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敘恩 (高雄新興教會青年,成大SCM)
在面對教會許多問題的時候,要小心不因此失了信心。
青年如何改變我們所知教會問題,必須從我們現在身處在教會中的角色談起,再來談青年在這個角色現況上如何「升級」在教會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我和我們團隊觀察到教會發展到此的最大問題,一以貫之,就是人訂定了權力系統,卻賦予神的權威,讓人無法挑戰也不用思考,教會裡從上到下都被馴服的服服貼貼,大部分檯面上浮現的問題也都指向這個方向。
了解教會權力結構
第一是教會內的權力和政治:長老教會實行代議制,選出長老、牧者協助組織的運作。這些設計原先是好的,結果是現在可以參與教會界決策的人都必須擁有牧師資格,取得資格之前必須先經歷神學院內教導的「正統」神學觀,我們認為這樣的神學教育是有問題的,容易使整個教會界大小事物被輕易的控制在少數人的神學觀點裡,不允許任何思辨、甚至不允許挑戰或討論。另外,現在大教會內選擇的長執,往往趨向中產階級裡成功的一群,社會上定義的成功似乎成了這個人得不得神喜悅、適不適合服事其中一個指標。這些現象都在加速教會成員的信仰認識趨向一個單一、狹隘、充滿盲點但無法自省的危險之中。
第二是教會界對於「真理」的限制與不可挑戰性。信仰被簡化成懶人包,讓教會的會友在這個化約的真理中有個明確可依循的方向,抓住就能確保自己成為一個好基督徒,而且能夠簡單的、完整的把你所信仰的全部交給你身旁還沒有聽過「福音」的朋友,讓慕道友對基督的真理能有個快速的認識以此完成我們被託付的傳福音的大使命。我並不是全盤否認基要真理和福音故事講述的重要,我想挑戰的是「在我們當中不能只是這樣」。追求信仰理解應該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而非把一時的理解固化成不動的法則,如此我們才能不斷逼近真理,而不是認為自己掌握了真理,還以此強硬的加諸在其他人身上,配合權力結構,讓教會變成名符其實的一言堂。
追求信仰不怠惰
回到現在的學生的角色。因為我們還不是牧師,還當不成長執,在大人眼中我們就是不懂世事、容易混淆,需要被輔導好好教導的一群。印象很深的,在我們教會一個長執聚集的場合,長輩們表示很願意聆聽青年人的聲音,於是有多次讓青年會長發言的機會,然而當會長完整的表述他對教會觀察後得出可以討論或改善的事項之後,長輩們只對這位會長的台語發音讚譽有加,對於內容完全沒有回饋,這些討論當然也就不了了之。而這個聽取青年意見的程序卻達成了,讓長執們再繼續領導教會的過程中畫下更美麗的一筆。
久而久之,學生們也自甘成為嗷嗷待哺的嬰兒,總是期待到禮拜、團契「聽」所謂「正確的教導」,忘記了自己可以在信仰追求自己一手的理解,而不是一再的消化這些二手三手的殘渣。這些年輕的習慣可能會一直帶到老年,一輩子當過默默的老會友;或者幸運的成為教會領導,就學習之前的領導開始「教導」其他安靜的會友。
從學生改變起,大學教育或多或少提供我們批判思考的啟蒙,讓我們重新去思考習以為常卻不曾思考過意義的信仰「習慣」,從此也能看出現今教會可能需要改變的問題。而思考的前提往往需要更廣闊的視野,對未知的領域更多探求,除了熟讀聖經,更要走出教會去了解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真實的處境和需要,以避免教會因為不了解社會邊緣人而做出侵害的行動,卻自以為代表上帝的公義。最快的做法就是第一線進入社會關懷的行列,因為大部分教會長大的孩子都很幸福,可能從未受過不好的對待,但是透過認識不一樣的人,可以讓我們的心改變,無論如何,認識都是第一步。
面對問題不失愛
在面對教會許多問題的時候要小心不因此失了信仰,相反的要從中找回信仰的力量和團契的方法。無論我們所處的教會處境為何,我們要面對的不是邪惡的人或邪惡的組織,而是任何固化到不容挑戰的思想,在軟化對方的過程同時也要小心自己是否也落入堅持己見,甚至產生信仰理解的傲慢。而後進入組織,成為主日學老師、團契會長、長執甚至去念神學院,希望藉由這些小小的改變和努力,150周年之後的長老教會不必再討論誰的角色為何,而是大家都同樣柔軟的在追求上帝國在地面上實現,即使對上帝國的理解有所出入,也能彼此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