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國安/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神學博士,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助理教授,主授教會歷史和系統神學
〈尼西亞信經〉提及父上帝的獨一性和創造工作,也簡短宣告對聖靈的信仰,但用力最深的,仍在於強調聖子耶穌基督的神性。

前言
不知各位兄姐所熟悉的主日禮拜中,是否包括誦讀〈使徒信經〉(Apostles´ Creed)的環節呢?大家是否會好奇:為什麼要在主日禮拜中讀這些文字?
基督教會早期發展中,由於異說四起,正統未立,教會於是訴諸使徒統緒、聖經正典,並制定信經,以確定正統信仰的基本範圍。前段所說的〈使徒信經〉由於文字精簡,所以被不少教會在公眾禮拜中使用,以示信仰內容源流。但今日使用〈使徒信經〉的教會大致限制在西方拉丁教會,而不包括東方希臘教會,加上其現存的形式約莫在五、六世紀才確定(有說晚至第八世紀),且其較早形式(也許形成於第三、四世紀)並未經普世大公會議(Ecumenical Councils)確認。
相較下,〈尼西亞信經〉(Creed of Nicaea)在時間上,是教會歷史第一次大公會議,即主後 325 年的尼西亞會議所制定;代表性上,它也經過當時出席的東、西方教會大多數主教簽署同意。因此,〈尼西亞信經〉當之無愧是普世教會最早公認的信經。今年(2025)正逢此信經制定 1700 週年,讓我們花點時間了解這份信經的歷史背景、內容重點和當代反思。
歷史背景:亞流爭議
如前所述,早期教會並未嘗試訂立正統教義範圍,如鄭仰恩教授所描述的:「如果說猶太教是孕育初代基督教的母胎,那麼希臘羅馬世界就是她的第一所學校。」在當時複雜的哲學、宗教背景下,教會中本於某些經文、但彼此矛盾衝突的各種神學學說紛紛出現,確立正統的任務便愈發顯得刻不容緩。
當時影響最大的神學爭論無疑是亞流爭議(Arian controversy),其爭論課題集中在耶穌基督與父上帝的關係,戰場則是在北非學術重鎮亞利山太(Alexandria)。亞利山太城的長老亞流(Arius)與主教亞歷山大(Alexander of Alexandria)二人各持己見——亞歷山大主張耶穌基督就是上帝本身,以保存道與上帝的同一性(identity);亞流卻認為前者模糊了獨一上帝的至高性,他從絕對的一神論出發,堅持沒有任何其他存有能與這位獨一上帝相提並論。
為達此目的, 亞流將「邏各斯」(Logos)與「子」區分開來:前者是永恆內在於上帝生命中的思想或能量,後者是在所有受造物之前首先受造的那一位;「邏各斯」永恆與上帝同在但無位格,「子」有位格但在時間中有開端,故並非永恆與上帝同在。為維護上帝的至高獨一,亞流設想出這樣的一位「子」:在永恆中不存在、在時間開端受造、藉由祂萬物得以被造——一位仍有神性,但神性遜於獨一上帝的「子」。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在 313 年給予基督宗教合法地位時,相信意在藉宗教之助,以維繫帝國統一。未料,五年後的 318 年,亞流派爭議開始延燒,而且愈演愈烈,反危害帝國統一。因此,當君士坦丁 324 年 9 月開始統管整個羅馬帝國時,自然亟思解決此一棘手問題。325 年夏,君士坦丁便在尼西亞召開教會歷史上第一次大公會議。
尼西亞會議有全帝國 300 多位主教參加,除亞流派和亞歷山大派外,還有為數甚多的中立派。最終,會議決議駁斥亞流思想,並制定了教會歷史上的第一份信經——〈尼西亞信經〉。
內容重點:與父同質
最初的〈尼西亞信經〉如此寫道:「我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創造有形無形萬物的主。我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為父所生,由父的本質所生,出於上帝而為上帝,出於光而為光,出於真神而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與父同質(homoousios),天地萬物都是藉著祂造的;為了我們世人及為了拯救我們,祂降臨,成肉身,成為人,受難,第三天復活,升天,將來必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們信聖靈。若有人說『祂曾經不存在』、『祂出生以前不在』或『祂從無有當中開始存在』,若有人宣稱上帝的兒子與上帝有不同的本性或本質,或祂是受造的、會改變的——大公的、使徒的教會咒詛這樣的人。」
