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美書/台南神學院道碩生
他所做的一切,今日仍對我們說話,是上帝的權能讓他完成這麼多的艱鉅工作。
★線上刷卡支持文字事工★1.掃QR碼 2.收到刷卡簡訊請回報資料(點入)
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的巴克禮(Thomas Barclay)早年生活相當富裕,他在16歲決定獻身成為宣教士。對自己被差派到台灣,他自述「後來我才知道,他們派我到台灣的原因是,我的腿比及普遜長,比較適合在多山的台灣行走」;「被派到台灣,我從不覺得難過」。
到台灣時,巴克禮面對著跨越文化界限宣教師的難題,「甚至在台灣工作八年之後,一個人獨處的寂寞還是難以排遣。心情沉悶時,就是單單回想以前那位同工李庥的笑聲,我也可以得到很大的安慰。」另一方面,他對平埔族群體歸主運動的信徒在靈命與基督徒生活實況間的落差,感到十分擔憂,他說:「我難過的是,在教會中那麼熱心的信徒來到你家時,你仍必須小心把貴重的物品鎖起來。」當台灣信徒請他運用英國人身分向英國領事「喬事」或者代為復仇,他都不加理會。他努力要讓台灣的教會不依賴宣教師而自立。
神學教育——訓練本地傳道師
李庥牧師於高雄、台南地區設立傳道師養成班,於1876年合併兩處於台南,借用醫館舊址上課,成為台南神學院前身。「我們把醫館舊址修整,使它變成一所學校。中央的那間大廳改為教室,裡面掛著地圖、黑板、時鐘,看起來倒還蠻像樣子。」
當時的治學情況是由宣教師每周固定教課,唯一中國籍教員為盧良。學生主要來自鄉下貧窮農家子弟,因此,學校發給每人每月生活費3元,當時傳道師每月僅6元薪水。
課程設計包含基礎教育及屬靈課程。教材部分從中國買,部分自英國寄來。每周學生組隊露天佈道,例如:1887年春天府城科舉考試,學生們到考場附近發福音單張籍基督教書籍、露天佈道。1880年新校舍落成,有15名學生,1889年因巴克禮獨力牧養30間教會而停辦神學院。
初結的果子
巴克禮常津津樂道的信徒舉兩例,一是林兼金先生、澎湖人,到高雄找李庥求道。曾教巴克禮漢文、台語…巴克禮表示「他真正教我漢文,真正讓我學習語言。他不只是坐在我的旁邊,讓我自己讀。他的教學事先都有妥善的計畫,我沒辦法偷懶。受教於他的那段時間,我所得到的益處,使我終生受用無窮。」。另一個是李豹、樂師、好賭,在頂仔腳禮拜堂和吳文水談道而信主。受洗入教會,到木柵傳道。曾短暫離開教會,後因吳文水和朋友代禱而重新堅定信仰。
二崙事件
杜君英(位於屏東縣內埔鄉)很早就有教會,但大水沖走整個村莊。重建時,平埔信徒在中林另設一教會,客家信徒則在二崙設立教會,但該教會受到暴徒攻擊,故巴克禮前往處理。
暴徒們於禮拜未結束時,抬來八大桶糞便往屋裡潑直到屋外,巴克禮挺身走出,暴徒用長柄杓掏出糞便對著他的頭上澆。之後暴徒動手揪住信徒的頭髮,拔掉他們的鬍鬚,撕碎衣服、毆打他們,背部傷痕都紅腫起來。
老信徒看他的容忍態度,轉述他曾說:「你們浪費了這麼好的水肥太可惜了,你們種稻的時候不是需要這些肥料嗎?」但他卻回憶道「是不是那麼好心勸告他們,我自己已經記不起來了。不過如果我真的說了那句話,那一定不是出於真正的好心,而是出於一種譏諷他們的態度」。
巴克禮對當地基督徒們的態度很欽佩:「他們那些未信主的親友聽到這消息,都是氣憤膺胸,公開聲言,如果有關當局不妥善處理此事,他們將私下以武力報復。可是那些基督徒們卻很鎮靜,他們說,如果他們受這一點苦,能夠為教會取得一個立足點,他們的犧牲是值得的。為他們的良好態度,我深深感謝上帝。」
推行白話字教育與辦報
「從我抵達台灣,我就確信三件事,至今五十年來,此信念仍堅定不移。第一,若要有健康活潑的教會,每一個信徒,不分男女,都要自己研讀聖經。第二,以目前情形來看,使用漢字絕對達不到這個目標。第三,要達到這個目標,只有使用羅馬拼音的白話字,我們可以用這種簡單易學的白話字教導那些不識字的人。」
巴克禮為了避免荷蘭人宣教船過水無痕的歷史錯誤、避免傳道人誤解聖經,更為了讓信徒能夠自己追求真理,因此推廣白話字教育。此外,為了讓教會能夠互通訊息、進行教育、宣教等功能,更於1885年7月12日出版第一期的「台灣府城教會報」,當時只有四版、月刊形式、但自第二期起擴為八版。
