐合一共融的精神了。
此外,泰澤祈禱的形式本身也有助於這種合一精神的培養,整個過程中並未凸顯任何個人或傳統。尊重所有參與者的性別、語言及背景。以短歌、短禱、默想等一同進入平靜的祈禱中,整個過程不會予人不自然的感受。這樣的預備過程,經過反覆的實踐,以及一同祈禱的經歷後,在參與的志工間,大家已習於彼此尊重的氣氛,並一同經歷以祈禱來改變世界的期盼。
由下而上,深厚的合一情誼
所以我們以為這是一種「由下而上」自然形成的合一運動,讓各不同信仰傳承的信徒們,透過祈禱會的籌備,由下而上地促進教會間信徒的互動與理解。雖然這過程是緩慢的,但是也唯有這樣的過程,才能真正地將合一的精神紮下更深的根基,讓信徒在主動的參與的過程中培養出真實的友誼與團契,更在同工們共同的期待下,產生對改變世界的共同願景。這些都為合一運動帶來深厚的基礎。或許這種合一實踐的模式,值得我們合一運動的推動的朋友參考與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