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所有的生命為了活著,都是勇往直前的;但他們之所以成為怎樣的生命,常常決定於它們與誰相伴而行。
走讀教室
一共有五週,我與助教帶著不同的學生到八斗子的大坪海邊,每次都是不同的風光。有清早,有黃昏;有雨天,有晴天;有大浪,有海靜;有藻類繁盛,有藻類枯萎。學生各有所得,我們則是各種感受雜陳,這就是潮間帶的生命,豐富、繁盛、瞬變與勇往向前。
相伴生成
我想到了人類學家Tim Ingold從生態經驗中所提煉出的「相伴生成」(becomingwith)的哲思:所有的生命為了活著,都是勇往直前的;但他們之所以成為怎樣的生命,常常決定於它們與誰相伴而行。Ingold將生物學中的co-evolution背後的哲學概念發揮得淋漓盡致。我從優秀的導覽彥宏口中可以體會寄居蟹、海螺上的寄生,以及海兔的雌雄同體例子上感受到這種「相伴生成」的真實處境,更不要講那些依賴在廣大的海藻床興衰過程中的各色生物。這裡還有太多值得我們探索與沈思的內容。
其實,我真的沒想到這些與學生的走讀,自己竟然也可以學習到這麼多。昨天,我們在所謂的「海豹岩」身邊坐下來,我邀請學生一起安靜下來,我說我們都不要再講話幾分鐘,看看能感受到什麼?結果在分享的時候,有一位學生說她感覺到一種「交流」的氛圍,但她也無法明確地說出那種感覺。另外有一些學生,覺得有點浪漫,同時可以感受到在沿途彼此幫助的一種溫暖的關係。對啊,這不是「相伴生成」的實際感受嗎?以前,我覺得談這些感受性的東西過於空靈與玄妙,但這幾次才真正感受到它活生生的生物性。其實,這種「相伴生成」的現象無所不在。
它,必須要用身體感受。我們用了太多的大腦與理智,而忽略了身體的其它感官。在大坪海岸,海水的聲音與味道,以及穿著草鞋的雙腳走在海藻床與海水之中的觸覺,甦醒了我們的其它感官。當我們坐著分享這一天走讀的印象,同學們望著遠方的夕陽,各自以習慣的方式咀嚼著當天的所得時,我發現那幅畫面極美,於是拿起手機迅速地拍下那個令人可以沉思許久的印象。此時,靜默不語的海豹岩,因季節變化逐漸枯萎的海藻床與穿草鞋的觸感一一融入,成為我們沈思的不同表情,而成為個別不同的我們。
編按:本文是作者在北醫開「環境生態與永續發展」課程,帶學生在基隆上課的走讀紀錄。
延伸閱讀:
小米方舟體驗教室https://www.milletark.com/(請點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