1891年4月他赴英度假,結識人生伴侶巴以利(Elisabeth Christie),1892結婚。巴夫人是護士,她是第一個去東部的女宣教師,面對原住民獵人頭的風險,曾留下感人豪語:「巴牧師的頭若被割去了,留下我一個人的頭又有甚麼用呢?」
時代轉變下挽救危城
1895年10月初,日本軍隊兵分三路,由樺山資紀發動南下攻勢,於10月9日攻陷嘉義。10月11日,乃木希典帶第二師團在枋寮登陸。貞愛親王率混成第四旅隊,以澎湖為基地,布袋嘴登陸。此時民間謠傳基督徒是日本人間諜。多處有逼迫基督徒的情形發生,最慘烈的是麻豆教會,因為謠言說基督徒通敵,有19名麻豆信徒與非信徒遭殺死。
巴克禮在這種情況下,與另一位宣教師宋忠堅共同擔任信差,將台南士紳的請願書送至日軍乃木希典,確認台南不會抵抗而保全五萬府城人免受日軍屠戮。
教會自立與合一
1896年2月24日,在巴克禮的努力下(他在教士會中建議),成立台南長老大會並按立第一批本地牧師;1912年10月24日成立南北教會合一的「台灣大會」,巴克禮為南部教會代表;最後一屆是1942年3月24日。
恆久貢獻與最後一程
在退休年齡之後完成的事要事工,首先是重譯台語新約聖經,以一年多的時間於1914年完成。接著,在1921年成為英國長老會的首屆議長。第一屆長榮中學的董事長。1913-1923年,用十年時間增補版廈門音漢英大辭典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84歲時舊約重譯完成。1935年10月5日以86歲高齡安息,有1300多人送殯。
巴克禮的貢獻
提到巴克禮的貢獻,或可從「如果沒有巴克禮」來反向思考。首先,不會那麼早就有台南神學院,本地傳道人的栽培延遲。接著,大概也沒有教會公報來傳遞教會消息,啓蒙信徒。最後,教會的自立、自養與自治,大概會推遲。沒有和平請願的歷程,那個被砲轟的台南城,或許我祖先就會是其中的亡魂之一。最重要的是,信徒沒有機會親自讀白話字聖經,我不識字的祖母,沒有辦法自己讀聖經,而我的台語也沒辦法改進。
他是神學教育的創建者、白話字的推廣者,在今日成為保存母語的另一個重要的工具;重譯聖經讓信徒能夠親自來接觸真理;辦報可說是當時最先進的媒體,以此連結教會、促成信徒教育;在教會組織上的建立與合一,是教會自立自治自養的重要里程碑。他沒有局限自己在宣教工作上,反而運用自己的身分來服務眾人——危急時刻冒險傳遞和平請願,今日的台南還以巴克禮紀念公園來向他致敬。他所做的一切,今日仍對我們說話,是上帝的權能讓他完成這麼多的艱鉅工作。
給今日基督徒的啓示
巴克禮個人對於上帝的敬虔反映於他磨破的睡袍,他常常跪著祈禱;他也每日讀聖經、並有大量的捐款。最令人感佩的是他不斷獻身的意志與行動,一生總共70次簽名的「獻身文」,表明自己與上帝重新立約,沒有輕忽與怠慢。巴克禮的重新立志不是小人恆立志,而是罪人恆立志,是人性的軟弱與克服,承認自己的不夠,需要上帝,需要重新守約。換個角度想,一年重新審查一次立約的內容,讓人比較不敢怠惰或者輕忽。
而巴克禮的宣教方式可說致力於教育、文字、媒體、教會制度四個層面,他花最多力氣在教育之上,無論是信徒教育或者神學教育皆然。這讓筆者想到時下有些奇怪的想法在教會界流傳,如神學無用論、靈意讀經或甚至扯經的狀況。要有好的牧者養成教育或者信徒培育教育,才能夠使得真道紮根並且結出真正的果粒來。這是巴克禮台灣宣教給我們的重要啓示。
巴克禮小檔案
1849.11.21 巴克禮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市
1875 巴克禮來台灣
1876 南神創校
1880 新校舍落成、15名學生
1885.7.12 府城教會報創刊
1885.7.19 二崙事件
1895.10.21 日軍入台南城,巴克禮、宋忠堅擔任和平使
1903 南神新校舍
1909 巴夫人去世
1915 重譯新約聖經出版
1921 巴克禮任英國長老教會總會第一任議長
1922 著述編著「廈門音漢英大辭典增補版」
1927-1933 重譯舊約、印刷完成
1935.10.05 巴克禮安眠、葬於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