〈尼西亞信經〉提及父上帝的獨一性和創造工作,也簡短宣告對聖靈的信仰,但用力最深的,仍在於強調聖子耶穌基督的神性,方法有三:
第一, 按照聖經(如約一 18),宣稱耶穌基督是父的獨生子。亞流說:子是被造的;信經則表示祂不是受造物,而是受生的,且是唯一受生的。這強調了父與子之間獨特的關係。
第二, 宣稱子是真神。耶穌基督並非如亞流所說:從屬於父神之下;不是一位次等神,而是「出於上帝而為上帝,出於光而為光,出於真神而為真神」。這種「很重要的事要說三次」的修辭,有力地強調了父與子之間平等的關係。
第三, 宣稱耶穌基督作為子上帝,與父上帝同質。彷彿前述兩點的力道仍有所不足,信經中又加入「本質」(ousia)字眼——先說耶穌基督是「由父的本質所生」(begotten of the substance of the Father),再說祂是「與父同質」(of thesame substance with the Father)。聖父與聖子二者在內在本質上完全相同,毫無區別;既然聖父是上帝,那麼聖子也是上帝。最後,信經又從反面論述,譴責說子「曾經不存在」、「出生以前不存在」、「從無有當中開始存在」的人,旗幟鮮明地予以亞流思想沉重的打擊。
當代反思
第一, 警惕人意混淆神意。尼西亞會議是基督宗教合法化後的第一次大公會議,由皇帝召開、主持、支付費用,營造普世教會聯合一統的氛圍不言可喻。此會議開後世教會以大公會議方式解決神學、教會問題的風氣之先,但也帶來政治干預教會、神學問題政治處理的不良影響。在台灣,目前包括政治在內各領域的意見日趨極端對立,教會固然無法且不應自絕於政治,但政治與教會間的那條分際仍應存在。把政治問題輕率賦予宗教意義,或將神學問題逕自以政治手法處理,都是我們應當警惕的。
第二, 神意通過人意彰顯。儘管〈尼西亞信經〉之制定有明顯人意的參與和干預,但神學史研究者一般仍認為或相信:在世俗、人意種種因素中,上帝仍通過初代教會的領袖們,保守了正確教義在教會中得以成形和保存。這是我們在複雜的現實和問題網絡中,仍能對教會存有盼望,並在當中努力不懈的重要(若非唯一)理由。
第三, 堅持基督的完全神性。〈尼西亞信經〉用盡全力堅稱且論述聖子與聖父獨特而平等關係, 祂就是至高上帝的本身。時下包括台灣在內的不少教會,強調關係(relationality)和忠於自我(authenticity),耶穌經常被表達為最好的朋友,耶穌來,就是為了拯救我、陪伴我、擦乾我的眼淚、醫治我的傷痕。這些表達都很對,但若因此導致信徒忽視基督是至高上帝,而把祂貶低(無論有心或無意)成服務於我、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一款心靈雞湯或能量補給品,〈尼西亞信經〉對基督至高神性的堅持,應該成為一劑良方。
第四, 保守合一,避免分裂。〈尼西亞信經〉雖有其駁斥亞流的「分」的作法,其用意卻是在促進教會於正統信仰上的「合」。遺憾的是,兩千多年的教會史有時被不無道理地戲稱為一部分裂史。時至今日,基督正教、公教、新教在組織、禮儀、教義等方面的分裂已成事實,但若回到〈尼西亞信經〉這部普世教會共同接受的信經的基礎上,我們根本可說是系出同門。若說:「撕裂有時,縫補有時」(傳三 7a),如今的我們要繼續分或努力合呢?要擴大爭端或存異求同呢?這考驗我們的素養與辨識,也敦促著我們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延伸閱讀:
1. Berkhof, Louis.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Doctrines. Rev. ed. London: Banner of Truth, 1996.
2. 鄭仰恩。〈尼西亞信經簡介〉。《新使者》46(1998.6):48-51。
3. 麥葛福。《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楊長慧譯。台北:校園書房,1998。
4. Bettenson, Henry, and Chris Maunder eds. Document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4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5. 吳國安。《什麼是歷史神學:從歷史視角理解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塑造》。新北市:校園書房,2024。
